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珍

作品数:12 被引量:16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温
  • 3篇变暖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化
  • 3篇城市化效应
  • 2篇年代际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气候序列
  • 2篇极端气温
  • 2篇极值
  • 2篇变率
  • 1篇定常
  • 1篇定常波
  • 1篇多尺度
  • 1篇夜光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 1篇蒸发皿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农业职业...
  • 1篇聊城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教育部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北京市气象信...

作者

  • 12篇李珍
  • 8篇严中伟
  • 4篇曹丽娟
  • 2篇刘伟东
  • 2篇王君
  • 1篇朱亚妮
  • 1篇宋连春
  • 1篇涂锴
  • 1篇赵天保
  • 1篇夏江江
  • 1篇王林
  • 1篇翟盘茂
  • 1篇范丽军
  • 1篇刘毓赟
  • 1篇史君卿
  • 1篇王迎春
  • 1篇钱诚
  • 1篇丁一汇
  • 1篇曹建荣
  • 1篇江志红

传媒

  • 3篇气象学报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30年城市化对北京极端温度的影响被引量:29
2013年
基于1978~2008年北京地区20站均一化逐日气温资料,评估了城市化对温度和极端温度变化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此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客观地将观测站点分为4类(城市站、近郊站、乡村站和山地站),并利用遥感夜晚灯光数据验证了分类结果的合理性。近30年来,城市化所致城市热岛增强的效应对城市站点平均气温增温趋势的贡献为10.9%(影响最大的站点该贡献达18.4%或0.12℃/10 a),对最低气温增温趋势的贡献为12.7%(影响最大的站点该贡献达20.8%或0.19℃/10 a),对温度日较差下降趋势的贡献为24%(影响最大的站点该贡献达37.4%或0.15℃/10 a)。城市化效应对城市站点最高温度影响较小,但对极端暖夜(冷夜)的增加(减少)趋势贡献为12.7%或2.07 d/10 a(29.0%或5.06 d/10 a)。
王君严中伟李珍刘伟东王迎春
关键词:城市化效应气候变暖极端温度聚类分析
近百年中国两次年代际气候变暖中的冷、暖平流背景被引量:8
2018年
近百年中国气候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年代际变暖,分别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和70年代之后。由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冷、暖平流异常可为理解两次变暖提供参考。首先基于最新研制的近百年32站气温观测和集合经验模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揭示两次变暖过程中国的冷、暖分布格局,进而利用全球格点气温和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同期地转风导致的温度平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中国华北北部至东北大部分地区和华南沿海局部地区偏冷而中东部至西南内陆大部分地区偏暖的年代际气候异常,站点冷、暖异常与大尺度温度平流的空间关联系数达0.85;而对于近20年中国气候变暖而言,这一关联系数仅0.49。研究结果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说明:早期变暖过程中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如大气环流异常的作用较大,而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则更多地受迫于外强迫。
童宣严中伟李珍李珍曹丽娟
关键词:大气环流
我国前冬和后冬的划分及其气温的年际变异被引量:10
2020年
基于我国762站均一化逐日平均和逐日最低气温数据集,对我国年最低气温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分析表明,我国年最低气温的概率密度呈现清晰的双峰分布特征。进一步考察其原因发现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我国年最低气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以冬季气候态气温的0℃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气候区。综合不同气候区内年最低气温所在日期的概率密度分布的结果,将11月16日至次年1月15日划分为前冬,次年1月16日至3月15日划分为后冬。在此基础上,通过依赖于季节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近56年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在年际变异上的特征,并进一步利用NCEP/NCAR全球日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对应的大气定常波和瞬变波特征。结果表明: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演变仍表现为前、后冬同相演变和反相演变这两个主要模态。同相演变模态环流异常的空间形态在前冬和后冬较为一致,并随着前冬向后冬的推移其环流异常的强度在不断加强;反相演变模态则对应了环流异常在前冬和后冬的相反变化,且其环流异常的空间形态在前冬和后冬有较大不同。对大气波动特征的分析表明,瞬变波的动力和热力的强迫作用以及定常波能量向下游的频散对北大西洋至欧亚大陆上定常波列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相演变模态中,北大西洋上的波列将能量从北美向欧洲地区传播,加强了后冬欧洲地区的高压异常,该中心在后冬向下游的能量频散显著增强,形成了一个自欧洲经喀拉海以东至贝加尔湖附近的定常波列,大气瞬变波所引起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对该波列位于欧洲和贝加尔湖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的维持和发展具有正的贡献。反相演变模态中前冬的波动特征与同相演变模态后冬基本一致,而后冬则表现为从北大西洋中部向格陵兰
