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东于

作品数:8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黄河源区
  • 2篇土壤湿度
  • 2篇高寒湿地
  • 1篇导热
  • 1篇导热率
  • 1篇有效降水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暴
  • 1篇数据采集
  • 1篇数据采集控制
  • 1篇数据采集控制...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热
  • 1篇太阳辐射
  • 1篇突变
  • 1篇土壤含水量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8篇贾东于
  • 6篇文军
  • 4篇王欣
  • 4篇陈金雷
  • 3篇刘蓉
  • 3篇周娟
  • 2篇王作亮
  • 2篇谢琰
  • 1篇张文煜
  • 1篇康悦
  • 1篇张婕
  • 1篇王建州
  • 1篇马耀明
  • 1篇王作亮
  • 1篇任生霞
  • 1篇罗琪
  • 1篇李东鹏
  • 1篇惠霞
  • 1篇赵伟刚
  • 1篇刘萱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河源区土壤温湿和大气参量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玛曲土壤温湿观测网2008—2009年、2013—2014年数据验证了3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结合中国气象数据网玛曲气象站1980—2014年观测资料与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4.5)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源区近35年气候变迁、土壤温湿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CFSR能够较好地描绘黄河源区土壤湿度变化,ERA-Interim对于土壤温度刻画能力更强,JRA-55效果较差;35年来气温、土壤温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生突变;近年来10 crm土壤温湿有暖干化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土壤冷季冻结周期变短,暖季持续时间拉长;CLM4.5模拟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刻画源区土壤温湿变化细节,两湖及黄河周边暖季为冷湿中心,冷季为暖干中心。
陈金雷文军刘蓉贾东于王作亮罗琪谢琰
关键词:黄河源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气候突变
黄河源区高寒湿地近地面辐射收支特征初步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利用2014年6月1日~2015年5月15日黄河源区麻多陆面过程观测试验近地面辐射收支观测资料,分析高寒湿地下垫面辐射收支和反射率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向下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向上短波辐射和地面向上长波辐射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大气向下长波辐射的日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日总量,地面长波向上辐射(26.784 MJ/m^2)最大,大气长波向下辐射次之(20.390 MJ/m^2),其次是向下太阳短波辐射(17.539 MJ/m^2),地面向上短波辐射(3.888 MJ/m^2)最小。以上各分量均为冬季最小,前2个分量春季最大,后2个分量夏季最大。典型晴天地表反射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均为"U"形,全年平均地表反射率为0.18。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日变化趋势明显,春季、秋季和冬季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日平均相差不大,而夏季略小。不同季节日间地表吸热值较大,数值差异也较大,而夜间放热值小且数值差异小,但维持时间较长(12~15 h),总的来说该地区为一个强热源。
谢琰文军文军刘蓉王欣
关键词:太阳辐射大气辐射黄河源区
黄土高原降水对土壤含水量和导热率的影响被引量:28
2014年
基于局地降水是引起黄土高原塬区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利用黄土高原白庙塬区20052010年观测的土壤含水量和降水资料以及2012年夏季观测的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资料,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导热率与降水的相关关系,重点分析了10.0,20.0和40.0 cm土壤含水量的蓄积以及20.0 cm土壤含水量与前期总有效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月变化比较一致,其中降水对5.0 cm土壤含水量的正强迫作用最为显著;(2)10.0 cm和40.0 cm土壤含水量年变化存在两个峰值,分别在3 5月和8 10月;(3)土壤含水量和前期总有效降水的拟合效果在夏季最好,二者在20.0 cm土壤层的相关系数达到0.84,高于其他观测层;(4)在试验前期,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加使得土壤导热率明显升高。持续观测发现虽然土壤导热率会随着降水出现波动,但整体的相关性并不高,没有明显规律。
贾东于文军张堂堂席家驹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黄土高原
