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司家亮

作品数:52 被引量:67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电气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2篇地震
  • 19篇裂带
  • 17篇汶川地震
  • 16篇断裂带
  • 11篇地震断裂
  • 11篇地震断裂带
  • 11篇汶川地震断裂...
  • 10篇龙门山
  • 9篇断层
  • 8篇隆升
  • 7篇盆地
  • 7篇青藏高原
  • 7篇汶川地震断裂...
  • 6篇映秀-北川断...
  • 6篇塔里木盆地
  • 5篇断层岩
  • 5篇西昆仑
  • 5篇WFSD
  • 4篇地貌
  • 4篇新生代

机构

  • 48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国土资源部
  • 5篇四川省地质调...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台湾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江苏省地质矿...
  • 2篇河北水利电力...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加州大学
  • 1篇武警黄金第八...
  • 1篇国立台湾大学
  • 1篇应急管理部国...

作者

  • 52篇司家亮
  • 47篇李海兵
  • 27篇孙知明
  • 26篇裴军令
  • 19篇潘家伟
  • 17篇王焕
  • 11篇邱祝礼
  • 9篇刘栋梁
  • 5篇付小方
  • 5篇赵越
  • 5篇吴富峣
  • 4篇王宗秀
  • 4篇许志琴
  • 4篇侯立玮
  • 4篇许伟
  • 3篇万晓樵
  • 2篇任晓娟
  • 2篇乔秀夫
  • 2篇张丽军
  • 2篇李勇

