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和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心脏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封堵
  • 6篇动脉
  • 5篇介入
  • 5篇介入治疗
  • 4篇导管未闭
  • 4篇动脉导管
  • 4篇动脉导管未闭
  • 4篇未闭
  • 3篇心脏
  • 3篇肺动脉
  • 3篇封堵器
  • 2篇导管封堵
  • 2篇血管
  • 2篇室间隔
  • 2篇室间隔缺损
  • 2篇室缺
  • 2篇术后
  • 2篇缺损
  • 2篇重度肺动脉高...
  • 2篇先天

机构

  • 11篇吉林心脏病医...
  • 6篇解放军第20...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3篇刘和平
  • 9篇孟繁超
  • 8篇王金凤
  • 8篇刘德铭
  • 7篇刘永生
  • 6篇王玉库
  • 5篇薛国宏
  • 3篇蒋宝国
  • 2篇杨翠燕
  • 2篇刘光钰
  • 2篇高丽芳
  • 2篇刘永利
  • 1篇王雪
  • 1篇付绪杰
  • 1篇郑军
  • 1篇高迪

传媒

  • 7篇中国心血管病...
  • 3篇吉林医学
  • 2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介入治疗68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应用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68例膜周部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VSD,封堵后行左室造影及TTE,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TTE。结果68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8.2±3.6)mm(6~16mm)。VSD距离主动脉右冠瓣3.54±1.26mm(1.0~6.0mm),12例距离主动脉右冠瓣≤2mm者应用对称型封堵器成功封堵,无一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封堵后左室造影示8例(11.8%)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随访6个月后均无残余分流。封堵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13.2%),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5.9%),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例(5.9%),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2.9%),其中1例于术后第9天出现间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1个月三尖瓣中度反流1例。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临床继续随访。
刘永生刘和平王金凤于连慧刘永利孟繁超刘德铭
关键词: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室间隔封堵器
单静脉法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
2008年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过去外科手术是PDA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介入治疗的水平日益提高,因其创伤小、风险低、成功率高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PDA。传统的方法为双通路法,因小儿动脉管径小,穿刺难,易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动静脉瘘及局部血肿。单静脉治疗小儿PDA开辟了新途径。
于连慧孟繁超刘和平王玉库刘光钰薛国宏蒋宝国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小儿静脉法血管内皮损伤PDA
射频消融治疗右侧显性房室旁道合并Mahaim纤维1例报告
2007年
刘永生刘和平王金凤于连慧孟繁超刘德铭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房室旁道MAHAIM纤维病例报告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79例3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2例(PDO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6例(ASO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51例(VSO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0例严重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9%(10/179),其中PDO为2.44%(2/82);ASO组为10.71%(6/56);VSO组为3.92%(2/51)。紧急手术率为1.12%(2/179)。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治疗措施,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ASD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王金凤杨翠燕薛国宏刘和平刘德铭
关键词:并发症介入治疗封堵术先天性心脏病
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术后随访观察
2007年
目的 评价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随访观察32例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伴SPH的PDA患者封堵前后的肺动脉压力,于术后24小时及1、3、6、12、24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 32例成功封堵的PDA患者主动脉造影测得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9.2±3.6) mm,肺动脉收缩压由封堵前(98.6±16.4) mmHg降至(54.9±12.7) 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82.1±18.6 )mmHg降至封堵后(49.6±16.1 )mmHg,封堵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封堵后30~60分钟主动脉造影示26例(81.2%)封堵完全;6例(18.8%)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12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未见溶血并发症,无主动脉及左肺动脉狭窄,未见封堵器移位.术后24小时心脏彩超可见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胸片测得心胸比率均较术前显著缩小.全部患者术后心悸、气短等症状均缓解.结论 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中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刘永生刘和平刘永利于连慧王金凤孟繁超刘德铭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术前、术后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的变化,以评估手术效果。方法2004-2007年吉林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诊治16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3~57岁。首先通过右室左侧位造影,根据肺动脉瓣环直径选择扩张球囊;用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及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A瓣压差的方法分别测定扩张前、后压差变化;并于术后随访平均(23.2±12.4)个月,以心电图、超声心动、X线为随访指标。结果16例PBPV患者术后即刻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力阶差由术前的39~203mmHg降至2~95mmHg(P<0.01),术后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34~179mmHg降至4~48mmHg(P<0.05)。术后(23.2±12.4)月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PV可显著缩小压差,其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
于连慧高丽芳刘和平孟繁超付续杰王玉库薛国宏蒋宝国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
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174G/C、-572C/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174G/C和-572C/G多态性在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90例冠心病患者与95名健康成年体检者的IL-6基因启动子-174和-572的多态性,比较两组IL-6启动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的GG、CG和CC基因型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别为100、0%、0;在健康成年者中分别为98.95%、1.05%、0。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位点的CC、CG和GG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中分别为54.44%、43.33%、2.22%;在健康成年者中分别为71.58%、27.37%、1.05%。两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基因启动子的-174位点变异率极低,其变异与冠心病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而启动子-572位点的多态性分布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刘永生王金凤于连慧刘和平孟繁超刘德铭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白细胞介素-6基因
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三例(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1
2008年
于1967年Porstmanm等首次报道非开胸而经导管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血小板减少是PDA封堵术少见并发症,目前国内仅有个案报道。2005-2007年,我院有3例患者使用上海形状记忆公司生产PDA封堵器封堵后主要表现血小板减少,给予药物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
于连慧刘和平孟繁超王玉库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血小板减少文献复习少见并发症血小板恢复
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2例报告被引量:2
2008年
于连慧刘和平孟繁超付绪杰王玉库薛国宏刘光钰
关键词: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24h及1、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19例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6.3 ̄11.0(8.2±3.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81 ̄128(97±26)mmHg,平均压为69 ̄102(80±23)mmHg,封堵后30min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5 ̄78(55±19)mmHg,平均压为42 ̄66(49±16)mm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5),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未行封堵。封堵后30min降主动脉造影示16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3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h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及左肺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刘永生刘和平郑军于连慧王金凤刘德铭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