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勇根
- 作品数:38 被引量:219H指数:7
-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种术式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凝血与临床比较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比较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及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凝血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治疗的99例内侧间室KOA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4例采用HTO,33例采用UKA,32例采用TKA。比较凝血-纤溶系统检测和临床结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三组和PT、APTT、FDP、D-D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7 d又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 d,PT、APTT、FDP和D-D由低至高均依次为:UKA组0.05)。[结论]三种术式治疗内侧间室KOA的中远期疗效相当,但UKA近期疗效优于HTO和TKA,且对凝血系统影响小。
- 包杭生冯宗权邹勇根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全膝置换术凝血-纤溶系统
- 骶前盆腔神经母细胞瘤
- 目的:探讨骶前盆腔神经母细胞瘤的生物学特性及诊治特点。方法:对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980~1999年收治的骶前盆腔神经母细胞瘤8例进行分析.结果:骶前盆腔神经母细胞瘤以两岁以下较多,常见症状为大小便困难.下腹都肿物及直...
- 莫家骢刘唐彬谢家伦刘文旭邹勇根
- 文献传递
- 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术中测量及其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制一种可于膝关节术中直接测量股骨后髁角的仪器,测量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大小,并分析股骨后髁角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探讨股骨后髁角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研制股骨后髁角测量器。对105例(男24例,女81例)在本院行人工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量器测量后髁角;分析股骨后髁角与性别、年龄的相关关系。[结果]该组男性患者股骨后髁角为(5.26±2.03)°,女性患者股骨后髁角为(5.17±1.75)°,股骨后髁角在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性,但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结论]用股骨后髁角测量器测量股骨后髁角,简单快捷经济,有效协助确定股骨假体外旋角度,提高手术效果;股骨后髁角在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的趋势。
- 陈坚锋冯宗权邹勇根潘耀成王戟森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骨关节炎
- 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早期治疗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分析早期复位、内固定治疗对儿童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时间不同分成新鲜骨折组(A组)30例和陈旧性骨折组(B组)16例,对46例手术治疗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骨折愈合、关节功能良好者A组24例,B组5例;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者A组4例,B组6例;髋内翻A组2例,B组4例;骨折不愈合A组0例,B组1例。结论儿童股骨颈骨折早期复位、恰当的内固定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邹勇根郭跃明李伟强何汉辉汪启筹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儿童并发症内固定治疗复位关节功能
- 止血带对TKA围术期失血和DVT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止血带对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17例在我院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2例,在安装假体、骨水泥固化后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缝合切口;对照组105例,在缝合切口,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和术后失血、总失血量以及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止血带时间为(78.7±11.3)分钟,术中失血(110.5±51.6)ml,术后失血(220.6±135.0)ml,总失血量(329.8±180.2)ml,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18例;对照组患者止血带时间为(85.6±10.5)分钟,术中失血(90.2±58.6)ml,术后失血(382.7±156.3)ml,总失血量(480.3±191.5)ml,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32例。两组比较实验组总失血量和DVT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结论 TKA术中在安装假体、骨水泥固化后再释放止血带,创面止血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DVT的发生率却未增加。
- 邹勇根冯宗权邢基斯彭智浩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深静脉栓塞
- 胫骨骨道定位对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胫骨骨隧道定位对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胫骨骨隧道内口采用外侧半月板游离缘的切线与前后髁间突连线的交点定位;观察组选择原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中间位置定位。术后矢状位MRI测量胫骨骨道位置、胫骨纵向位移、后交叉韧带指数、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胫骨骨道分别位于胫骨平台全长的前(38.67±4.23)%和(34.21±2.46)%。胫骨纵向位移为(11.14±2.64)mm和(14.34±2.23)mm,上倾角为(56.2±4.3)°和(44.6±5.2)°,后交叉韧带指数为(3.97±0.45)和(4.78±0.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术后1年,对照组与观察组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分别为(79.63±4.67)分和(89.76±5.21)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85.61±4.92)分和(92.54±3.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能使患者的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膝关节MRI测量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胫骨的骨道定位情况。理想的胫骨骨道在矢状位MRI上位于胫骨平台的前(34.21±2.46)%。
- 邢基斯冯宗权侯蕾邹勇根
-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 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手术疗效和假体再植入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15例(15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植入自制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3~6月后二期手术,再次清创,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9例植入骨水泥型,6例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随访9~46个月(平均25个月)。结果 15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和脱位等。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0.3分(22~55分),一期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54.0分(45~65分)。二期翻修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8.2分(68~94分)。结论二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能有效控制感染,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一期手术后间隔3~6月再二期手术为恰当的手术时机。
- 邹勇根冯宗权邢基斯彭智浩罗璇
- 关键词:关节置换
- T型螺丝钉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优势,为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T型螺丝钉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将其与传统克氏针尺骨鹰嘴骨牵引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比较,测量Baumann角和按照Fernandez-esteve放射评价骨痂等级,了解骨折对位、骨连接程度和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评价骨痂等级比较无明显差异。Baumann角测量:术后第7天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第14天后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克氏针治疗更具优势。
- 方耀忠韩月明郭跃明何汉辉邹勇根王志远汪启筹
- 关键词:肱骨骨折尺骨鹰嘴骨牵引BAUMANN角
- 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应力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老年男性40例,同期选择转子间骨折股骨头置换组40例,多排螺旋CT扫描左侧股骨,建立股骨假体及人体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机体对楼梯攀爬情况进行模拟,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假体周围骨性通道、假体、股骨体表等各项力学指标的应力分布状况赋值。结果:正常情况下股骨内外侧受力情况相似,由近端至远端受力逐渐增大是应力变化的结果,假体应力集中在中段部位。股骨整体应力分布不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影响,根据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大情况,全长中段股骨部位是应力最大部位,重建后股骨距无应力显著集中情况;观察假体柄前内侧应力情况时发现,其与股骨内松质骨和相应假体应力分布情况变化趋势一致;人工股骨头置换后假体受力变化趋势与正常股骨组、转子间骨折股骨头置换组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整体应力分布不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影响,根据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大情况,全长中段股骨部位是应力最大部位,重建后股骨距无应力显著集中情况。
- 卢申童冯宗权邹勇根刘伟明潘耀成
-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
- 联合凝血-纤溶标志物在髋关节置换术后DIC的应用研究
- 2019年
- 目的研究联合凝血-纤溶标志物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诊断效能。方法研究评估了84例怀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但没有造血损伤或感染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DIC诊断标准。诊断的患者分为DIC,前DIC,非DIC 3组。DIC诊断标准的功效由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评估。结果 GCT(global coagulation test,GCT)的曲线下面积和优势比在DIC诊断中很高,而那些用于DIC和前DIC的中则低,这表明增加血小板减少数(reduced platelet count,RPC),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可溶性纤维蛋白/凝血酶(soluble fibrin/thrombin,SF/TAT)在诊断DIC中是必要的。DIC(62.9%)和DIC前(64.8%)的死亡率高于非DIC(27.0%)。DIC组的分辨率与DIC组( 42.2 %)和前DIC组(40.7%)相似。DIC患者的JMHLW、ISTH和JAA DIC评分明显高于DIC前和非DIC患者。结论诊断时使用 GCT 评分和 RPC,AT-3和TAT/SFMC 值,有助于诊断 DIC 和前 DIC。
- 黄声淳蔡惠兴邹勇根苏荣莫巧璇
- 关键词: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