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波
- 作品数:16 被引量:92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伴痛经患者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低剂量米非司酮(RU486)治疗子宫腺肌病伴有痛经的疗效,以筛选合适低剂量RU486治疗子宫腺肌病伴痛经的方案。方法:选择子宫腺肌病伴痛经的68例患者,分别给予RU486每周25mg(Ⅰ组,n=33)、每天5mg(Ⅱ组,n=24)和每天2.5mg(Ⅲ组,n=11)治疗,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大小、血清CA125水平、VAS评分、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3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月经量均显著低于服药前(P<0.05),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Ⅰ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均低于服药前(P<0.05),但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子宫体积与内膜厚度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Ⅱ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体积均显著低于服药前(P<0.05),服药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体积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Ⅲ组患者服药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内膜厚度均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但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子宫体积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RU486均可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症状,但由于RU486(25mg/周)方案服用间隔时间长且方便同时又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可作为短期治疗子宫腺肌病伴痛经患者的首选。
- 陈舒宜孙文婷朱丽波丁少杰徐萍黄秀峰张信美
-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米非司酮痛经血清CA125
- 同时分泌雌激素、雄激素的伴脂质卵巢支持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伴脂质卵巢支持细胞瘤(ovarian sertoli cel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妇科治疗的1例伴脂质卵巢支持细胞瘤患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54岁,绝经12年,反复阴道不规则出血2年余。术前检查提示雌激素、雄激素升高,超声显示右侧附件区低回声包块。予行腹腔镜下右侧附件切除术,病理诊断为伴脂质卵巢支持细胞瘤,术后3个月复查雌激素、雄激素均降至绝经后水平。查阅国内外文献,仅检索到2例伴脂质卵巢支持细胞瘤报道。同时分泌雌激素、雄激素的伴脂质卵巢支持细胞瘤迄今未见报道。结论伴脂质卵巢支持细胞瘤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与其分泌激素的类型相关,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确诊。治疗方式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而预后则与肿瘤的期别相关。
- 陈君霞张慧雅周艳敏朱丽波孙丽萍
- 关键词:卵巢雌激素雄激素
- 肥大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及其发生疼痛的相关机制至今不清。肥大细胞(MC)是一种多功能的免疫细胞,最近国内外研究发现,内异症病灶中存在的神经纤维可释放神经肽类物质(如神经生长因子和P物质等),其能促使病灶中的MC脱颗粒,释放组胺、蛋白酶、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致痛介质,造成内异症疼痛症状。
- 朱丽波张信美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肥大细胞神经肽类P物质神经递质
- 套管针内异症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套管针内异症发生的可能高危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例套管针内异症患者的悔床资料并结合文献综述。结果7例患者均发生在取标本的套管针腹壁切口部位,7例患者5例发生在子宫次全切除术后,1例发生在输卵管切除术后,1例发生在子宫肌瘤剧除加内异症腹膜病灶烧灼术后。套管针内异症发生的平均时间为21个月(2~60个月)。患者术前均有下腹部周期性疼痛,腹部超声均提示腹壁切口内异症,均行手术病灶切除。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至今(1~13年)均无复发。结论暴露在子宫内膜组织(或细胞)环境中进行手术操作但未采取预防保护措施是套管针内异症发生的根本原因,预防套管针内异症发生的关键是采取规范的腹腔镜手术操作流程。
- 孙文婷丁少杰朱丽波陈舒宜张信美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腹腔镜
-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影响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术前诊断准确性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52例LGESS患者。根据是否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或子宫恶性肿瘤分为术前确诊组和术前未确诊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及手术情况等,分析其与术前确诊及误诊的相关性,随访患者术后的生存及复发情况。结果52例LGESS患者中,23例术前确诊(44.2%,术前确诊组),29例术前未确诊(55.8%,术前未确诊组)。年龄较小、有异常阴道流血、肿瘤最大径线小、病灶突入宫腔、术前行组织病理检查的患者更易在术前被确诊,与术前未确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27,<0.001,<0.001,<0.001)。宫腔镜+病理检查对LGESS诊断的敏感度为94.4%。术前未确诊组中有41.4%患者术中行无保护性病灶分碎,51.7%患者因第1次手术范围不足而施行二次手术。结论LGESS术前未确诊率高。对有异常阴道流血、病灶突入宫腔内的患者术前可行宫腔镜+病理检查,以降低术前未确诊率。无异常阴道流血、肿瘤径线较大、病灶未突入宫腔的LGESS患者,术前更难被确诊,可结合超声及磁共振检查进一步诊断。尽量避免无保护性的腹腔镜下病灶分碎,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防止手术范围不当。
- 王笑笑任萍萍朱丽波钱洪浪张信美
- 关键词:术前诊断误诊
- 敏感触发点局部药物注射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敏感触发点局部药物注射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1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慢性疼痛门诊收治的MPPS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敏感触发点局部药物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判定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敏感触发点局部药物注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治疗后,两组PGI-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中均未发现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敏感触发点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对于MPPS患者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 王笑笑朱丽波孙文婷张信美
- 关键词:局部药物注射疼痛
- 一种一次性子宫内膜多点抽吸取样器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子宫内膜多点抽吸取样器装置,包括透明套管,所述透明套管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透明套管内腔分为彼此不相通的取样腔和观察腔,所述观察腔内设有探镜,所述探镜的前端设有凸透镜,所述探镜的后端设有目镜...
- 黄秀峰张信美陈正云徐萍朱丽波
- 文献传递
- 雌激素-肥大细胞路径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
- 目的:大量研究发现,内异症病灶内出血刺激导致无菌性炎症,免疫炎症以及病灶神经异常生长导致中枢与外周神经敏化可能是内异症疼痛的主要发病机制。肥大细胞(Mast cells,MC)是免疫炎症反应中的重要细胞之一,一些学者研究...
- 林开清朱丽波张信美林俊
- 文献传递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织中P2X3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0
- 2017年
-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的常见良性疾病,疼痛是内异症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但内异症相关疼痛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的研究发现,内异症病灶中存在感觉神经纤维,其神经纤维密度与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内异症病灶中存在的传入神经纤维主要为感觉C和A8神经纤维。动物实验发现,只有当模型大鼠内异症病灶中出现神经纤维分布后,大鼠才会出现阴道痛觉过敏。
- 朱丽波丁少杰竺天虹黄秀峰张信美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P2X3内膜组织异位内膜感觉神经纤维
-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对子宫功能的影响
-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近远期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清宫术及单纯清宫术两种方法处理子宫瘢痕妊娠,分析其疗效以及随访结果;回顾性分析115例子宫剖宫产瘢痕处妊娠患者,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
- 林开清朱丽波张信美林俊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