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一林

作品数:114 被引量:960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6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2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95篇玉米
  • 25篇性状
  • 21篇自交
  • 21篇自交系
  • 20篇基因
  • 18篇玉米自交系
  • 10篇育种
  • 9篇诱变
  • 9篇玉米基因
  • 8篇株型
  • 7篇玉米基因型
  • 7篇胁迫
  • 7篇磷效率
  • 7篇基因型
  • 6篇玉米新品种
  • 6篇配合力
  • 6篇株型性状
  • 5篇选育
  • 5篇玉米穗
  • 5篇籽粒

机构

  • 82篇西南大学
  • 27篇西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苏州工业园区...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教育部
  • 1篇重庆医药高等...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河南农业职业...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浙江省东阳玉...

作者

  • 109篇蔡一林
  • 49篇王久光
  • 49篇王国强
  • 22篇刘志斋
  • 18篇刘朝显
  • 15篇孙海燕
  • 14篇覃鸿妮
  • 13篇徐德林
  • 11篇何晓阳
  • 11篇孙海艳
  • 10篇吕学高
  • 8篇陈俊意
  • 6篇黄爱缨
  • 5篇张文龙
  • 5篇陈天青
  • 4篇黎裕
  • 4篇安学丽
  • 4篇王天宇
  • 3篇王三根
  • 3篇杨文鹏

