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生

作品数:14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3篇血管痉挛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脑血管痉挛
  • 3篇痉挛
  • 3篇X线
  • 3篇磁共振
  • 2篇强直
  • 2篇强直性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骶髂
  • 2篇骶髂关节
  • 2篇髂关节
  • 2篇网膜

机构

  • 14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深圳市第五人...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14篇李春生
  • 12篇胡元明
  • 7篇魏玮
  • 5篇王立振
  • 4篇王成林
  • 4篇游勇
  • 3篇吕涵青
  • 3篇俞冰
  • 2篇申大光
  • 2篇杨晓燕
  • 2篇陈树平
  • 2篇段柯
  • 1篇邵牧民
  • 1篇梁长虹
  • 1篇李秀涛
  • 1篇谢宗贵
  • 1篇周夏丽
  • 1篇马世丰
  • 1篇胡琳琳

传媒

  • 3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全国第6届头...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钼靶引导下穿刺活检对乳腺隐匿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钼靶引导下穿刺活检在乳腺隐匿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触诊阴性而钼靶显示结节或微钙化的乳腺病灶行粗针穿刺活检。结果 32例病灶中,恶性病变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乳腺腺病12例,腺病伴非典型增生3例,纤维腺瘤9例。结论钼靶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是诊断乳腺隐匿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杨晓燕胡元明魏玮李春生胡琳琳周夏丽
关键词:活检
生理性心肌脂肪浸润和病毒性心肌炎的MSCT诊断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浸润的MSCT表现,研究生理性心肌脂肪浸润和病毒性心肌炎分布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诊断心肌脂肪浸润的患者,每例患者的CT扫描原始数据均行心脏多平面重建,分析生理性心肌脂肪浸润和病毒性心肌炎的MSCT影像表现。结果:294例生理性心肌脂肪浸润,脂肪密度区(平扫时CT值〈-20Hu)。266例生理性脂肪浸润,按发生频数依次为:右室壁(77.82%,207/266)、右心室肌小梁(74.44%,198/266)、右心室节制索(42.10%,112/266)、左心室心尖部(12.03%,32/266)、室间隔右心室面(4.51%,12/266)、左心室乳头肌(1.88%,5/266)。累及右心室壁者平均厚度为3.7mm(2.0~10.5mm),平均年龄58.4岁,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5770,P〈0.05),无性别差异,厚度≤4mm者181例(68%,181/266),〉4mm者85例(32%,85/266)。病毒性心肌炎28例,右室前壁22例(78.57%,22/28),肌小梁6例(21.43%,6/28),表现为斑点样、条状脂肪浸润。其脂肪分布各具一定特征性。结论:心脏脂肪浸润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有助于生理性和病毒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
李秀涛胡元明李春生陈树平段柯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疾病
X线立体定位引导穿刺活检术在乳腺微小病变的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X线立体定位引导穿刺活检对乳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在X线立体定位仪引导下,对39例钼靶显示小结节或微钙化的乳腺病灶行粗针穿刺活检。结果 39例中恶性病变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乳腺腺病15例,腺病伴非典型增生3例,纤维腺瘤7例,导管扩张症3例。结论 X线立体定位引导粗针穿刺活检是诊断乳腺微小病变确诊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春生杨晓燕游勇
关键词:X线乳腺病变活检
鼻咽结核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总结鼻咽结核的MRI影像学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及常见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结核患者的磁共振图像,主要包括病变的分布、位置、范围、大小、内部结构、强化程度,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等。结果 13例患者鼻咽结核呈息肉样肿块,2例呈弥漫性黏膜增厚,强化程度因病变所处的时期各不相同。所有鼻咽结核患者鼻咽顶部均有受累,鼻咽顶后壁受累12例,鼻咽后壁受累1例,咽隐窝受累6例,鼻咽各壁均受累1例。息肉样肿块的大小为5~20(平均10.4)mm,8例病灶中出现黑白相间条纹状信号影。未检测到相邻的肌肉侵犯或骨破坏,鼻咽部病变坏死6例。颈部淋巴结受累14例,咽后淋巴结受累14例。结论鼻咽病变出现坏死和黑白相间条纹状改变,未侵袭周围组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合并中央坏死与边缘环形强化可提示鼻咽结核的诊断。
游勇胡元明吕涵清李春生
关键词:鼻咽结核颈部淋巴结磁共振成像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被引量:20
2004年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 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 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 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胡元明王立振魏玮李春生梁长虹
关键词:动脉期门脉小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三期扫描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痉挛的对照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痉挛(CV)的诊断价值。方法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0例,出血停止后5~10 d行MRA检查,CTA在MRA后24 h内进行。每例CV检查5个脑动脉位置:颈内动脉鞍上段(ICA),大脑中动脉(MCA)M1、M2段及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CV根据管腔直径分为:无痉挛、轻度痉挛(管腔缩小<30%)、中度痉挛(管腔缩小30%~50%)、重度痉挛(管腔缩小>50%)。结果MRA与CTA对全部5个位置CV程度检出的一致性达到82%,相关因子为0.76,对近端血管相关性好过远端血管。MRA对无痉挛(89%)及重度痉挛(100%)的检出与CTA的相关程度高(r=0.85~0.91),对轻度痉挛(56%)及中度痉挛(67%)相关程度稍差(r=0.21~0.51)。结论MRA对近端血管无痉挛或者严重痉挛的检出率高,对远端轻度及中度痉挛患者的检出稍差。
胡元明李春生俞冰王成林王立振吕涵青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
脑血管痉挛诊断:MRA与CTA对照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是指由于颅内各种病变导致的脑血管局限性或弥漫性狭窄,多见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age,SAH).对CV治疗的进展使得其诊断及预...
胡元明李春生俞冰王成林王立振吕涵青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磁共振血管造影CTA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诊断预后
文献传递
巨大肾盏憩室1例被引量:1
2006年
魏玮胡元明李春生陈树平马世丰邵牧民
关键词:肾盏憩室肾囊肿
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CT诊断及分级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分析63例强直性骶髂关节炎(骶强柱)患者骶髂关节CT图像,归纳其CT特征并进行CT分期。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骶强柱患者63 例,所有患者均行骶髂关节CT扫描,部分患者有骶髂关节X线平片。结果 63例患者分为四期:Ⅰ期30 例,Ⅱ期26 例,Ⅲ期14 例,Ⅳ期3例。CT表现Ⅰ期:关节面皮质白线中断、或白线增宽、模糊、密度减低,关节面下骨质呈小囊状改变,病变多局限于髂骨侧,关节间隙正常。Ⅱ期:关节面呈“毛刷状”或“缺刻”改变,骨质增生增厚更加明显,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Ⅲ期:关节面明显骨质破坏,呈“锯齿状”骨质缺损,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Ⅳ期:关节间隙消失,两侧关节面融合,关节间隙留有一条高密度硬化痕迹。结论 强直性骶髂关节炎,CT能显示其影像学特征,作出正确的诊断及分级。
胡元明申大光王成林魏玮李春生王立振谢宗贵
关键词:关节面强直性骶髂关节炎关节间隙
64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确诊的11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人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64层螺旋CT对11例病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腔、假腔和低密度内膜片的显示率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位置距腹主动脉开口平均24.1 mm,累及范围平均48.5 mm,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直径平均增粗12.7 mm。11例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形成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变,可作为该病无创性确诊的金标准。
游勇胡元明魏玮李春生
关键词:血管疾病肠系膜上动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