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丹

作品数:29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病理
  • 9篇肿瘤
  • 9篇肠癌
  • 7篇直肠
  • 6篇直肠癌
  • 5篇基因
  • 5篇分泌
  • 4篇胰腺
  • 4篇腺肿瘤
  • 4篇结直肠
  • 4篇结直肠癌
  • 4篇病理学
  • 3篇蛋白
  • 3篇细胞
  • 3篇腺癌
  • 3篇免疫
  • 3篇多中心
  • 3篇病理对照
  • 2篇断层扫描
  • 2篇亚型鉴定

机构

  • 28篇复旦大学附属...
  • 6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南通医学院附...
  • 1篇如皋市人民医...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南京市第一人...

作者

  • 29篇黄丹
  • 15篇盛伟琪
  • 7篇倪淑娟
  • 5篇彭卫军
  • 4篇王鑫
  • 4篇孙慧
  • 4篇翁微微
  • 4篇谭聪
  • 4篇王磊
  • 3篇顾雅佳
  • 3篇谭红娜
  • 3篇杜祥
  • 2篇杨文涛
  • 2篇朱雄增
  • 2篇李文桦
  • 2篇周良平
  • 2篇徐烨
  • 2篇章真
  • 2篇彭之磊
  • 2篇黄朝晖

传媒

  • 4篇中国癌症杂志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肿瘤影像学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FRP4基因过表达对肠癌细胞株HCT116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目的检测SFRP4基因转染肠癌细胞株HCT116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进一步探讨SFRP4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构建稳定表达SFRP4的肠癌细胞系,以SFRP4转染组为实验组,空白质粒转染...
黄丹盛伟琪倪淑娟彭之磊黄朝晖杜祥
关键词:基因芯片信号转导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免疫特征的肠癌分子分型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免疫特征的肠癌分子分型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结直肠癌的队列数据、基因表达谱和临床信息数据;获取免疫相关特性,基于该该免疫相关特征的富集分数从获取的结直肠癌的队列数据、基因表达谱和临床信息数据...
许蜜蝶盛伟琪黄丹王鑫孙慧王旭常瑾嘉李文桦
甲状腺髓样癌和滤泡癌的CT-病理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滤泡癌(FTC)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25个MTC、15例FTC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①平扫时两者密度、边界及钙化形式无统计学差异(P=0.444,P=0.139,P=0.325)。②增强扫描显示两者边界表现不同,MTC(17/22)较FTC(6/15)不清晰(P=0.038)。病理显示MTC多无包膜且呈浸润性生长,而FTC则包膜完整或仅有局部包膜侵犯。③4个MTC和3个FTC由平扫时的密度均匀变为增强后的不均匀,病理基础前者肿瘤中含有淀粉样物质,而后者则为胶原组织。④边界清晰与否在增强前后发生变化的4个MTC和5个FTC均与肿瘤有无包膜及血供丰富程度相关。⑤MTC(18/21)较FTC(1/15)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结论: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鉴别甲状腺髓样癌和滤泡癌有意义,CT特征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谭红娜胡晓欣顾雅佳彭卫军杨文涛黄丹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直肠癌局部复发因素被引量:3
2011年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数病人5年内死于复发转移。探讨影响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对制定防治策略、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直肠癌预后的因素很多,除了一些得到广泛认可的因素以外,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了一些显著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从病理学的角度分析近期发现的与直肠癌局部复发相关的因素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盛伟琪黄丹倪淑娟朱雄增
关键词:直肠癌病理学
基于MSI-H的结肠癌患者免疫治疗评估方法、系统和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MSI‑H的结肠癌患者免疫治疗评估方法、系统和装置,用以根据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高(MSI‑H)和微卫星稳定(MSS)评估免疫治疗反应的可靠性,本发明综合患者元信息、突变信息、临床取得的...
彭俊杰姜丽黄丹闫洪凯李雅琪王凤翀
临床病理讨论:胰腺多发囊肿,间断腹部不适被引量:2
2017年
病史摘要入院病史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胰腺多发囊肿5年,间断腹部不适5个月”于2016年9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患者2010年外院体检查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125、CA724(-),腹部CT提示胰腺多发囊肿(图1A),双肾多发囊肿。
高鹤丽金凯舟汪晓红陈治宇卢仁泉黄丹虞先濬
