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竟生 作品数:21 被引量:49 H指数:4 供职机构: 安徽省立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凝血因子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来研究三者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三者间以及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子的相关性及潜在临床意义。方法以118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7例、稳定组20例;以35例临床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分别通过一期血凝法和凝固法测定血浆中FⅦ:C、FⅧ:C和Fg水平,同期观察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血糖水平,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以SPSS11.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中三者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尤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增高更加显著(p<0.01),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累及的血管数及是否伴有2型糖尿病无关。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三者之间,仅FⅧ:C与Fg水平呈正相关,同时,FⅦ:C与TG呈正相关,FⅧ:C与Fg与年龄呈正相关,且FⅧ:C增高更多见于男性冠心病患者(p<0.05)。结论血浆中FⅦ:C、FⅧ:C及Fg水平增高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潜在关系,加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中三者水平的检测,使一些高危人群能在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中受益。 余华 马礼坤 丁晓梅 严激 吴竟生 顾统元关键词:冠心病 纤维蛋白原 血栓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吴竟生 李向培 周志中 厉小梅 汪国生 陈育华 建立了一种依赖PE的APC活性抑制试验,解释了某些LA阳性的SLE患者血栓形成倾向的分子发病机制。围绕APCR现象引起的血栓症的发病机理以及相关疾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内容丰富。经过近3年的系统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国内...关键词: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栓症 发病机理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38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与生物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38例MAL患者骨髓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类型,运用一组系列相关单抗和流式细胞仪及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行免疫分型,同时采用短期细胞培养胰酶消化吉姆萨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融合基因检测。治疗方案采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兼顾疗法。结果全部MAL患者均有相应的急性白血病相关的临床表现。FAB分型:11例(28.9%)形态学怀疑为MAL,但不能确诊。免疫分型:26例(6814%)髓系与B系抗原共表达;10例(26-3%)髓系、T系抗原共表达;2例(5.3%)B系、T系与髓系抗原共表达。15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正常染色体8例(53.3%);异常染色体7例(46.7%),其中以Ph染色体较多见,占33-3%(5/15),且免疫分型均为B—M混合;复合染色体2例,且均为T—M混合。1例Ph^+ MAL患者,融合基因bcr-abl190(+),其免疫分型为B—M混合。32例接受化疗的MAL患者,完全缓解(CR)者9例,占28.1%。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疗效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L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化疗效果不佳,预后明显较差。 沈元元 翟志敏 李庆 朱薇波 徐修才 孙自敏 邬志伟 吴竟生关键词:白血病 混合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微量残留病变 2001年 翟志敏 潘理明 吴竟生 吴树农 余自强 耿良权 戴海明 贺学娇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急性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 2型糖尿病病人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2000年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病人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病人和20例正常对照组(C组)sEPCR和sTM,并根据24 h尿白蛋白(24 h UAE)分为A组(n=36,24 h UAE<30 mg)、B组(n=18,24 h UAE<30~300 mg)和C组(n=20,24 h UAE≥300 mg)。结果 与C组比较,DM病人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sEPC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P<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0.01和0.001;sEPCR与sTM、24 h 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 h UAE(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 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叶山东 李素梅 周志中 吴竟生 陈超 陈若平 莫蔚林关键词: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 白蛋白尿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 (RPs)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36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 [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2 2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9例 ,脾功能亢进 5例 ]全血中 RPs的比例和绝对值 ,观察 RPs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变化 ,并与 2 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对照组 RP s百分率和 RPs绝对值为 (2 .5 2± 1.12 ) %和 (3.32± 1.6 0 )× 10 9/ L;ITP患者的 RPs百分率为 (10 .77± 8.42 ) %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但 RPs绝对值 [(1.74± 3.19)× 10 9/ L]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P <0 .0 5 ) ;CAA及脾功能亢进者的 RPs百分率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 ,分别为 (2 .92± 2 .19) %和 (1.82±0 .97) % ,但 RP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0 .5 8± 0 .86 )× 10 9/ L ;(0 .5 9± 0 .11)× 10 9/ L ]。结论 :采用本方法测定RPs可靠易行 ,在血小板破坏增多或血小板生成不足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 ,RPs的比例和绝对值均有相应的显著变化。在临床上可作为 ITP诊断的辅助条件 。 余自强 翟志敏 何晓东 潘理明 吴竟生 蔡晓燕 朱薇波 杨会志 耿良权关键词:流式细胞仪 血小板减少症 网织血小板 老年急性白血病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总结老年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收治的 6 8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急性白血病常规治疗完全缓解率 (CRR)4 6 6 7% ,小剂量Ara c治疗CRR 18 18% ,早期病死率 16 6 0 % ,院内感染发生率 73 2 1%。结论 老年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 ,对化疗耐受力差 ,易产生耐药现象 ,感染发生率高 ,完全缓解率低 。 朱薇波 吴树农 潘理明 蔡晓燕 刘欣 刘会兰 杨会志 孙自敏 吴竟生关键词:老年人 白血病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检测和临床意义 1999年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浓度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NO浓度用硝酸盐还原酶法,t-PA活性用酶联免疫法。结果:AMI患者血浆NO浓度是(60.9±13.4)μmol/L,正常人血浆NO浓度是(86.2±15.6)μmol/L,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AMI患者血浆t-PA活性为(0.60±0.23)IU/ml,正常人t-PA活性为(1.40±0.70)IU/ml,二者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且AMI患者血浆中NO浓度和t-PA活性之间呈明显相关(r=0.87,P<0.005)。结论:AMI患者血浆中NO浓度和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并且二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何晓东 翟志敏 周志中 吴竟生关键词:一氧化氮 心肌梗塞 AMI T-PA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与酸溶血试验对PNH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4 2001年 丁邦胜 李霞 吴竟生 潘理明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NH 蛇毒因子 溶血试验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 翟志敏 潘理明 吴竟生 何晓东 朱薇波 孙自敏 戴海明 王宁玲 韩永胜 吴晓雯 该项目利用单克隆抗体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在省内首次建立标准的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方法。同时在国内首次报导以外周血和脑脊液为标本,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结合CD45单抗设门法检测各种急性白血病200多例患者的MRD,并对...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细胞检测 免疫检测 流式细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