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作品数:15 被引量:48 H指数:4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二代冷冻球囊电隔离上腔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二代冷冻球囊电隔离上腔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月10日至2018年3月20日在阜外医院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680例,其中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患者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包括冷冻消融上腔静脉电隔离时间、隔离时温度、冷冻次数、射频补点次数、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结果冷冻上腔静脉电隔离时间大部分在20 s内,但上腔静脉电位易恢复,冷冻消融次数为1~4次,冷冻时间最长不超过150s.10例(76.92%)患者成功冷冻消融隔离上腔静脉,3例(23.08%)术中隔离上腔肺静脉后易恢复,经补点射频消融成功隔离上腔静脉.术中出现一过性膈神经麻痹、一过性交界性心律、窦性停搏,一过性膈神经麻痹及急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在停止冷冻后均恢复.所有患者在随访(9.7±4.2)个月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无房颤复发.结论二代冷冻球囊可用于隔离上腔静脉,部分患者上腔静脉电隔离后易恢复,需要射频消融补点消融.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邻近器官并发症但可逆,停止冷冻消融后上述功能损害均可恢复正常. 罗斌 孙奇 孙奇 郭晓刚 刘旭 魏会强 谢海杨 马坚 马坚关键词: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地中海饮食模式和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地中海饮食模式与心房颤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至2021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873例患者,首次发生心房颤动患者436例,匹配对照组437例。根据饮食频率调查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s,FFQ)计算出改良地中海饮食评分(alternate Mediterranean diet,AMED),改良地中海饮食评分可以评价非地中海人群对地中海饮食模式的依从性,其得分为0~9分。分析AMED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参与者的平均年龄(58.2±1.3)岁,男性596例(68.3%)。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AMED,高血压病史以及BMI与首发心房颤动相关(OR=0.72,95%CI:0.50~0.95,P <0.001;OR=1.75,95%CI:1.26~2.45,P <0.001;OR=1.53,95%CI:1.05~2.16,P=0.006)。分析AMED中每种食物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发现水果类食物,蔬菜类食物减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饮酒增加心房颤动发生风险(OR=0.74,95%CI:0.57~0.97,P=0.028;OR=0.53,95%CI:0.41~0.70,P <0.001;OR=2.0195%CI:1.52~2.63,P<0.001)。与AMED<4分的人群相比较,AMED≥6分的人群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明显减少(OR=0.69,95%CI:0.47~0.96,P=0.030)。结论:AMED和首发心房颤动成负相关,地中海饮食模式依从性好的人群较依从性差的人群,心房颤动发生风险明显减少。 张倩 肖莉 刘旭 李巧元 王云龙 王新国 吴素萍关键词:地中海饮食 心房颤动 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 瓣膜病性房颤治疗:外科射频消融术与导管消融术的比较研究 :评价心内直视下射频迷宫术与介入导管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AF)的手术疗效比较.方法:2004年1月到2006年3月因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外科施行瓣膜置换时加射频迷宫术60例(34例男性,... 卢春山 马长生 董建增 刘兴鹏 刘旭 孟旭 俞荣辉 胡福莉 汤日波关键词:瓣膜病 导管消融术 脂肪抽吸术70例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3 2013年 随着肿胀麻醉技术的开展,脂肪抽吸术开展得越来越广泛。显然,脂肪抽吸术是一项较为安全的手术,但术前准备不充分或术后护理不当,仍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手术后整形美容效果,甚至给患者留下严重的精神创伤。因此,单纯负压脂肪抽吸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3月对70例局部脂肪堆积轻、中度的单纯性肥胖及由于遗传、内分泌因素引起或其他原因不明的局限性肥胖患者施行了脂肪抽吸手术,在围术期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整形效果,现报道如下。 刘旭 闫秀娟关键词:脂肪抽吸术 肥胖患者 护理不当 肿胀麻醉技术 围手术期护理 局部脂肪堆积 节制索上右束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疗效 2023年 目的研究右心室节制索(MB)上右束支(RBB)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证实起源于右心室MB上RBB的10例特发性VAs患者。通过在MB处行激动及起搏标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特点、成功消融靶点处电位特征并观察分析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起源于MB上RBB的特发性VAs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电轴左偏,发作VAs时呈现较窄的QRS波,V1、V2导联为rS波,且S波无顿挫,VAs时R波均移行于V4~V6导联,晚于窦性心律,V6导联均有正向R波。在VAs时最早激动位点处均有领先的RBB电位,术中消融领先RBB电位均有效地消除了VAs,消融后6例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过程中2例恢复。