传媒

  • 15篇岩石学报
  • 6篇第四纪研究
  • 6篇地质通报
  • 5篇地质学报
  • 3篇中国地质
  • 3篇第五届构造地...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学
  • 1篇2004年全...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映秀-北川断裂带断层岩粘土矿物特征
司家亮李海兵宋圣荣裴军令王焕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隆升特征——来自西昆仑山前盆地的沉积学证据被引量:30
2007年
对西昆仑北缘山前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沿西昆仑山前发育的各沉积序列的垂向特征相似: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石膏层、含瓣腮化石的石灰岩和紫红色较细粒的碎屑岩沉积,指示了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较平静的沉积环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期开始出现陆相磨拉石,指示了陆相非平静的沉积环境,砾石的直径由下至上呈增大趋势,可能反映了西昆仑山体不断隆升,其间相对稳定的层段可能是构造运动间歇期或平稳期的沉积,指示了脉动式的隆升模式;磨拉石底部砾石的成分以沉积岩为主,向上火成岩和变质岩砾石逐渐增多,表明剥蚀程度不断加深。根据磨拉石建造的特征,判断剥蚀量和剥蚀强度自西向东有减小和变弱的趋势,可能暗示了西昆仑山晚新生代隆升有自西向东由强变弱的过渡特征。该结论与本区构造地貌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司家亮李海兵Laurie BARRIERJerome VAN DER WOERD孙知明裴军令潘家伟
关键词:晚新生代西昆仑山隆升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被引量:37
2007年
在卫片解译、DEM数据处理、地形图分析与剖面制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与观测,对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研究。沿山前发育系统的水系变化、冲积扇变化、不对称背斜、大规模正断裂、不对称河流阶地等典型的构造地貌,表明这条由南向北逆冲的冲断带在扩展过程中存在着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冲断带的东西分段以桑株河为界,以西发育固满背斜,其构造样式为向北的逆冲伴随向南的反冲;以东发育一系列不对称的背斜,表现出明显的由南向北逆冲的特征,地表无明显的反冲构造出现。利用生长地层和河流阶地估算了西昆仑山的隆升速率: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以来的最低隆升速率为0.21~0.25mm/a,100ka以来的隆升速率为1.5mm/a。
潘家伟李海兵Jerome Van Der Woerd孙知明裴军令Laurie Barrier司家亮
关键词:西昆仑山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
一种钻井下探头保护罩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钻井下探头保护罩,属于地质物探技术领域,包括保护罩本体,保护罩本体形成有保护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保护部设置有多个开口;第一导向部沿保护罩本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保护部的第一端;第二导向部沿保护罩...
李海兵司家亮张蕾李春锐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古新世大洋红层的分布与时代被引量:31
2005年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沉积亚带沉积有一套大洋红色岩层,由东往西在羊卓雍错、江孜、萨迦、萨嘎、札达一带断续出露,并与宗卓组上部地层相关.这套海相红层,根据岩性特征和浮游有孔虫可以直接进行区域对比.其时代在江孜地区为Santonian晚期-Campanian中期,包括Dicarinella asymetrica, Globotruncanita 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和Globotruncanita calcarata浮游有孔虫带;在萨迦地区限于Campanian期,鉴定有Globotruncanita elevata, Globotruncana ventricosa和G. linneiana等具时代意义的浮游有孔虫;在萨嘎-吉隆地区为Maastrichtian期,识别出Gansserina gansseri和Abthomphalus mayaroensis浮游有孔虫带;在札达地区为古新世早期,以Glibigerina eugubina-G. fringa化石带为代表.海相红层在西藏南部由东往西其时代逐渐变新,主要沉积时代分布在Santonian晚期-古新世早期.其总体时间跨度较大,大约长达20 Ma. 而事件在各个地点的延续时间有限,基本在3~8 Ma之内.根据对海相红层和沉积基质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该沉积带宗卓组的顶界时代已超出白垩纪,进入了古新世.
万晓樵李国彪司家亮
关键词:白垩纪古新世有孔虫大洋红层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被引量:13
2015年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焕李海兵司家亮孙知明付小方刘栋梁裴军令李成龙张佳佳宋圣荣郭力伟MORI James薛莲BRODSKY E. Emily云锟龚正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
龙门山造山带早期断裂活动的古地震制约——来自汶川科钻(WFSD)岩心的证据被引量:7
2017年
强地震是断裂活动的表现形式,可以诱发地表沉积层序顶部未固结的软沉积物发生变形,形成新的变形层(即震积岩***)。因此,在连续沉积剖面中赋存的多层震积岩应是断裂活动的直接证据。川西前陆盆地中的软沉积物变形记载了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信息,对认识龙门山造山带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和三号孔(WFSD-3)连续岩心剖面的岩性分析和构造研究,识别出11段不同深度的液化角砾岩层,它们是地震触发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岩层。11个液化角砾岩段厚度从~20m至102m不等,分布在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二-五段。这些液化角砾岩层记录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晚三叠世断裂活动特征及趋势。这些厚度不等的震积岩粗略指示约2~20万年的地震活动长周期(地震幕),以及约4至70万年的间震期(地震幕的间隔时间),反映了龙门山断裂早期脉动式(幕式)活动特征。从不同段液化角砾岩层分布间隔规律来看,地震活跃期间隔(即间震期)越来越短,显示龙门山造山带断裂活动越来越强的趋势。结合前人地表软沉积物变形研究,我们认为龙门山造山带在晚三叠世经历了多期次的正断-逆冲活动的造山作用(至少经历14个地震活跃期),形成龙门山雏形及前陆盆地。
王焕李海兵乔秀夫司家亮何祥丽
关键词:古地震龙门山造山带
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快速隆升作用:热年代学证据被引量:14
2008年
喀喇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大型右旋走滑断裂带,它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侧重要的地质边界。本文在岩石学、变形构造的研究基础上,对喀喇昆仑断裂带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噶尔盆地地区的喀喇昆仑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岩石的同构造矿物进行了^(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剪切带中的矿物记录了从高温(>600℃)到低温(<250℃)条件下的连续变形,表现为近水平的右旋剪切运动转变成斜向的右旋正滑,使绿片岩相的变形作用叠加在中-高温变形之上,暗示出走滑过程中存在隆升作用,热年代学结果显示其连续剪切变形作用从早中新世以来至少持续到4Ma,并且出现三个快速冷却阶段:第一个快速冷却阶段为从25~22Ma 到21~18Ma 期间,可能代表的是浅部高温剪切过程中变形局部停止或减慢的过程;第二个快速冷却时期为从15Ma 到12~10Ma,是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噶尔盆地开始形成以及主要河流深切过程阶段;9Ma 以来是第三个快速冷却过程,使阿伊拉日居山脉进一步快速隆升、噶尔盆地定形过程。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右旋错位距离以及不同层次变形特征,估算出喀喇昆仑断裂带长期滑移速率为8~10mm/a,伴随的隆升速率为1mm/a。从显微构造和热年代学证据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经历了强烈的右旋走滑运动的同时伴随强烈的隆升作用。
李海兵VALLI FranckARNAUD Nicolas陈松永许志琴TAPPONNIER PaulLACASSIN Robin司家亮邱祝礼
关键词:走滑断裂热年代学冷却历史隆升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被引量:22
2008年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7.4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级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李海兵司家亮潘家伟邱祝礼孙知明裴军令
关键词:滑移速率特征地震复发周期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沉积岩古流向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确定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0
2008年
古流向的确定是重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而磁化率各向异性作为古流向恢复的可靠信息载体在室内沉积实验和具体工作中已得到认可。本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地层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80块样品开展了磁组构研究,磁面理与磁线理图、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磁化率椭球体形状因子图直观地说明研究对象均具有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的特点,代表了原生沉积组构特征。柯克亚剖面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则恢复了三个时期的古流向。古流向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显示了重要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信息。乌恰群与阿图什组、阿图什组与西域组之间的古流向的改变反映出西昆仑山北缘具有西早东晚的构造隆升过程。
裴军令孙知明李海兵司家亮潘家伟刘静刘雪刚赵越
关键词:古流向磁化率各向异性晚新生代西昆仑隆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