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军

作品数:7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卫生局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2篇髓内
  • 2篇胫骨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股骨
  • 2篇固定术
  • 2篇复位
  • 1篇单侧
  • 1篇单侧椎弓根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量
  • 1篇低分子量肝素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椎体
  • 1篇胸腰段椎体骨...
  • 1篇胸椎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炎症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7篇刘伟军
  • 5篇勘武生
  • 5篇王俊文
  • 3篇肖飞
  • 3篇黄玉成
  • 2篇程文俊
  • 2篇焦竞
  • 1篇高鑫峰
  • 1篇马德彰
  • 1篇王威
  • 1篇任义军
  • 1篇丁凡
  • 1篇李涛
  • 1篇李鹏
  • 1篇刘明
  • 1篇谢林

传媒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诊治误区及严格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骨折特点并探寻更好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7-04—2010-03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58例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其中GardenⅠ型41例,Ⅱ型17例。58例术前均行CT扫描明确其移位特点,并对其作分析,有针对性地采用严格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8例股骨颈骨折经CT扫描后分析发现,平均外翻角为(9.6±4.8)°,平均后倾角为(14.8±7.5)°;16例(27.6%)后倾角21°~32°,存在明显的骨折移位。本组均获得随访36~71个月,平均(50.8±9.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未见内固定失效。1例股骨头坏死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29例,良22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7.9%。结论无移位股骨颈骨折(GardenⅠ、Ⅱ型)多存在一定程度的移位,要充分认识其特点,在选择内固定治疗前应常规行CT检查,而不能仅仅通过X线片判断。术中不能够原位内固定,而应该予以严格复位。
刘伟军王俊文肖飞黄玉成勘武生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
小切口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复杂性股骨转子下骨折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切口辅助技术配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复杂性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采用小切口辅助技术配合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 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27例闭合复位困难的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5例,年龄21~69岁,左侧9例、右侧1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Seinsheimer Ⅲ型2例、Ⅳ型19例、Ⅴ型6例。观察患者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27例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5~9个月,平均5.9个月。术后3例患者患肢短缩大于0.5 cm,但均小于1 cm;1例患者下肢较对侧外旋约15°;未发现内固定断裂、髋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按Harris评分标准,疗效优15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25/27)。结论对经闭合牵引、皮外推顶、斯氏针撬拨等闭合复位难以成功的复杂性股骨转子下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技术进行复位,同期应用加长型PFNA-Ⅱ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刘伟军王俊文黄玉成肖飞勘武生
关键词:髋骨折转子下骨折髓内小切口
两种不同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2月分别采用跨关节单边外固定支架和双边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单边外固定支架组(A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4~64岁,平均46.5岁;双边外固定支架组(B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2~65岁,平均49.1岁,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48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3.5~12个月,平均(6.8±2.0)个月;B组为3—10个月(平均5.6-I-1.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学意义(t=2.074,P=0.046)。按照AOFAS标准进行评分:A组平均为(76.7±13.5)分,外固定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34.8%(8/23);13组平均为(74.4±13.6)分,外固定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40.0%(6/1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与双边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均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在骨折愈合的时间方面,双边外固定支架较单边外固定支架具有优势。
刘伟军王俊文焦竞勘武生程文俊
关键词:外固定器胫骨骨折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段椎体骨折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严重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0例,女1例;年龄20-42岁,平均31.1岁;骨折AO分型:B1型2例,B2型3例,c2型6例,Gaines前柱稳定性评分〉6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骨折复位、植骨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00~330min,平均243.2min;出血量800~1600mL,平均1023.3mL。无术后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3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拔管后加压包扎、床尾抬高自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8.3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尾端一侧固定螺栓脱落,无不适,未做特殊处理。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植骨位置良好,CT片示椎管内无骨块占位;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无丢失。术后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仍为A级;1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由Frankel分级B级恢复至D级;8例圆锥损伤患者7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1例单纯马尾神经损伤者,症状有所恢复。结论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锥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段椎体骨折可满意复位骨折,彻底解除椎管内压迫,很好的重建脊柱稳定性,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刘明李鹏马德彰刘伟军高鑫峰谢林丁凡
关键词:胸椎后路椎体次全切
脉冲电磁场对人退变髓核细胞A2A腺苷受体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对人退变髓核细胞A2A腺苷受体及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人退变髓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取生长良好的二代髓核细胞给予脉冲电磁场干预(磁场强度0.8 mT,频率50 Hz,脉宽150μs,曝磁时间30 min,共曝磁6次)。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及RT-PCR法观察髓核细胞A2A腺苷受体表达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髓核细胞炎症因子IL-1β、TNF-α表达变化。另外本研究还分别采用A2A腺苷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处理人退变髓核细胞,再采用ELISA法检测脉冲电磁场对人退变髓核细胞IL-1β、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人退变髓核细胞经脉冲电磁场处理后,发现A2A腺苷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5),同时IL-1β、TNF-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人退变髓核细胞经A2A腺苷受体拮抗剂处理后,发现能逆转脉冲电磁场对IL-1β、TNF-α的抑表达作用;人退变髓核细胞经A2A腺苷受体激动剂处理后,发现能增强脉冲电磁场对IL-1β、TNF-α的抑表达作用。结论脉冲电磁场干预能明显抑制人退变髓核细胞炎症因子IL-1β、TNF-α表达,并且该抑制作用可能与上调A2A腺苷受体表达有关。
刘伟军王威黎清波蔡磊王正坤
关键词:脉冲电磁场腺苷受体髓核细胞炎症因子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评估专家型胫骨髓内钉(ETN)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2011年5至2013年2月采用ETN内固定治疗且完整随访的13例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2例,女1例;年龄17-58岁,平均44.1岁;骨折按AO分型:41-A3型8例,41-C2型4例,42-C2型1例。其中开放性骨折者9例(Gustilo分型:I型1例,Ⅱ型7例,ⅢA型1例)。对所有患者均择期行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5-7.5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伤口皮缘干性坏死2例,未予特殊处理,短期内反复低热1例,予抗生素治疗,均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膝前疼痛5例,其中4例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好转。未发现内固定断裂、明显肢体短缩、内外旋、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按Johner-Wruhs标准进行功能评分:优10例,良3例。结论ETN具有微创、软组织损伤轻、固定可靠、术后康复早、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其合理应用于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尤其是伴有小腿近端软组织欠佳患者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刘伟军王俊文黄玉成肖飞勘武生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髓内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7
2012年
目的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防治中的作用,评估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其足疗程应用防治血栓的必要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36例单侧初次行TH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药物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LMWH组,每组各68例。利伐沙班组男28例,女40例;平均(61.6±10.7)岁,体质量平均(63.9±11.2)kg。LMWH组男31例,女37例;平均(60.3±12.4)岁,体质量平均(65.5±9.8)kg。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MWH组术后应用时间为1周,利伐沙班组术后应用时间分别为2周38例,5周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应用药物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情况,以及症状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症状DVT发生率为7.4%,利伐沙班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MWH比较,初次THA术后DVT防治中利伐沙班更安全、有效,足疗程抗凝十分必要。
程文俊王俊文任义军焦竞李涛刘伟军勘武生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肝素低分子量关节成形术利伐沙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