结论MB上RBB的特发性VAs体表心电图表现为较窄的QRS波,典型LBBB,电轴左偏,胸前导联R波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消融最早激动位点前领先的RBB电位成功消除了VAs。 胡志鹏 梁卓 刘旭 张涛 王云龙关键词:右束支 室性心律失常 住院人群心房颤动发病风险的动态评估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随访中的C2HEST评分在预测住院人群新发心房颤动风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数据管理中心建立的临床随访数据库。标记随访过程中包含在C2HEST评分内的新发疾病。计算基线状态及随访中的C2HEST评分。评价随访C2HEST评分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风险中的表现。结果:共计120133例患者(346,400人-年随访)纳入分析,2304例研究对象出现心房颤动(发病率0.67/100人/年)。C2HEST评分在随访过程中显著增长,其中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平均C2HEST评分从1.62增长至2.96,高于无心房颤动发生组。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新诊断疾病(心房颤动组:61.9%delta-C2HEST≥1;非心房颤动组:14.6%delta-C2HEST≥1)。心房颤动组患者的主要新增合并症为心力衰竭(绝对增长22.4%)与冠心病(绝对增长20.2%)。非心房颤动组患者主要新增合并症为高血压(绝对增长7.5%)。随访中的C2HEST评分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中的表现显著优于基线时的C2HEST评分(曲线下面积:0.874比0.758),净临床改善指数显著(24.7%),同时临床决策曲线更佳。结论:在该住院随访人群中,个体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随访中的C2HEST评分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基线状态下的C2HEST评分。 李延广 刘逸杰 吴钦超 李巧元 刘旭 尹言 张涛 陈少敏 白瑾 刘书旺 梁卓 王云龙关键词:心房颤动 风险评估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病轻度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后以及人工金属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5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男6 例,女9例,平均年龄(42.... 王新华 刘旭 马长生 董建增 刘兴鹏 顾佳宁 龙德勇 周立 胡伟 李若谷文献传递 心室无导线起搏器经胸3.0T核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观察无导线起搏器在核磁共振(MRI)中的成像、位置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加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植入美敦力公司兼容MRI的无导线起搏器(Micra),观察术中、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时起搏器的参数(包括阈值、感知、阻抗)。结果共6例植入Micra的患者在术后6~8周进行了心脏MRI平扫的检查,其中男性3例(50%),对比植入时、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后1个月及3个月的起搏器参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6例患者心脏成像良好,不影响阅片诊断,所有患者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起搏器移位、局部皮肤发热等表现。MRI可看清无导线起搏器的形态及与室间隔的关系。结论Micra起搏器术后可安全进行包括心脏区域的MRI扫描检查,有助于明确Micra的心脏空间位置。 李巧元 郭成军 方冬平 刘旭 戴文龙 何东方 林璨璨 张瑜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核磁共振 一种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治疗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治疗系统,包括机械注射装置和定位检测装置;机械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套筒,注射套筒内活动穿设有注射导管,注射导管的一端部安装有注射针头,注射导管内部中空且与注射针头连通,注射针头外侧套装有螺旋,... 梁卓 王云龙 刘丽凤 李巧元 李延广 刘旭 翁思贤 张涛 于鹏心室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部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与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比较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A组)与低位室间隔植入者(B组)的有关参数。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Micra起搏器。A组8例,B组7例,A组及B组在植入时的起搏阈值[0.38(0.22)mV vs 0.63(1.00)mV]、R波感知[(10.9±4.7) mV vs (7.3±3.0) mV]、电极阻抗[(906.3±162.4)Ωvs (750.0±173.4)Ω]、T波同步导联数[(7.2±2.7) vs (7.1±2.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起搏QRS时限A组有缩短的趋势(140.0 ms vs 179.0 ms,P>0.05),A组起搏QTc短于B组(440.0 ms vs 520.0 ms,P<0.05),A组在手术中的透视时间短于B组[12.86(5.36) min vs 18.46(4.41) min,P<0.05]。两组在出院前、随访1个月时的阈值、感知及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位室间隔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安全、可行,起搏的心室除极与复极顺序可能优于低位间隔起搏。 李巧元 郭成军 方冬平 刘旭 卢春山 戴文龙 何东方 马克娟 林璨璨 张瑜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植入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