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杰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萃取
  • 2篇螺旋霉素
  • 2篇抗生素
  • 2篇发酵
  • 1篇溶氧
  • 1篇生物转化
  • 1篇双水相
  • 1篇双水相萃取
  • 1篇水相
  • 1篇反萃取
  • 1篇大环内酯
  • 1篇大环内酯类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化...
  • 1篇中国科学院过...

作者

  • 5篇秦德华
  • 5篇潘杰
  • 4篇李佐虎
  • 2篇刘若莹
  • 2篇高红

传媒

  • 2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生物工程进展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化工冶金

年份

  • 1篇1999
  • 4篇199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溶氧对生物转化螺旋霉素的影响被引量:3
1998年
研究了溶氧对生米加链霉菌变株生物转化螺旋霉素的影响,确定这种生物转化反应是显著的需氧过程,发酵过程具有与一般抗生素发酵不同的两个摄氧率高峰.根据溶氧对菌体生长和转化反应的双重影响,初步建立了分阶段溶氧控制的发酵过程,终转化率提高了8%,并将发酵时间缩短了约1/6.
潘杰李佐虎秦德华秦德华
关键词:生物转化螺旋霉素发酵
双水相技术在抗生素分离中的应用被引量:18
1999年
简单阐明了双水相技术在抗生素的分离中应用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影响双水相系统分离抗生素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导致双水相中抗生素非对称分配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并对双水相技术在抗生素分离中应用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潘杰李佐虎秦德华
关键词:抗生素
螺旋霉素和丙酰螺旋霉素的某些萃取性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研究了溶剂萃取和反萃取丙酰螺旋霉素的有关性质,并与螺旋霉素作了比较。根据螺旋霉素及丙酰螺旋霉素的表观分配常数与pH的模型式,用高斯牛顿法回归理论分配系数分别为33.62和19.01,并通过回归首次得到丙酰螺旋霉素的解离常数为7.76和5.2。通过在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中的反萃取实验得到反萃取的经验模型为K+a=b+c*pH,通过计算可知当pH为3.15和3.24时,丙酰螺旋霉素和SPM反萃取率达到最大,分别为48和102。另外还研究了温度对萃取和反萃取的影响。根据所得公式可以得到丙酰螺旋霉素的计算诺模图。
潘杰秦德华刘若莹刘若莹
关键词:螺旋霉素萃取反萃取
用双水相萃取丙酰螺旋霉素的研究被引量:11
1998年
用双水相萃取(ATPE)丙酰螺旋霉素(PRO-SPM),分别用PRO-SPM溶液和发酵液,对聚乙二醇(PEG)和磷酸盐成相系统进行了研究,选出了合适的成相系统。在研究中发现PRO-SPM对成相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数据提出在PRO-SPM的双水相萃取过程中疏水作用是影响萃取的主要因素,与蛋白质以静电效应为主不同。用发酵液进行放大试验并与溶媒法进行比较,ATPE法萃取收率提高了32%,而纯度有所下降。初步探讨了聚合物的重复使用。
秦德华潘杰高红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双水相萃取
全发酵液萃取丙酰螺旋霉素的研究被引量:8
1998年
利用双水相技术,并与有机溶剂萃取技术结合,于pH8.0~8.5,采用14%聚乙二醇2000-18%Na2HPO4系统,建立了丙酰螺旋霉素的全发酵液萃取新工艺。小试收率达到69.2%,对照的乙酸丁酯萃取工艺的收率为53.4%。
潘杰秦德华高红高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