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丰

作品数:16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切除
  • 8篇切除术
  • 8篇肿瘤
  • 7篇胰十二指肠
  • 7篇胰十二指肠切...
  • 7篇胰十二指肠切...
  • 7篇十二指肠
  • 7篇十二指肠切除
  • 7篇十二指肠切除...
  • 6篇腹腔
  • 6篇腹腔镜
  • 5篇胰头
  • 5篇胰腺
  • 5篇腹腔镜胰十二...
  • 4篇离断
  • 3篇胆管
  • 3篇胆管癌
  • 3篇胆囊
  • 3篇凋亡
  • 3篇动脉

机构

  • 13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贵阳医学院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彭丰
  • 15篇王敏
  • 14篇秦仁义
  • 9篇朱峰
  • 8篇田锐
  • 8篇郭兴军
  • 6篇徐盟
  • 5篇李旭
  • 5篇马春阳
  • 4篇石程剑
  • 4篇张航
  • 4篇江建新
  • 3篇王贺彬
  • 2篇任玉奇
  • 2篇冯业晨
  • 1篇高恒毅
  • 1篇申铭
  • 1篇陈冬
  • 1篇俞亚红
  • 1篇温松奇

传媒

  • 4篇中华消化外科...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肿瘤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华腔镜外科...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手术电子杂志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外科技术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与发展被引量:3
2016年
微创外科是现代科技发展与外科创新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医学理念,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外科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美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和快速发展,尤其是内镜、腔镜和介入治疗等新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微创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作为微创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应用和发展尤为迅速。自1987年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展以来,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然而由于胰腺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复杂性,腹腔镜胰腺手术的开展远远落后于胆道和胃肠等腹腔其他脏器的微创手术,其发展亦相对滞后。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手术显像技术由平面二维显像技术发展为三维立体显像技术,腹腔镜手术的灵活性和清晰度大大提高,胰腺外科的大多数手术已均可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方式也逐渐由腹腔镜辅助手术发展为全腹腔镜手术。目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胰腺外科手术,手术操作也更趋向于精准化。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手术的手术创伤更小,有望于胰腺外科开展应用。
马春阳肖光勤朱峰彭丰张航郭兴军高恒毅王贺彬任玉奇王敏秦仁义
关键词:微创外科腹腔镜手术胰腺外科机器人手术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轻黄疸对外科治疗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术前彻底减轻黄疸对肝门部胆管癌半肝切除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8例行半肝切除术前彻底减轻黄疸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24例半肝切除术前未行减轻黄疸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未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结果减轻黄疸治疗后,患者的平均TBil、DBil、ALT分别为(27±5)μmol/L、(22±6)μmol/L、(52±42)U/L,分别与治疗前的(287±120)μmoL/L、(212±86)μmoVL、(267±180)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6.61,4.19,P〈0.05)。减轻黄疸组患者行左半肝切除术14例、右半肝切除术4例,民切除率为16/18。未减轻黄疸组患者行左半肝切除术11例、右半肝切除术13例,Rn切除率为83.3%(20/24)。两组患者R。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P〉0.05)。减轻黄疸组和未减轻黄疸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0±0.8)h和(6.3±1.5)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62±207)ml和(815±463)ml,术中输血量分别为(430±317)m1和(750±146)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7,7.80,4.65,P〈0.05)。减轻黄疸组和未减轻黄疸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8和75.0%(18/24),其中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和33.3%(8/24),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18和33.3%(8/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5.14,7.58,7.58,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半肝切除术前有效减轻黄疸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朱峰王敏彭丰温松奇俞亚红
关键词:胆管肿瘤黄疸肝切除术
全动脉优先离断法在Ⅱ型胰头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全动脉优先离断法(TADF)在Ⅱ型胰头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用TADF行根治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6例Ⅱ型胰头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6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所有患者胰腺血管的处理均采用TADF,预置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PV)及肠系膜上动脉(SMA)阻断带,切断胰颈部,沿SMA前方、右侧和后方,完全离断胰头部与SMA、腹腔动脉干之间的血管、神经结缔组织;剥离或切除、重建SMV/PV,从而整块切除肿瘤。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4.6~8.3 h,术中出血量为200~600 ml。SMV血管侧壁切除修补26例,SMV血管切除端端吻合12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患者术后出血、胰瘘发生率分别为6%(5/86)、8%(7/86)。结论Ⅱ型胰头癌采用TADF行根治性切除术能保障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可提高其总体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降低SMV/PV的误切率。
王敏朱峰田锐石程剑彭丰徐盟秦仁义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十字孢碱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十字孢碱(staurosporine,ST)对人的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ST对Pan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ST对Panc-1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ST对Panc-1细胞凋亡率和周期分布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ST对Panc-1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cyclin D1、Cdk4和P21表达的影响.结果:ST对Panc-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发现,ST能明显诱导Panc-1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T可诱导Panc-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Panc-1细胞经ST处理后cyclin D1、Cdk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21蛋白表达则明显增加(P<0.05);低浓度ST上调Panc-1细胞中cyclin A的表达,而高浓度ST则下调cyclin A的表达(P<0.05).结论:ST可显著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促进细胞凋亡.
彭丰李旭江建新王敏田锐徐盟郭兴军秦仁义
关键词:胰腺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PANC-1细胞
