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股骨
  • 4篇截骨
  • 3篇头坏死
  • 3篇髋关节
  • 3篇坏死
  • 3篇骨头
  • 3篇骨头坏死
  • 3篇股骨头
  • 3篇股骨头坏死
  • 3篇关节
  • 2篇手术
  • 2篇塌陷
  • 2篇臀肌
  • 2篇臀肌挛缩
  • 2篇臀肌挛缩症
  • 2篇髋臼
  • 2篇髋臼发育
  • 2篇髋臼发育不良
  • 2篇纤维化
  • 2篇挛缩

机构

  • 10篇兰州军区乌鲁...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0篇俞洁
  • 8篇史振满
  • 8篇王鑫
  • 8篇史疆
  • 7篇郭树章
  • 7篇张鹏
  • 3篇许刚
  • 2篇冯毅
  • 2篇赵晨光
  • 2篇贾勇
  • 2篇彭江
  • 2篇汪伟基
  • 1篇周预
  • 1篇方立

传媒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第七届西部骨...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髋部截骨遏止髋关节椭圆变形
目的:探索髋部截骨遏止髋关节椭圆变形手术规律.方法:抽样术前、后影像片:股骨头坏死塌陷转子间外翻截骨30例35髋;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周围旋转截骨10例10髋,旋转与外翻联合截骨5例5髋;健侧正常10髋.分析发病规律、临床分...
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彭江郭树章张鹏
探索启动第二髋关节的手术规律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索启动第二髋关节的手术规律。方法观察髋部截骨45例手术前后X线片和CT片的影像学变化。将其分为三组,A组:股骨头坏死行粗隆间外翻截骨30例35髋,测量马蹄角、角赘角和角赘比。B组:髋臼发育不良行髋臼周围旋转截骨15例15髋,其中联合外翻截骨5例5髋,测量手术前后马蹄角,并计算其角度差。C组:取对侧10髋马蹄角做为正常对照。结果髋部截骨术使马蹄角与头赘相关节即启动了第二髋关节。马蹄角均值:A组(19.88±2.27)°;B组术前(30.80±3.93)°,术后(19.27±1.58)°,手术前后角度差(11.53±3.74)°;C组(20.00±1.77)°。A组和B组术后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与B组术后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赘角均值:(30.80±2.09)°。角赘比:1.3∶1。结论第二髋关节的启动规律为:椭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粗隆间外翻30°截骨术;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髋臼周围前外侧12°旋转截骨术;椭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联合截骨术。
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张鹏郭树章
关键词:截骨术股骨头坏死髋臼发育不良
第二髋关节与髋臼发育不良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索第二髋关节与髋臼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观察髋臼周围旋转和周旋转联合转子间外翻截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15例15髋,术前、后X线片影像变化。A组髋臼发育不良15例15髋,测量马蹄角,计算平均值;计算术前、后角度差平均值。B组正常10例10髋马蹄角做对照。结果髋部截骨术使马蹄角与头赘相关节-启动第二髋关节。马蹄角均值:A组术前30.80±3.93°,术后19.27±1.58°,术前、后角度差11.53±3.74°。B组20.00±1.77°。A组术后与B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A组术前与A组术后和B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髋臼周围前外侧12°旋转截骨术;椭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转子间外翻30°截骨术;椭圆形股骨头、马蹄角>23°,行联合截骨术。
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张鹏郭树章
关键词:截骨术髋臼发育不良
转子间外翻截骨治疗股骨头坏死塌陷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转子间外翻截骨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96髋)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患者(Ⅰb型45例和Ⅱ型51例)行转子间外翻25°~30°截骨,解剖钢板固定。术后水平皮肤牵引3周,后持拐行走。结果96例均获随访,时间3~23年,术后3~4个月截骨愈合。按王岩评价法评价:优89髋(92.71%),良6髋(6.25%),可1髋(1.04%),优良率98.96%。结论转子间外翻截骨治疗股骨头坏死塌陷,疗效满意。
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张鹏郭树章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塌陷
