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博
-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ESM-1在15份正常肝组织、15份癌旁组织及30份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mRNA水平,并分析肝癌组织ESM—1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相应肝癌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中ESM—1的水平。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及t’检验。结果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及肝癌组织中,ES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6/15)、80%(24/30);mRNA水平分别为0.064±0.018、0.383±0.103、0.528±0.148,各组织中ESM1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I的表达与肝癌的TNM分期、血管侵犯显著相关(P〈0.01)。肝癌患者血清ESM-1的水平[(12.643±2.280)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660±1.172)ng/ml],t=10.16,P〈0.05。结论肝癌患者ESM-1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 向昕赵文博王欣
- 关键词:肝细胞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
-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8年
- 向昕赵文博王欣
- 关键词: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肿瘤免疫蛋白聚糖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肿瘤
- 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NK/T cell lymphoma,IVNKTL)罕见,其特征性表现为肿瘤性淋巴细胞选择性生长于血管腔内。不同地域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困难。IVNKTL具有病程进展快、伴EBV感染、好发于亚洲,且以中国人多发等特点。在肿瘤未累及到多器官前进行早期诊治可有效改善IVNKTL患者的预后。
- 徐嘉雯王宏量赵文博曹智新
- 关键词:血管内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
- 咖啡酸片促进初治急性白血病化疗中血细胞恢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12年
- 化学疗法是急性白血病综合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骨髓抑制往往是化疗的主要限制性不良反应,化疗后患者极易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损害,不但影响了化疗的顺利实施,而且降低了疗效,我们尝试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来预防和治疗化疗后外周血细胞下降。
- 李颖单宁宁刘新---隋潇徽姜玉杰赵文博李英樊娟张凌岩闵捷许洪志王欣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急性白血病咖啡酸片中西医结合方法初治
- 内皮细胞特异性因子ESM-1在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离纯化肝癌的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肝癌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变化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的关系。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新鲜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应用CD31单抗标记的免疫磁珠法进行分离并纯化血管内皮细胞,经内皮细胞鉴定并分析细胞纯度,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ESM-1的表达。应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相应肝癌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中ESM-1的水平。结果经测定,ESM-1在肝癌患者血清中为(12.643±2.280)ng/mL,相比正常对照(4.660±1.172)ng/mL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10.16,P<0.01),同时,在肝癌内皮细胞中ESM-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ESM-1可能参与了肝癌的血管生成和侵袭过程,有望作为新的肿瘤治疗靶点。
- 赵文博向昕刘新刘小倩崔新王欣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 膦甲酸钠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血液病合并EBV感染患者,改善患者EBV血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血液病合并EBV感染患者112例,其中男70例,女42例,分为恶性血液病组(n=94例)和非恶性血液病组(n=18例),根据有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及是否接受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组分为单纯EBV感染和合并CMV感染组,化疗组和骨髓移植组。以上患者均给予膦甲酸钠,60 mg/(kg·d),每12 h给药,每次静脉滴注至少3 h;疗程14 d,每周复查血常规、EBV病毒DNA定量和肝肾功,评价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膦甲酸钠治疗血液病合并EBV感染患者总有效率72.3%,其中恶性血液病组有效率72.3%,非恶性血液病组有效率7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不同年龄、性别之间的疗效比较,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血液病组中,合并CMV感染组疗效比单纯EBV感染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组和骨髓移植组相比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EBV的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用药达到有效中位时间为10.3~14.5 d。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心慌等症状,均可耐受。结论膦甲酸钠治疗血液病患者的EBV感染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耐受。
- 赵文博甄长青袁代单宁宁王娜封丽丽李沛沛丁梅李英张凌岩王欣
- 关键词:膦甲酸钠EBV感染血液病疗效
- 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及肝再生磷酸酶-3(PRL-3)的表达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离纯化肝癌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在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中肝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of regenerating liver 3,PRL-3)的表达,以探讨PRL-3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的关系。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CD31单抗标记的免疫磁珠分离并纯化血管内皮细胞。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PRL-3、基质金属酶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分选所获得的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纯度在90%以上。PRL-3在肝癌血管内皮细胞mRNA水平(PRL-3 vsβ-actin:11.50±2.95 vs 1.76±1.04,P<0.001)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PRL-3在肝癌血管生成和侵袭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治疗靶点。
- 赵文博刘新刘小倩崔新王欣
- 关键词:内皮细胞肝再生磷酸酶-3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