循环型miR-141在胆囊癌侵袭转移和复发中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检测胆囊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microRNA的差异表达,筛选关键microRNA并阐明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09/2012-04于武汉同济医院胆胰外科进行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病例12例;每例患者均采集术前外周血,术中收集手术切除肿瘤标本.同时收集同期入院的胆囊结石/健康志愿者血清14例.利用Real-time PCR对12例胆囊癌患者及14例对照血清标本中的10条micro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在12对胆囊癌和癌旁组织中对筛选出的差异microRNA进行验证;结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验证miR-141上调后在体外对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Real-time PCR结果提示,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胆囊癌患者血清中筛选出3条差异表达循环microRNA,其中miR-141呈显著低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1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胆囊及癌旁组织,胆囊癌中miR-141水平较癌旁组织中低16.68倍±0.6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或转移胆囊癌患者循环miR-141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1上调组GBC-SD细胞侵袭细胞较阴性对照组细胞数下降10.83倍±0.37倍,迁移率下降3.48倍±0.6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囊癌患者血清中miR-141表达具有差异性,miR-141在胆管癌组织中呈显著低表达,且其可在体外显著抑制胆管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可作为胆囊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彭丰王敏江建新田锐李旭徐盟郭兴军秦仁义
关键词:胆囊癌MICRORNA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被引量:19
2017年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近年来发展迅速,消化道重建是该术式的难点和关键点。总结和优化LPD的吻合方式,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LPD较常用的胰腺吻合方式是胰肠吻合,主要为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及其改良吻合方法。
秦仁义马春阳王敏朱峰彭丰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术
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运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在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的胰头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的58例胰头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术前薄层CT检查均显示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或受压,均行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在处理胰头部静脉血管之前优先离断胰头部的所有动脉供血,即三大动脉血管的分支,主要步骤包括:在十二指肠水平部或横结肠系膜根部暴露和悬吊肠系膜上动、静脉;解剖肝总动脉从而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胃右动脉,同时沿肝总动脉根部解剖腹腔动脉干上方;离断胰腺和脾动脉的胰头分支;沿暴露的肠系膜上动脉前方、右侧和后方解剖,完全离断胰头钩突部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动脉干间的神经结缔组织,与腹腔动脉干的上方贯通,此时可清楚地显示腹主动脉前方;最后通过预置的静脉血管阻断带安全剥离、切除或重建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局部肿瘤可切除患者37例,可能切除患者21例。5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4.5~8.1h,术中出血量为200—900mL,术中及术后胰腺钩突部无出血。行肠系膜上静脉侧壁部分切除修补术21例,肠系膜上静脉受累段切除端端吻合术10例,血管受压迫成功将肿瘤从血管上剥离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术后患者出血、胰液漏和胆汁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2%(3/58)、6.9%(4/58)和1.7%(1/58)。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结论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方式能保障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或受压的胰头部恶性
秦仁义朱峰王敏田锐石程剑彭丰徐盟陈冬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扩大淋巴结清扫治疗胰头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扩大淋巴结清扫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1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1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其中腔镜组84例,开腹组76例。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胰漏、胆漏、出血、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以及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年龄、性别、主要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胆漏、胃排空障碍、出血、腹泻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较多,胰漏尤其是B级和C级胰漏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清除更多淋巴结,并降低胰漏发生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肿瘤病理分期,有利于延缓肿瘤复发。
马春阳朱峰王敏彭丰张航郭兴军冯业晨肖光勤王贺彬任玉奇秦仁义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癌淋巴结清扫胰漏
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HLA-DR-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检测的关系,并对其形成机制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5例胆管癌、10例胰腺癌、9例胆囊癌患者和25例同龄的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14+CD11b+HLA-DR-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中CD14+CD11b+HLA-DR-MDSC的比例为(0.65±0.25)%,胆管癌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为(2.14±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胰腺癌组和胆囊癌组患者中MDSC的表达水平亦升高。MDSC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临床分期相关,其中Ⅳ期胆管癌患者的MDSC水平最高。胆管癌患者术后的MDSC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MDSC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术后的病理分期无关。两种胆管癌细胞系(QBC939、TFK-1)体外均能诱导PBMC向MDSC的转化,且随着肿瘤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和健康对照组比,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发挥抑制功能的精氨酸酶活性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HLA-DR-MDSC的比例显著升高,且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可作为胆管癌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标记物。
徐晓东王敏田锐李旭郭兴军彭丰胡均秦仁义
关键词:胆管癌精氨酸酶
治疗胆囊结石,不走误区
2014年
胆囊是位于右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构造,有浓缩和储存胆汁的作用。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少数胆囊结石患者会表现为胆绞痛或上腹隐痛,主要为胆囊结石伴发的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所致。症发何因胆囊结石的发生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的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且胆汁中的蛋白质有促进胆固醇晶体成核的作用,同时,胆囊运动功能损害,两者共同作用,致使胆汁瘀滞而促发胆石形成。
彭丰
关键词:胆囊结石结石患者慢性胆囊炎肝细胞合成上腹隐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