S1P在臀肌挛缩症发病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在臀肌挛缩带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发病的作用。方法收集臀肌挛缩症病人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观察S1P在臀肌挛缩带中的表达特征,以及其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蛋白分泌的作用。结果S1P定位于成纤维细胞的胞质中,呈强阳性表达,瘢痕成纤维细胞在S1P作用下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增殖,且最高增殖达3.2倍(P<0.05)。Ⅰ型胶原和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也呈现出对S1P浓度依赖性表达,其最高表达分别为初始值的1.4倍和3倍(P<0.05)。结论 S1P的高表达及其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和α-SMA的正性调控可能是引起臀肌挛缩症发病的重要机制。
俞洁赵晨光许刚贾勇冯毅汪伟基
关键词:臀肌挛缩症纤维化胶原
转子间外展截骨治疗股骨头坏死塌陷的长期观察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索转子间截骨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关系。方法转子间外展截骨治疗股骨头坏死塌陷30例35髋,观察术前、术后X线片和CT片影像变化。测量马蹄角、角赘角和角赘比。健侧10髋马蹄角正常对照。结果转子间外展截骨术使马蹄角与头赘媾和关节。股骨头坏死塌陷组,马蹄角均值(19.88±2.27)°;角赘角均值(30.80±2.09)°;角赘比1.3:1。正常组,马蹄角均值(20.00±1.77)°。两组马蹄角比较,统计学无差异。结论股骨头坏死塌陷椭圆变形,马蹄角不变;行转子间外展30°截骨术,启动头赘马蹄关节。
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张鹏郭树章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髋关节截骨
胶原在臀肌挛缩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胶原在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患者臀肌挛缩带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检测33例臀肌挛缩症患者臀肌挛缩带和挛缩带旁臀大肌组织中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表达水平。结果臀肌挛缩症患者挛缩带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均大量表达,而在挛缩带旁臀大肌组织中表达量非常少。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mRNA在挛缩带中表达水平(1.64±0.52,1.92±0.64)明显高于挛缩带旁臀大肌组织(1.18±0.37,1.29±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肌挛缩症患者臀肌挛缩带中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升高,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可能参与了臀肌挛缩症的发病过程。
许刚赵晨光俞洁贾勇冯毅汪伟基
关键词:臀肌挛缩症胶原纤维化
随意型筋膜皮下翻转瓣最小基底长度
2007年
目的观测随意型筋膜皮下翻转瓣最小基底长度。方法猪6头,躯干和四肢随机预构被修复伤面,术后1周在伤面边缘切取保留基底长2cm、1cm和0.5cm 3组随意型筋膜皮下翻转瓣,转移修复伤面,行荧光照相,实测成活范围,计算长宽比。结果3组筋膜皮下翻转瓣成活长宽比分别为1.64±0.34(2cm组),1.67±0.23(1cm组),1.19±0.23(0.5cm组)。结论随意型筋膜皮下翻转瓣最小基底长度≥1cm。
史振满王鑫史疆许刚俞洁
关键词:筋膜皮瓣
自行设计骨折髋治疗青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彭江张鹏郭树章周预方立
战创伤引发股骨颈骨折,临床常见病。青年人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塌陷两大并发症,骨科难症之一。提出骨折内固定与关节支撑并举全新理念,研发全新的、集骨折内固定与关节支撑于一体的骨折髋支撑关节,简称骨折髋-FHSJ。研发...
关键词: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治疗手术治疗
骨折髋支撑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介绍骨折髋支撑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骨折髋支撑关节由骨折髋臼杯、塑料髋臼和骨折人工股骨头组成。股骨颈骨折多钉固定,髋关节内放置骨折髋支撑关节,加大股骨头包容,减少股骨头负重,使股骨头颈得以修复。结果放置骨折髋支撑关节30例(30髋),术后3周持拐行走,3~4个月逐渐恢复工作与生活。髋关节活动功能接近正常。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愈合良好。结论骨折髋支撑关节为股骨颈骨折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郭树章张鹏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