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珩

作品数:27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堰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颈椎
  • 10篇脊髓
  • 7篇脊髓损伤
  • 5篇节段
  • 5篇颈椎病
  • 4篇融合术
  • 4篇椎间盘
  • 4篇疗效
  • 4篇骨折
  • 4篇成形术
  • 3篇单开门
  • 3篇手术
  • 3篇髓型
  • 3篇椎管
  • 3篇椎管扩大
  • 3篇椎管扩大成形
  • 3篇椎管扩大成形...
  • 3篇扩大成形术
  • 3篇急性脊髓损伤
  • 3篇脊髓型

机构

  • 21篇湖北医药学院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2篇郧阳医学院
  • 2篇郧阳医学院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东风汽车公司
  • 1篇湖北医学院

作者

  • 27篇韩珩
  • 24篇熊敏
  • 20篇余化龙
  • 17篇曾云
  • 16篇何宁
  • 15篇刘志刚
  • 14篇王志勇
  • 12篇陈森
  • 4篇陈洁
  • 4篇郭乐运
  • 3篇李军
  • 3篇唐冰
  • 2篇何宁
  • 2篇刘志刚
  • 2篇王志勇
  • 2篇段连鸿
  • 2篇曾云
  • 2篇曾云
  • 2篇陈森
  • 2篇刘志刚