植被对黄河源区水热交换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2013—2014年6—8月黄河源区近地面的观测数据进行CLM4.5单点模拟植被变化对近地面水热交换影响和能量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1)100%植被覆盖与控制试验(植被覆盖度为50%)向上短波的模拟差值为-6.76 W·m^(-2),裸地(植被覆盖度为0%)与控制试验的差值为7.76 W·m^(-2)。(2)植被覆盖度降低对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影响较大,其中裸地与控制试验的向上长波辐射模拟差值为5.34 W·m^(-2),而100%植被覆盖与控制试验的向上长波模拟差值仅为-0.62 W·m^(-2)。(3)叶面积指数减少会使地表反照率增大,但辐射通量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其中向上短波平均增加1.35 W·m^(-2),潜热平均减小8.43 W·m^(-2)。(4)叶面积指数增加会使向上长、短波减少,同时潜热通量输送增大,且叶面积指数增加后,向上长波辐射、感热的变化范围略大于叶面积指数减少时。(5)净辐射受到云的影响较大,其变化范围为200~461 W·m^(-2)。6—7月的土壤热通量在2013年不同深度均达到峰值,其中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在6—7月的平均值为6.25 W·m^(-2),最大值为30.34 W·m^(-2)。
贾东于文军马耀明刘蓉王欣周娟陈金雷
关键词:黄河源区能量平衡植被覆盖度数值模拟
河西走廊沙尘暴50a频率突变检测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1958年至2007年民勤、敦煌、武威、张掖、景泰的沙尘暴春季发生频次资料,运用滑动t检验和滑动F检验进行突变检测分析,根据检验结果综合确定突变点及其突变强度,寻求沙尘暴发生频率突变规律及产生原因,为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研究和预测提供参考。滑动t检测结果显示,5站点的沙尘暴春季频率突变数量呈现往东部递增的趋势;降低突变较多;升高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降低突变主要出现在1983年及2002年前后;均值降低突变强度大于升高突变。滑动F检验结果显示突变均是方差降低突变;河西走廊中东部的沙尘频率波动性差异较其他地区更为显著;方差突变出现在8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期,其余时间的波动性的差异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当对沙尘暴发生频率进行滑动t及滑动F检验时,两种情况下的降低突变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河西走廊地区的沙尘暴发生频率突变与地面风速、大风日数、降水量及平均气温的突变存在密切联系,可作为沙尘暴频率突变的预测因子。
刘萱张文煜贾东于张婕王建州赵伟刚
关键词:沙尘暴突变
青藏高原季风演变及其与土壤湿度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利用1979-2014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构建了一个能更有效反映季风演变过程的高原季风新指数(ZPMI),并与已有高原季风指数TPMI、DPMI和QPMI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PMI反映的高原夏季风爆发和撤退的时间较ZPMI、DPMI提前1~2个月左右,ZPM I能更好的反映高原上季风降水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而其冬季风和夏季风具有相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夏季风增强的趋势更显著。同时,ZPMI也能够较好的描述高原上的气象要素特征,即:在强季风年,高原中、东(西)部降水多(少),气温高(低);而弱季风年,则与之相反。高原晚春(4-5月)土壤湿度与当年高原夏季风存在显著的相关,当4-5月高原中部、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偏大(小)、西部土壤湿度偏小(大)时,高原夏季风偏强(弱)。
周娟文军王欣贾东于陈金雷
关键词:青藏高原季风土壤湿度
一种适用于裸地辐射观测场的自动除草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裸地辐射观测场的自动除草系统。其结构特征是除草剂存储桶放置在顶部的支架上,除草剂存储桶的底部连接微型水泵进水口,微型水泵的出水口通过PVC管和喷头连接,喷头固定在喷头支架上;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组...
任生霞王作亮康悦贾东于惠霞李东鹏
文献传递
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湿地是由陆地和水体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黄河源高寒湿地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其下垫面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麻多黄河源气候与环境变化观测站2014年6~8月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并利用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简称CLM)模拟了热通量变化,提出针对高寒湿地的粗糙度优化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暖季向上、向下短波与净辐射的平均日变化规律一致,向上、向下长波平均日变化平缓,地表温度升高相对于向下短波具有滞后性,潜热通量始终为正值并大于感热通量;(2)温度变化显著层结为20 cm以上土壤浅层,存在明显的日循环规律,土壤中热量09:00(北京时,下同)下传至5 cm深度,温度升高,11:00至10 cm深度,13:00至20 cm深度,18:00后开始上传,温度降低,40 cm及以下深度受此影响较小,热量在土壤中整体由浅层向深层输送;(3)土壤湿度平均日变化小,5 cm深度为土壤湿度最小层,10 cm深度为最大层;(4)麻多高寒湿地动力学粗糙度Z0m在暖季变化稳定,可作为常数,Z0m=0.0143 m;(5)提出更加适合高寒湿地下垫面暖季附加阻尼k B-1参数化方案,使得热通量模拟效果较CLM原始方案有所提高。以上结果对于研究湿地下垫面陆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陈金雷文军王欣张堂堂贾东于周娟王作亮
关键词:高寒湿地参数化粗糙度附加阻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