韦玮王林陈权亮刘毓赟李珍
关键词:定常波瞬变波
1909~2021年长春市极端气温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气候指数的关系被引量:3
2023年
基于1909~2021年长春市均一化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评估了百年来长春市气温增暖特征并量化了城市化影响的贡献率,揭示了关键极端气温指数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并探讨不同尺度上极端气温指数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关系。结果表明:1909~2021年长春市年平均气温增暖速率为2.93℃/100 a,1909~2015年间城市化影响的贡献率为56.22%。暖指数(夏日日数SU25、暖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0p、暖日持续日数WSDI)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而冷指数(霜冻日数FD0、冷日日数TX10p、冷夜日数TN10p、冷日持续日数CSDI)则呈显著减少趋势。准3年为主的年际震荡、35年为主的年代际震荡和105年为主的多年代际震荡在多个气温指数演变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由反映年际变化的前两个固有模态函数和反映长期趋势的残余分量所决定。在年际和多年代际尺度上,暖指数的变化多与同期AMO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同相位变化特征显著,但与PDO指数呈负相关;冷指数则与之相反。
余清波曹丽娟李珍王程程张一博朱亚妮王丽丽
关键词:极端气温
基于1873年以来器测气温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被引量:12
2018年
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已广泛用于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然而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应用意义在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正在发生变化。气候学二十四节气的提出赋予了二十四节气动态变化的内涵,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现实指导作用。本文利用北京观象台1940~2017年和上海徐家汇站1873~2017年均一化的逐日气温观测序列,分析了近百余年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京1941~2016年和上海1874~2016年的年平均气温和二十四节气气温都呈现变暖趋势,导致早春到初夏阶段的气候学节气呈现提前的趋势,而夏末到初冬阶段的节气呈现推迟的趋势;这些趋势大部分是统计显著的。北京和上海的极端冷事件(以大寒标准定义)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上海的极端热事件(以大暑标准定义)呈现显著的增多趋势。除了长期趋势之外,上海极端热事件频数和夏季平均气温演变中都存在明显的60~80年周期的多年代际变率,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相关。相比以往基于1960年以来的观测所做的二十四节气气候趋势分析,本文揭示了更完善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有助于从精细化的季节循环演变角度丰富关于近代中国气候变暖的认识,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
钱诚严中伟严中伟李珍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极端气温
基于均一化数据的1960—2021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3年
基于序列均一性多元分析(MASH)和Climatol均一化方法,对1960—2021年中国573个气象站逐月蒸发皿蒸发量(PE)观测数据进行非均一化检验与订正,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检测到的非均一性台站数、断点数、订正幅度等,定量评估均一化结果的不确定性。基于等权重集合均一化逐月蒸发皿蒸发量序列数据集揭示了近60年中国年、季节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MASH和Climatol均能有效检测出逐月序列中的非均一性断点,前者检测到的非均一性台站数较少、断点数较多但订正幅度较小。集合均一化序列表明:1960—2021年中国平均的冬、秋季蒸发皿蒸发量增大速率分别为0.27和1.10 mm/(10 a),春、夏季和全年的下降速率分别为8.38、9.83和16.83 mm/(10 a)。订正后蒸发皿蒸发量在春、夏季和全年大部分观测站呈下降趋势,分别占81.7%、80.8%和80.3%,冬、秋季多呈上升趋势,分别占57.1%和60.4%。冬季在东北、青藏高原东部、华南、西南(云南除外)地区呈上升趋势;春季除华东沿海、陕西南部、川渝北部及湖北西部等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夏季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华北以南的东部地区;秋季除东北西北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延伸至青藏高原东部一带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地区呈上升趋势;全年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山东、河北南部及河南、云南中部等地区呈下降趋势。与订正前相比,冬、夏季变化趋弱,春、秋季和全年变化趋强;季节、年变化趋势范围均缩小,下降速率小于10 mm/(10 a)或上升速率大于30 mm/(10 a)的站数均减少,大尺度变化趋势的空间一致性趋好。春、秋、冬季及全年蒸发皿蒸发量分别在1977、2018和2020、2020及1972年存在突变,夏季不存在突变。
