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彦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视网膜
  • 2篇视网膜病
  • 2篇视网膜病变
  • 2篇中心性
  • 2篇中心性浆液性
  • 2篇中心性浆液性...
  • 2篇网膜
  • 2篇维替泊芬
  • 2篇疗法
  • 2篇脉络膜
  • 2篇脉络膜视网膜
  • 2篇脉络膜视网膜...
  • 2篇化学疗法
  • 2篇浆液
  • 2篇浆液性
  • 2篇浆液性脉络膜
  • 2篇光动力
  • 2篇光化学疗法
  • 2篇病变
  • 1篇动力疗法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赵明威
  • 3篇李宏彦
  • 2篇黎晓新
  • 2篇潘中婷
  • 1篇尹虹
  • 1篇徐秀兰
  • 1篇曲进锋
  • 1篇陈宜
  • 1篇刘国栋
  • 1篇魏航
  • 1篇梁建宏
  • 1篇刘佩佩
  • 1篇李岩
  • 1篇邓洵
  • 1篇姚昱欧
  • 1篇宋丹
  • 1篇金恩忠

传媒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移动平台的眼底病门诊诊疗管理系统的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基于移动平台的眼底病门诊特殊检查及治疗流程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法选取以早产儿为对象的眼底病门诊特殊检查项目全麻下眼检查和以手术操作环境符合内眼手术的眼底病门诊特殊治疗项目玻璃体腔注药为研究对象,整理现有临床运行模式,并挖掘临床优化需求及流程管理标准,系统开发选用File Maker数据库软件搭建,选择平板电脑作为移动平台,可应用于i Pad端及PC端。结果从2013年至今,眼底病特殊检查系统已登记检查7500例次患者,从2015年7月开始使用至今本注药系统已预约管理4100例次患者。本系统提高了预约的效率、优化门诊检查及治疗安排,同时使所有临床资料数据化。结论基于移动平台系统的移动性及拟纸化操作适合眼科临床流程及眼科临床数据采集,可以有效提升眼科临床检查及治疗流程规范,并对临床数据采集进行标准化质控。
邓洵李宏彦尹虹梁建宏陈宜黎晓新赵明威
关键词:眼底病流程管理玻璃体腔注药
不同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对比观察30%、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慢性CSC的125例患者1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记录.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不同,分为3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组(30%剂量组)、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组(50%剂量组)及抗VEGF药物治疗组(抗VEGF组).3组分别为39例42只眼、67例77只眼、19例19只眼.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T及抗VEGF药物治疗均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后随访6~60个月.以SD-OCT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液完全消失并未再出现为治愈;视网膜下液完全消失后再次出现为复发;视网膜下液未完全消失为无效.对比分析3组患眼治疗后1、3、6个月的治愈率、复发率及BCVA、CMT的变化情况.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1个月,3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6,P=0.031).治疗后3、6个月,50%剂量组的治愈率较30%剂量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18、1.682,P=0.136、0.195).治疗后3、6个月,30%剂量组与50%剂量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133、3.366,P=0.144、0.067).治疗后50%剂量组患眼视力改善情况最好,但与30%剂量组和抗VEGF组患眼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0%剂量组患眼CMT改善情况最好,与抗VEGF组患眼CMT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0%剂量组患眼CMT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1、6个月,年龄与治愈率
宋丹赵明威金恩忠潘中婷刘佩佩姚昱欧李宏彦黎晓新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
低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对比观察30%、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2007年3月至2013年8月行30%、50%剂量维替泊芬治疗的急性CSC患者88例92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92只眼中,50%剂量49只眼(50%剂量组);30%剂量43只眼(30%剂量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45)、性别(x2=0.011)、眼别(x2=2.140)、平均logMAR BCVA(t=-0.40)、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平均浆液脱离最高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斑大小(t=-2.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6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16±11.30)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CVA变化;根据SD-OCT检查结果,评定治愈率、复发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浆液脱离最高处视网膜厚度变化.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光斑与治疗结局的关系.结果 30%剂量组43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31只眼,治愈率72.09%;50%剂量组49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47只眼,治愈率95.92%.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77,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分组和光斑大小对患者治愈结局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比值比>1,P=0.040).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者,50%剂量组logMAR BCVA优于30%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治疗后3、6、12个月及以上,50%剂量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30%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0.060、0.082、0.067).两组浆液脱离最高处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剂量组治�
潘中婷赵明威董冲亚曲进锋李宏彦魏航李岩刘国栋徐秀兰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敏感药光化学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