关键词:VHL综合征神经内分泌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反应性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背景与目的:错配修复缺陷导致的微卫星不稳(microsatellite inistability,MSI)状态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及化疗敏感性有重要作用,但在晚期肠癌中研究较少。该研究探讨微卫星不稳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采用XELOX或FOLFOX为一线化疗方案的Ⅳ期肠癌患者的原发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 MLH1、h MSH2、h MSH6和h PMS2的蛋白表达,分析微卫星状态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及化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113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未发现MSI与患者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以及化疗敏感性存在相关。亚组分析中我们发现79例原发灶姑息性切除的患者中,MSI患者(22例)较MSS患者(57例)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明显延长(19.9个月vs 7个月,P=0.005),但MSI与OS无关(P=0.07)。对该79例患者预后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SI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MSS/MSI,HR=2.079)。此外,该群患者的MSI状态与疾病控制率(59.1%vs31.6%,P=0.025)相关。结论:在原发灶姑息性切除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无疾病进展时间和化疗的疾病控制率呈正相关,因而有必要对该群患者进行微卫星检测。
吴宇辰张长胜梁斐黄丹朱骥徐烨刘方奇
关键词:微卫星不稳定化疗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59
2009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CT表现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以及与非乳头状甲状腺癌(N—PTC)CT表现异同,评价CT在明确PT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29例PTC264个病灶、42例PTMC57个病灶和36例N—PTC41个病灶的术前CT表现,与术后镜下病理表现相对照。对所获数据进行行X列表χ^2检验。结果(1)在PTC中,25.4%(67/264)的病灶和2.9%(24/828)的转移性淋巴结出现囊性改变;囊性变伴明显强化的乳头状壁结节仅在PTC及其转移淋巴结中出现,且分别占囊性病灶和淋巴结的31.3%(21/67)和37.5%(9/24),组织学均显示纤维组织形成的囊壁及其内突起的乳头状肿瘤组织。(2)75.2%(112/149)的PTC和33.3%(5/15)的PTMC钙化形式表现为多发小颗粒状钙化及细钙化,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病灶边界清晰与否、被膜受侵犯及钙化表现在PTC和N—PT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TC病灶强化率不如N—PTC,36.6%(94/257)的PTC和54.1%(20/37)的N—PTC增强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1%(172/229)PTC病例和52.8%(19/36)N—PTC病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80.8%(139/172)的PTC病例和57.9%(11/19)N—PTC病例转移至Ⅵ区淋巴结,PTC与N-PTC发生颈部淋巴结和Ⅵ区淋巴结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骨、肺等远处转移不常见,但相对PTC(5/229),N—PTC(5/36)更易发生(P〈0.01)。结论出现钙化的PTC和PTMC病灶,其钙化形式表现不同;与N—PTC比较,乳头状壁结节,增强后强化相对不明显,以及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在PTC更常见。
谭红娜顾雅佳彭卫军杨文涛黄丹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理学
一种基于代谢基因建立的胰腺癌预后风险预测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代谢基因建立的胰腺癌预后风险预测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GJB5基因表达水平数据、MET基因表达水平数据、TMEM139基因表达水平数据和AFF3基因表达水平数据,从而计算胰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
王鑫许蜜蝶盛伟琪谭聪孙慧王旭黄丹王磊倪淑娟翁微微张萌
文献传递
肿瘤间转移至胰腺神经内分泌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2024年
目的肿瘤间转移(tumor-to-tumor metastasis,TTM)是供体瘤转移至第二种受体瘤的罕见转移形式,本文通过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anNET)受体瘤上TTM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回顾以整理该疾病的诊断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TTM至panNET的临床信息、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4岁和66岁,例1有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病史,胰头部肿块最大径2 cm,供体肿瘤最大径0.6 cm,例2有乳腺癌病史,胰体尾肿块最大径9 cm,供体瘤大小2.8 cm×1.5 cm×1.0 cm。组织学形态上,肿瘤外周区域为受体瘤panNET,供体瘤在受体瘤内部生长,两区域分界清楚但呈交错排列。2例的受体瘤均展现了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形态特征,并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Ki-67阳性指数约5%,符合panNET G2。例1的供体瘤形态呈现不规则腺管密集排列,细胞具有中度异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和PAX8阳性,符合卵巢子宫内膜样癌TTM至panNET;例2的供体瘤形态为实性巢团状、簇状和小梁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部分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瘤细胞表达ER和GATA3,符合乳腺癌TTM至panNET。结论恶性肿瘤TTM至panNET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其病理特征不同于胰腺原发混合性肿瘤,需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正确认识TTM对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郑淼森储金沈旭霞张岩黄丹
关键词:组织学形态GATA3胰体尾腺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