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金雷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土壤湿度
  • 3篇黄河源区
  • 2篇气候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升空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热
  • 1篇土壤温度
  • 1篇能量平衡
  • 1篇暖季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突变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阻尼
  • 1篇温度
  • 1篇积雪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西...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陈金雷
  • 5篇文军
  • 4篇贾东于
  • 3篇王欣
  • 3篇周娟
  • 2篇刘蓉
  • 2篇王作亮
  • 1篇田辉
  • 1篇张玉兰
  • 1篇马耀明
  • 1篇康世昌
  • 1篇罗琪
  • 1篇谢琰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植被对黄河源区水热交换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2013—2014年6—8月黄河源区近地面的观测数据进行CLM4.5单点模拟植被变化对近地面水热交换影响和能量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1)100%植被覆盖与控制试验(植被覆盖度为50%)向上短波的模拟差值为-6.76 W·m^(-2),裸地(植被覆盖度为0%)与控制试验的差值为7.76 W·m^(-2)。(2)植被覆盖度降低对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影响较大,其中裸地与控制试验的向上长波辐射模拟差值为5.34 W·m^(-2),而100%植被覆盖与控制试验的向上长波模拟差值仅为-0.62 W·m^(-2)。(3)叶面积指数减少会使地表反照率增大,但辐射通量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其中向上短波平均增加1.35 W·m^(-2),潜热平均减小8.43 W·m^(-2)。(4)叶面积指数增加会使向上长、短波减少,同时潜热通量输送增大,且叶面积指数增加后,向上长波辐射、感热的变化范围略大于叶面积指数减少时。(5)净辐射受到云的影响较大,其变化范围为200~461 W·m^(-2)。6—7月的土壤热通量在2013年不同深度均达到峰值,其中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在6—7月的平均值为6.25 W·m^(-2),最大值为30.34 W·m^(-2)。
贾东于文军马耀明刘蓉王欣周娟陈金雷
关键词:黄河源区能量平衡植被覆盖度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季风演变及其与土壤湿度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利用1979-2014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构建了一个能更有效反映季风演变过程的高原季风新指数(ZPMI),并与已有高原季风指数TPMI、DPMI和QPMI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PMI反映的高原夏季风爆发和撤退的时间较ZPMI、DPMI提前1~2个月左右,ZPM I能更好的反映高原上季风降水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而其冬季风和夏季风具有相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夏季风增强的趋势更显著。同时,ZPMI也能够较好的描述高原上的气象要素特征,即:在强季风年,高原中、东(西)部降水多(少),气温高(低);而弱季风年,则与之相反。高原晚春(4-5月)土壤湿度与当年高原夏季风存在显著的相关,当4-5月高原中部、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偏大(小)、西部土壤湿度偏小(大)时,高原夏季风偏强(弱)。
周娟文军王欣贾东于陈金雷
关键词:青藏高原季风土壤湿度
黄河源区土壤湿度升空间尺度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黄河源区玛曲土壤湿度观测网土壤湿度观测数据,对一定精度要求下估计玛曲地区区域尺度土壤湿度最少所需站点个数(the minimal Number of Required Sites,NRS),站点代表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比较4种常用升空间尺度方法,寻找最适宜该地区站点数据尺度提升的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在相关系数R≥0.99、土壤湿度均方根偏差RMSD≤0.02 m^3·m^(-3)的精度要求下,5 cm、10 cm深度区域土壤湿度估算所需NRS均为10个;(2)利用时间稳定性方法、滑动相关方法分别获得玛曲地区土壤湿度代表性单站,NST01站为5 cm深度,NST07站和NST02站均为10 cm深度;利用最优站点结合方法(Optimal Combination of Sites,OCS)获得最佳结合站点,NST01、NST02和NST07站为5 cm深度,NST05、NST08和NST13站均为10 cm;(3)线性拟合方法最适于玛曲地区土壤湿度尺度提升,OCS多站结合数据估计区域土壤湿度效果最优,滑动相关单站数据次之;(4)将所得线性拟合关系应用于玛曲土壤湿度观测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缺测时间段土壤湿度估计,获得区域尺度的土壤湿度。
陈金雷文军田辉
关键词:土壤湿度
黄河源区土壤温湿和大气参量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玛曲土壤温湿观测网2008—2009年、2013—2014年数据验证了3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结合中国气象数据网玛曲气象站1980—2014年观测资料与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4.5)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源区近35年气候变迁、土壤温湿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CFSR能够较好地描绘黄河源区土壤湿度变化,ERA-Interim对于土壤温度刻画能力更强,JRA-55效果较差;35年来气温、土壤温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生突变;近年来10 crm土壤温湿有暖干化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土壤冷季冻结周期变短,暖季持续时间拉长;CLM4.5模拟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刻画源区土壤温湿变化细节,两湖及黄河周边暖季为冷湿中心,冷季为暖干中心。
陈金雷文军刘蓉贾东于王作亮罗琪谢琰
关键词:黄河源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气候突变
AMAP评估报告解读: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新认识
2023年
北极理事会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于2021年发布了《北极气候变化新进展2021:关键趋势和影响》科学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过去49年(1971—2019年),北极近地表气温升高幅度(3.1℃)约为全球平均的3倍,导致北极降水、海冰、陆地冰、多年冻土和积雪等发生显著变化,冰川加速消融。除白令海外,北极海冰持续减少,是影响中纬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的原因之一。北极本地极端事件(极端降水、极端热事件、极端冷事件和极端野火)的频发也显著影响着北极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不同情景下北极气候变化预估显示:2040年9月,北冰洋将首次出现无冰状态;到2050年,夏季无海冰将成为北极新常态。由于COVID-19疫情影响使得许多北极研究计划和项目推迟或取消,导致包括一些关键指标在内的数据集在2020—2021年出现空缺。
罗犀张玉兰康世昌陈金雷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冰积雪
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湿地是由陆地和水体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黄河源高寒湿地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其下垫面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麻多黄河源气候与环境变化观测站2014年6~8月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并利用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简称CLM)模拟了热通量变化,提出针对高寒湿地的粗糙度优化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暖季向上、向下短波与净辐射的平均日变化规律一致,向上、向下长波平均日变化平缓,地表温度升高相对于向下短波具有滞后性,潜热通量始终为正值并大于感热通量;(2)温度变化显著层结为20 cm以上土壤浅层,存在明显的日循环规律,土壤中热量09:00(北京时,下同)下传至5 cm深度,温度升高,11:00至10 cm深度,13:00至20 cm深度,18:00后开始上传,温度降低,40 cm及以下深度受此影响较小,热量在土壤中整体由浅层向深层输送;(3)土壤湿度平均日变化小,5 cm深度为土壤湿度最小层,10 cm深度为最大层;(4)麻多高寒湿地动力学粗糙度Z0m在暖季变化稳定,可作为常数,Z0m=0.0143 m;(5)提出更加适合高寒湿地下垫面暖季附加阻尼k B-1参数化方案,使得热通量模拟效果较CLM原始方案有所提高。以上结果对于研究湿地下垫面陆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陈金雷文军王欣张堂堂贾东于周娟王作亮
关键词:高寒湿地参数化粗糙度附加阻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