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桂舟

作品数:91 被引量:518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7篇肝炎
  • 41篇慢性
  • 39篇乙型
  • 35篇乙型肝炎
  • 27篇病毒
  • 22篇慢性乙型
  • 22篇慢性乙型肝炎
  • 17篇肝炎病毒
  • 17篇肝硬化
  • 17篇感染者
  • 16篇乙型肝炎病毒
  • 15篇纤维化
  • 12篇肝纤维化
  • 11篇肝脏
  • 10篇细胞
  • 10篇慢性HBV感...
  • 9篇血小板
  • 8篇预后
  • 7篇肝炎患者
  • 7篇白细胞介素

机构

  • 66篇安徽医科大学...
  • 2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8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六安市人民医...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安徽省白湖农...
  • 1篇安徽省六安市...

作者

  • 91篇邹桂舟
  • 49篇郜玉峰
  • 44篇叶珺
  • 29篇李旭
  • 17篇李芳
  • 16篇汤磊
  • 14篇夏国美
  • 12篇魏艳艳
  • 11篇张振华
  • 9篇金蕾
  • 9篇余鑫之
  • 9篇彭蕾
  • 8篇魏少峰
  • 6篇刘家琴
  • 5篇潘高峰
  • 5篇戴金津
  • 5篇孙秋林
  • 5篇马双双
  • 5篇代倩
  • 4篇李家斌