秦鹏飞赵天保曹建荣李珍
关键词: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均一化观测序列的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格局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1960~2015年京津冀地区88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日平均风速等),使用MASH(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方法剔除台站迁址、仪器变更等因素所致偏差后,生成均一化的观测资料集。基于新资料集计算了各站气温、降水和凤速序列的线性趋势和Morlet小波等统计特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格局。结果表明:MASH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并校订观测序列中迁站、仪器变更等因素所导致的非均一性;1960~2015年期间京津冀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为0.261℃/10 a;降水减少,平均减少11.27 mm/10 a;风速显著减小,平均减小0.193 m s^(-1)(10 a)^(-1)。
窦以文丹利严中伟李珍胡保昆史君卿
关键词:气温降水风速
基于动态重现期的极端高温气候评估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利用全国754站逐日最高气温观测序列,在论证极端温度概率分布与非平稳性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和比较了多种非平稳广义极值模型,定义了极端高温的动态重现期和重现水平,提出了一种极端高温事件的新型评估思想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极端气候变化研究。通过该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极端事件的真实极端性,有效地增强极端事件之间的可比性,从而保留更多历史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动态重现期的变换运用可对当前极端事件发生的真实状态和趋势提出更准确评估。该方法的提出可有效澄清学术领域和公共舆论对于多年一遇极端事件的理解上长期混淆重现期的绝对值和概率性这一分歧和谬误。
涂锴严中伟范丽军李珍
关键词:极端高温广义极值分布
1980-2017年天山山区不同降水形态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7
2020年
利用1980-2017年天山山区3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离出3种主要降水形态后,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滑动t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及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和雨夹雪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和降雨日数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降雪日数"北多南少"明显;降水日数呈现"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增长趋势,西段增长幅度明显,降雨日数普遍增多,大部分地区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也有减少趋势。(2)近38 a来,天山山区降水日数表现为缓慢增长趋势,降雨日数显著增加,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变化并不明显。(3)天山山区降水日数突变年在1986年前后。(4)降水日数、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及雨夹雪日数均存在明显的10 a左右的振荡周期,此外,降水日数、降雨日数和雨夹雪日数18~22 a周期波动也比较明显。
田亚林李雪梅李珍秦埼瑞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之再评估被引量:64
2020年
基于均一化的气温观测序列集,1900年以来中国气温升高趋势1.3-1.7℃/(100 a)。这个已用于新近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结果,远高于早期的评估结果(0.5-0.8℃/(100 a))。回顾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百年气温序列的研究,指出其中关键进展在于近年来研发了均一化的长期站点气温观测序列集。早年构建的中国气温序列中,20世纪40年代前异常偏高,除了战乱期间观测缺失严重及记录代表性问题外,主要是50年代前后很多台站迁址导致早期气温观测值系统性偏高所致,从而低估长期变暖趋势。40年代前后部分区域确实偏暖,但由于不同区域气温波动位相不一致,因而大范围平均序列中并不明显。这一事实可与近年发展的"北极暖-大陆冷"等气候变化动力学理论以及一些区域气温代用资料相印证。近几十年城市化对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之贡献大小尚存争议,但远非主导因素。
严中伟丁一汇丁一汇翟盘茂宋连春曹丽娟
关键词:全球变暖城市化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