传媒

  • 5篇湖北医药学院...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郧阳医学院学...
  • 2篇骨科
  • 1篇医学综述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alo-Vest内外固定与植入物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内外Halo-Vest固定与植入物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Halo-Vest外固定和植入物内固定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颅骨牵引配合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通过影像学检查患者伤处,并用Frankel分级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2.1)个月。X射线正侧位片检查两组患者的伤处脱位均复位,颈椎的生理弧度得到了恢复,观察组患者复位所需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缩短,并且观察组患者完全复位率高,更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离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Halo-Vest外固定与植入物内固定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大大改善复位功能,更好地恢复患者脊柱的矢状位对线。
王志勇余化龙何宁刘志刚曾云韩珩郭乐运熊敏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HALO-VEST植入物颅骨牵引
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颈髓挥鞭样损伤病例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根据治疗方式和损伤后MR I所示脊髓受压程度的不同,将2004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36例过伸性颈椎损伤患者分成3组:非手术治疗组(8例)、受压不明显者手术组(10例)、受压明显者手术组(18例);比较3组间治疗前后的ASIA评分及Frankel分级改变。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行ASIA评分及Frankel分级,手术组均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过伸性颈脊髓损伤尽早手术减压是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凡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MR I提示有颈髓损伤,无论是否有明显脊髓受压者都应早期手术。手术可避免因颈椎管高压和颈椎不稳造成的继发性脊髓损伤,保证其远期疗效。
陈森熊敏余化龙刘志刚韩珩曾云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实验组术后第9天在损伤局部注射BDNF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溶液。细胞移植后1、3、7、21 d用改良的BBB评分进行行为学检查,在7、21 d行运动诱发电位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实验组移植BDNF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7、21 d后,其BBB评分稍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诱发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助于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恢复。
刘志刚熊敏曾云余化龙何宁王志勇韩珩陈森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急性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BMSCs。改良的Allen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EPO治疗组、BM-SCs治疗组及EPO+BMSCs治疗组,每组15只。EPO治疗是在脊髓损伤前24 h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 000 U/kg,BMSCs治疗是将纯化的BMSCs在脊髓损伤时经尾静脉注射,术后第1、3、7、14、21、28天采用BBB法进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第1、28天HE染色观察脊髓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第14天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脊髓损伤组比较,术后3 d起,EPO和BMSCs均可促进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和损伤时形态学的改善,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假手术组BDNF表达水平最低,脊髓损伤组表达水平略有升高,BMSCs组和EPO组BDNF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EPO+BMSCs联合治疗组BDN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治疗组水平(P<0.05)。结论:BMSCs移植联合EPO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上调局部BDNF的表达。
曾云熊敏余化龙何宁王志勇刘志刚韩珩陈森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骨肉瘤与骨良性病变组织中Smurf1、BMP-2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1,Smurf1)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骨的良性病变及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以此分析Smurf1蛋白在骨肉瘤的发生、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共收集骨组织标本120例,其中良性病变36例,骨肉瘤84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Smurf1和BMP-2含量,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骨肉瘤组织Smurf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0.786±0.214)vs.(0.583±0.183)],BMP-2蛋白表达水平则相反[(103.57±13.23)vs.(152.19±1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urf1与BMP-2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98,P<0.05)。结论:Smurf1可通过抑制BMP-2的表达来促进骨肉瘤的形成和发展。
王志勇熊敏曾云余化龙何宁刘志刚韩珩陈森
关键词:骨肉瘤免疫组织化学
积雪草酸抗氧化应激效应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积雪草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积雪草酸治疗组,在损伤后24、48、72h先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随后处死取材。通过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脊髓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术后积雪草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模型组均有所改善,48h和72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模型组SOD活性[(175.32±3.45)U/rag]较假手术组[(253.46±5.69)U/mg]明显降低(P〈0.05),而MDA含量[(7.61±O.24)nmoL/mg]较假手术组[(2.69±0.29)nmol/mg]明显增加(P〈0.05);积雪草治疗组术后48hSOD活性[(231.44±4.88)U/mg]较模型组[(175.32±3.45)U/mg]升高(P〈0.05),MDA则呈现相反的趋势(P〈0.05)。造模后脊髓组织中IL-6含量、MPO活性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而积雪草酸组在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雪草酸治疗组组织学表现优于模型组。结论积雪草酸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而发挥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韩珩熊敏余化龙何宁刘志刚王志勇陈森曾云
关键词:积雪草酸脊髓损伤氧化应激
儿童型和青少年型尤文肉瘤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比较儿童型和青少年型尤文肉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特点的差异。方法 收集美国SEER数据库中1975年至2016年确诊的1 389例6~18岁的尤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儿童组(598例)和青少年组(791例)。通过Logistic和Cox回归分析分别确定尤文肉瘤分期和预后的危险因素,利用生存分析探究儿童型和青少年型尤文肉瘤预后的差异。此外,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中的Curie数据集对儿童型和青少年型尤文肉瘤预后差异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SEER数据库中,儿童组和青少年组尤文肉瘤的诊断年份、性别、接受放疗比率、病变部位、远处转移的比例、AJCC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青少年型是尤文肉瘤分期较晚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青少年型是影响尤文肉瘤预后的重要因素。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中的Curie数据集初步验证,发现青少年型尤文肉瘤患者的总体死亡率高于儿童型患者。结论 相比于儿童型,青少年尤文肉瘤患者总体分期和AJCC分期更晚,预后也相对较差。
何涛熊敏朱艳涛唐冰韩珩
关键词:尤文肉瘤青少年型预后
ProDisc-C人工椎间盘双节段置换治疗重症颈椎病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观察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双节段重症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17例双节段重症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年龄36~59岁,术后随访时间24 ~55个月,手术前后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活动度.结果 术后第3、12、24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8±1.9)、(1.9±0.8)、(1.1±0.4)分,与术前(6.3±2.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12、24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3.4±1.5)、(15.2±1.1)、(15.9±1.4)分,与术前(8.7±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双节段重症颈椎病疗效良好,术后能保持良好的颈椎活动度.
曾云熊敏余化龙何宁王志勇刘志刚韩珩陈森郭乐运
关键词: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病
微型钢板与锚定法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0
2011年
目的与锚定法比较,评价微型钢板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完成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方法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15例)及锚定法组(20例)。其中微型钢板组男10例,女5例;年龄(51.2±11.5)岁。病程6~6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7.7±2.5)分。锚定法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0.7±10.8)岁。病程3~5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7.8±2.9)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JOA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8个月,平均32个月。锚定法组和微型钢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24)min和(111±2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1 3,P=0.818 5)。术后3个月锚定法组和微型钢板组椎管扩大率分别为40%±18%和6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0,P=0.008)。术后3、24个月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但术后3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0 5,P=0.114 6),术后24个月微型钢板组JOA评分明显高于锚定法组(t=3.454 3,P=0.001 5)。术后3~6个月,X线片、MRI及CT示两组门轴侧沟槽达骨性融合,术后24个月均未发生再关门现象。微型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2/15),显著低于锚定法组25.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0 0,P=0.008 6)。结论微型钢板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有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曾云熊敏余化龙何宁王志勇刘志刚韩珩陈森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研究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可行性分析。方法 选取6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其中30例采用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为观察组,34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指标:住院时间、并发症(颈部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颈椎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颈部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较传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颈椎活动度。
段连鸿韩珩曾云何宁
关键词:口咽手术后期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