传媒

  • 14篇西南大学学报...
  • 13篇西南农业大学...
  • 12篇玉米科学
  • 8篇作物学报
  • 5篇西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作物杂志
  • 4篇核农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种子
  • 2篇食品科学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稀土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种业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13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6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穗部性状的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以玉米自交系095和L26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研究了秃尖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穗重、单株产量等穗粒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行数、穗重、单株产量的最适模型为D-2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粗、千粒重的最佳模型为B-1模型,符合两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秃尖长的最佳模型为E-3,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本研究利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规律。
孙海艳徐德林蔡一林王久光王国强邵荣华
关键词:玉米穗粒性状
薏苡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5
1996年
本文综述了薏苡这一粮药兼用作物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以及国内外对此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概况。
何晓阳蔡一林
关键词:禾本科薏苡营养成分中草药药理
西南地区常用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及聚类分析被引量:16
2008年
采用NCⅡ设计,以Mo17、郑22、330、32、丹340、黄早四、515为母本,14个西南地区常用玉米自交系为父本,分析了21个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330、丹340、180、交51、Px和7331的产量一般配合力高,在98个杂交组合中330×交51、515×大黄132、丹340×独紫、32×贞367、330×贞367、330×095、515×7331、Mo17×Px、Mo17×交51和330×大青133为强优势组合。聚类分析表明,14个自交系分为4类:①095、5331、大青133;②180、独紫、交51、贞367;③木4、7327、木6、7331、大黄132;④5151、Px。
孙海艳王国强蔡一林王久光潘启兰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配合力聚类分析
热诱导转录因子ZmNF-YC13调控热胁迫应答基因提高玉米耐热性
2023年
热胁迫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相关抗性基因的挖掘和机制解析是进行玉米耐热品种培育的重要分子基础,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是缺乏。本研究鉴定到一个与热胁迫应答相关的核因子ZmNF-YC13,该基因受高温和渗透胁迫快速诱导表达。用拟南芥热胁迫诱导表达基因AtHSP70的启动子驱动ZmNF-YC13基因,转化玉米筛选出了热诱导表达的转基因材料HSP21Pro:ZmNF-YC13-myc。高温处理后的表型鉴定表明,叶长、叶宽、地上部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表达分析表明, ZmNF-YC13能增强下游热胁迫应答基因响应热胁迫的程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ChIP-qPCR实验表明,ZmNF-YC13可调控热应激转录因子ZmHsfA2c的表达。这些结果初步证实了ZmNF-YC13可通过调控下游热胁迫应答基因来提高玉米的耐热能力,可为利用该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资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梅秀鹏赵子堃贾欣瑶白洋白洋甘宇玲杨秋悦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热胁迫NF-Y
化学诱变及其在农作物育种上应用被引量:162
2003年
综述了化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常用化学诱变剂EMS、NaN3和PYM的诱变机制、诱变效应及化学诱变育种的特点 ;介绍了EMS 石蜡油处理玉米成熟花粉和苯甲酰胺与EMS、PYM复合处理 2种新的诱变技术。
安学丽蔡一林王久光王国强孙海燕
关键词:化学诱变农作物育种化学诱变剂诱变效应
玉米磷高效基因ZmAPL9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玉米磷高效基因ZmAPL9及其应用。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玉米基因组中克隆控制玉米酸性磷酸酶活性基因,创制高酸性磷酸酶活性的转基因玉米材料,解决植物磷元素利用效率问题。本发明的...
刘朝显蔡一林余婷婷王久光王国强周练
文献传递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该试验选取平展型长玉13、半紧凑型东单60和紧凑型郑单958等3种株型玉米为试材,分别在39 000,48 000,57 000株/hm2等3个密度下种植,分析了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籽粒产量、穗粒性状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半紧凑型东单60产量最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穗长、穗粗、轴粗、穗位叶面积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株高、穗位高和雄穗分枝数呈上升趋势;各性状受株型与密度的互作影响不大.因此,在重庆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是选取优良的丰产品种,并合理密植.
郭莹覃鸿妮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株型农艺性状
产量稳定性分析法的改进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用变异系数衡量产量绝对稳定性;回归系数和决定系数衡量产量相对稳定性,并对6个玉米新组合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适合四川种植的高产、稳产的新组合095—2—1×330。
蔡一林王碧霞
关键词:玉米育种
内源激素对不同穗库特性玉米自交系雌穗发育的影响研究
2014年
内源激素对植株的器官发育与性状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不同穗库特性的玉米自交系082(多雌穗,第一穗发育受抑制)、48-2(单雌穗)与3H-2(多雌穗,第一穗发育正常)雌穗中内源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IAA)、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的质量分数.结果显示,在吐丝前雌穗发育过程中,082的GA质量分数随雌穗发育不断下降,48-2与3H-2下降之后有一个上升的阶段.在发育后期,082雌穗的ABA质量分数明显上升,48-2与3H-2稍有下降.在激素间的平衡上,在吐丝前12d,082与3H-2的IAA/ZR和ABA/ZR值均表现为最低,48-2的IAA/ZR和ABA/ZR值表现为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吐丝前12d可能是影响植株除第一雌穗以外其他穗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低IAA/ZR和ABA/ZR值抑制第一雌穗的发育,促进其他雌穗的发育,而高IAA/ZR和ABA/ZR值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这一结果将为雌穗发育的化学调控与高产玉米自交系的培育提供参考.
王久光吕学高王国强刘志斋刘朝显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雌穗内源激素
低磷胁迫对玉米叶片色素和形态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通过大田试验,以4个基因型玉米为材料,研究了低磷胁迫下玉米叶片色素和形态变化及其内部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玉米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紫色素和叶绿素/红色素均减少,其中基因型"7922"和"掖107"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紫色素和叶绿素/红色素减少幅度较大,为高磷条件下的0.4~0.8倍,且减少幅度高于"178"和"*082"。低磷条件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黄酮含量均增加,其中基因型"7922"和"掖107"为高磷条件下的1.5~2.0倍,增加幅度高于基因型"178"和"*082"。"7922"和"掖107"的叶宽和鲜重在两个供磷水平下差异显著,"掖107"的叶片主叶脉直径和总叶片数差异显著。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叶宽和主叶脉直径变小,鲜重和总叶片数减少。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色素和形态变化差异显著。初步推测,"7922"和"掖107"不耐低磷,"178"和"*082"较耐低磷。
陈俊意蔡一林徐莉杨治国甘晓玲潘婷妮
关键词:低磷胁迫玉米基因型色素苯丙氨酸解氨酶总黄酮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