传媒

  • 2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3篇实用肝脏病杂...
  • 8篇安徽医药
  • 7篇安徽医学
  • 7篇中国肝脏病杂...
  • 6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肝病患者胆结石48例临床对比分析
1995年
慢性肝病患者胆结石48例临床对比分析邹桂舟,余鑫之,余洪铸,叶世进慢性肝病患者伴发胆结石愈来愈引起人们重视,国外学者发现肝硬化患者胆结石发病率升高[1,2]。为了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并发胆结石的临床特点,本文回顾性统计近8年来住院的慢性肝病并发胆结石48...
邹桂舟余鑫之余洪铸叶世进
关键词:慢性肝病胆结石并发症
FibroTouch无创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FibroTouch瞬时弹性检测仪无创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肝穿刺检查的慢性HBV感染者187例,所有患者经FibroTouch检测肝脏硬度值(LSM),同时检测肝功能和血常规等血清学指标,以肝穿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肝脏硬度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SM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s=0.678,P<0.01)。LSM与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水平均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在不排除ALT≥2×正常值上限(ULN)的病例组中,FibroTouch诊断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纤维化期、严重肝纤维化期和肝硬化期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815、0.884、0.920;对应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55、10.15、15.25 k Pa;灵敏度分别是79.2%、83.3%、90.5%;特异度分别为74.7%、87.2%、89.2%;符合率分别为77.0%、86.1%、89.3%。在ALT<2×ULN的病例组中,FibroTouch诊断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纤维化期、严重肝纤维化期和肝硬化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全部患者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FibroTouch瞬时弹性成像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程度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戴雯代倩李晶晶郜玉峰叶珺邹桂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成像无创诊断
43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指标与肝脏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43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指标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患者分为4组,观察不同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组肝脏GS分期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各组患者GS分期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不同ALT水平患者组间GS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ALT在20~40 U/L和40~80 U/L的患者中G2~4的比例分别为30.62%和35.47%,S2~4的比例则为49.24%和49.42%。不同G分级患者组间球蛋白(globulin,G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S分期患者组间年龄、白蛋白(albumin,ALB)、AST、PLT、HBV DNA、APR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HBV DNA水平和APRI指数是肝纤维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即使ALT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但部分患者仍有明显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进展,这些患者必须结合年龄、AST、GGT、APRI、HBeAg状态和HBV DNA水平进行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必要时须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
郜玉峰邹桂舟叶珺潘高峰殷宏娟李芳魏艳艳夏国美李旭
关键词:肝硬化生物学标记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因素。方法2010~2016年我科住院的CHB患者135例,均接受肝活检,并随访5(7,11)年。随访结束时,临床诊断肝硬化。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结果入组时肝组织学检查显示,非肝纤维化组81例,显著纤维化组54例;随访结束时,临床诊断非肝硬化组111例,肝硬化组24例(来自无纤维化组7例,来自显著肝纤维化组17例);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年龄、是否抗病毒治疗、血清HBV DNA、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NR(P=0.010,OR=369.352)、APTT(P=0.001,OR=1.169)、RDW(P=0.035,OR=1.402)、PLT(P=0.018,OR=0.989)、年龄(P=0.024,OR=1.052)、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比值,P=0.044,OR=0.983)和抗病毒与否(P=0.000,OR=7.600)为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预测模型为Logit(P)=-17.407+0.528×INR+0.161×APTT+0.079×年龄+2.401×抗病毒与否(否=0,是=1)。该综合模型预测肝硬化发生的AUC为0.872,其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75.7%。结论研究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早期阻断病情发展,而年龄和抗病毒治疗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汤磊彭蕾叶珺张振华邹桂舟
关键词: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oulterJT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68例重型肝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PLT、MPV、PCT、PDW均显著降低(P<0.01和P<0.05),且PLT、MPV、PCT与PT有明显相关性。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LT、PCT、MPV差异有显著性(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PLT、PCT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对重型肝炎出凝血异常的判断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邹桂舟李旭余鑫之程叶耕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试验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丙型肝炎相关肝病进展评估的价值被引量:9
2016年
既往研究认为,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一个定量指标.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报道RDW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炎症性肠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而究其机制,可能与RDW能反映体内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样,是机体炎症激活的反映[1].近期亦出现不少关于RDW与慢性肝病这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之间相关性的报道,但主要是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金蕾李旭叶珺郜玉峰杨凯魏艳艳夏国美李芳邹桂舟
关键词:肝硬化红细胞分布宽度
丹参注射液合甘利欣对慢性肝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加甘利欣联合治疗对慢性肝病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 :联合治疗组92例 ,用丹参注射液 30 ml加入 1 0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 ml,甘利欣 1 5 0 mg加入 1 0 %葡萄糖液2 5 0 ml,静滴 ,疗程 60天。对照组用门冬酸钾镁 2 0 ml加入 1 0 %葡萄糖液 5 0 0 ml中静滴 ,疗程 60天。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 1 5、30、60天后 ,血清谷丙转氨酶 ( ALT)、血清胆红素 ( SB)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 P<0 .0 5 )。血清白蛋白 ( Alb)较对照组升高 ( P<0 .0 5 )。血清透明质酸 ( HA)、 型胶原 ( C)、层粘蛋白 ( LN)在治疗后 30、60天均较对照组降低 ( P<0 .0 5 )。结论 :丹参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肝病 ,可降低 ALT、SB,并对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邹桂舟李旭叶珺叶英夏玲玲魏少峰
关键词:丹参甘利欣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合并败血症10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1996年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合并败血症100例临床分析余鑫之,魏少峰,邹桂舟,徐元宏,江晓平,孙秋林败血症是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少见致死性合并症。我院传染科1975年1月至1994年12月观察到1787例住院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中,有血(骨髓)培养阳性的败血症1...
余鑫之魏少峰邹桂舟徐元宏江晓平孙秋林
关键词:肝炎肝硬变败血症并发症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诊疗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例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164)及死亡组(n=38)。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24 h内);针对两组资料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02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均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和(或)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的病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116例,年龄52~73(62.8±10.6)岁;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年龄小、热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病例性别、地区、职业、发病距离就诊时间、虫咬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热、颈亢、头痛、乏力、纳差、恶心、腹泻、呕吐、咳嗽、肌肉酸痛、寒战、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合并急性胰腺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血、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Th细胞计数、IgM阳性率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热程、年龄、淋巴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年龄大、热程长、血液APTT明显延长、血液淋巴细胞计数低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周诗君夏国美贺腾飞徐梦园叶珺李旭方皓舒邹桂舟张振华
关键词: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影响因素
HBV前C区1896点突变株与野生株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株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差异。方法采用PCR法检测HBV感染者HBV前C区1896点突变,同时检测HBV M和血生化指标。结果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株感染病人和野生株感染病人ALT水平分别为268.42±243.76U/L和186.78±142.75U/L,AST为279.66±241.11U/L和172.33±157.27U/L,SB为164.36±114.28μmol/L和82.83±64.39μmol/L,ALB为36.04±5.36g/L和43.27±6.17g/L(P<0.05);HBeAb阳性者和HBeAg阳性者中突变株感染占77.2%和11.3%(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突变株检出率分别为68.57%和44.23%,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轻中度组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的25.47%和40.29%(P<0.01)。HBeAg阳性组和HBeAb阳性组突变株感染对干扰素治疗应答率分别为28.6%和20.8%,明显低于野生株感染者的44.0%和37.5%(P<0.05)。结论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株感染普遍存在,突变株感染者病情较重,对干扰素治疗应答率低。
邹桂舟汪渊李旭李鸿宾叶英
关键词:乙型肝炎HBVΑ-干扰素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