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炎火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危重患者血浆IGF-1和IGFBP-3水平对预测ARDS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3水平对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的危重患者,检测入组患者血浆IGF-1、IGFBP-3水平和血生化、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乳酸(lactic acid,LAC)、血白蛋白等。计算入组患者60d病死率。比较ARDS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及60d死亡患者和生存患者的差异。结果ARDS组患者血浆IGF-1、IGFBP-3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CT高于对照组。死亡组患者血浆IGF-1、IGFBP-3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IGF-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70、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AUC=0.692)和PCT(AUC=0.710)是危重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IGF-1(AUC=0.807)、IGFBP-3(AUC=0.759)和SOFA评分(AUC=0.859)是危重患者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危重患者血浆IGF-1、IGFBP-3水平明显降低,血浆IGF-1和IGFBP-3水平降低是危重患者可能发生ARDS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 夏炎火董一华童秋玲周爱明钱松赞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大承气汤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患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脓毒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TI组)和大承气汤联合UTI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评价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II评分)及感染性炎性反应评分(SOFA评分)。在入院24 h内及接受治疗7 d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清中IL-4,IL-6,IL-10,IL-12,IL-18,IFN-r的含量,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以及CD4+/CD8+的比值。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UTI组和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APACHEII评分分别为(27.8±6.32)分和(28.1±3.77)分,经治疗后分别降低为(22.41±3.37)分和(19.83±4.43)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4.31,P<0.05)。治疗前两组的SOFA评分分别为(15.57±4.54)分和(16.39±5.57)分,治疗后分别下降至(11.4±4.61)分和(9.97±3.43)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4.5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PCT、CPR及WBC的测定值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且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中PCT、CPR及WBC的测定值均低于UTI组,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4、IL-6、IL-10、IL-12、IL-18和IFN-r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IL-4、IL-6、IL-12的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清中IL-4和IL-6的含量分别为(75.98±8.34)ng/m L和(71.95±6.67)ng/m L,治疗后(34.51±6.12)ng/m L和(22.47±9.93)ng/m 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UT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
- 王丹夏炎火周小洁何杰
- 关键词:大承气汤乌司他丁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
- 血浆vWF:Ag、蛋白C活性在ALI/ARD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PC)活性在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意义。方法对49例ALI/ARDS患者和21例非ALI/ARDS患者分别测定血浆vWF:Ag和PC活性,并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肺损伤评分(LIS),进一步将ALI/ARDS患者按预后、病因和器官衰竭数目(除肺外)分组,计算病死率,对结果进行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WF:Ag和PC活性的诊断分辨度。结果与非ALI/ARDS组相比,ALI/ARDS组病死率和LIS评分明显升高,PaO2/FiO2明显降低,ALI/ARDS组患者血浆vWF:Ag(104%~752%)明显增高(P=0.026),而PC活性(14%~125%)明显降低(P=0.002)。ALI/ARDS患者中死亡组、感染组和≥2个器官功能衰竭组血浆vWF:Ag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组和≥2个器官功能衰竭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C活性对预测ALI/ARD准确性较好(AUC=0.709,95%CI:0.588~0.811,P=0.002),PC活性≤83%时,预测ALI/ARDS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7.75%和57.14%,而vWF:Ag在预测ALI/ARDS准确性较差(AUC=0.584,95%CI:0.460~0.701,P=0.243)。结论 血浆vWF:Ag升高和PC活性降低对判断ALI/ARDS预后都有重要作用,血浆vWF:Ag越高,PC活性越低则预后越差;但在预测ALI/ARDS上有差异,血浆PC活性预测ALI/ARDS的准确性较好,而血浆vWF:Ag预测ALI/ARDS的诊断价值有争议。
- 夏炎火林锡芳潘景业王丹李卓英杨梅
- 关键词:ALIVWF
- 血脂水平在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判断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7例(脓毒症组),另选同期该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30例(对照组),测定2组患者血脂、血糖和血乳酸,记录患者APACHEⅡ评分和年龄。再将脓毒症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脓毒症患者血脂、APACHEⅡ评分、年龄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脓毒症组患者血TC、HDL-C和L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者血TC、HDL-C和LDL-C明显低于存活组,而APACHEⅡ、血乳酸水平和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HDL-C水平、APACHEⅡ评分和年龄是影响脓毒症预后的三个危险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5.207、0.168和0.074。ROC曲线显示,应用HDL-C、APACHEⅡ评分和年龄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067(P=0.003)、0.749±0.064(P=0.001)和0.648±0.069(P=0.054)。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脂蛋白下降,血HDL-C水平是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APACHEⅡ评分和年龄因素,则评估效果更好。
- 夏炎火童秋玲王丹余方友潘景业林锡芳
- 关键词:脓毒症血脂APACHE预后
- 下消化道Dieulafoy病一例报道被引量:2
- 2013年
- Dieulafoy病是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一种,胃Dieulafoy病多见,回肠患病报道少见,临床发现回肠病灶较难,本院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出血点,术中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导管注射美兰染色发现病变肠段后手术切除,成功救治下消化道Dieulafoy病一例,避免了手术探查寻找病灶,缩短了抢救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 夏炎火王丹林锡芳屠金夫
- 关键词:DIEULAFOY病出血
- 肺损伤预测评分在ALI/ARDS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 目的评估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在早期预测急性肺损伤(A 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价值和可行性。方法对43例ALI/ARDS患者和32例非ALI/ARDS患者分别进行LIPS、肺损伤评分(LIS)和急...
- 夏炎火林锡芳王丹李卓英
- 文献传递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iNOS的表达时程及行为学变化
- 2007年
-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iNOS表达及行为学变化。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动态检测iNOS活性变化。结果缺血后6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严重,iNOS表达在缺血后6h开始出现,缺血后48h达峰,7d时基本降至基线水平。结论由iNOS产生的NO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迟发性病理损伤过程。
- 童秋玲许国英夏炎火吴秀丽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行为学变化
- 肠道定植和感染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株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 2024年
- 目的研究肠道定植和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流行病学特征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探索适合临床实际且能有效降低CRKP流行和感染的防控策略。方法筛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2022年的CRKP肠道定植患者,分析比较仅定植和定植后发生医院感染人群的临床特征和感染危险因素。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CRKP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包括碳青霉烯酶型、毒力基因表型、荚膜血清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制订落实符合医院实际的CRKP肠道监测和感染防控改进策略,持续性监测CRKP肠道定植率、检出率和医院感染率等数据,确保CRKP医院全流程管理和防控有成效。结果46例CRKP定植患者中有16例(34.78%)发生医院感染;昏迷(OR=9.000,95%CI:1.92242.139,P=0.005)和使用糖皮质激素(OR=0.115,95%CI:0.013~0.995,P=0.00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CRKP菌株耐药水平高,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100%敏感;菌株主要携带bla_(KPC)-2碳青霉烯酶基因,荚膜血清型以K14和K64为主,毒力基因rmpA在感染患者中携带率较高(P<0.05),多位点序列分型主要以ST11和ST15为主;有效改进CRKP感染防控措施,包括组织管理、肠道精准筛查及信息化管理等;医院CRKP感染防控成效显著,肠道筛查阳性率、CRKP检出率、CRKP医院感染率均持续下降(P<0.05)。结论CRKP肠道定植患者存在因各种诊疗中感染危险因素的作用而发生肠道外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定植和医院感染菌株在毒力方面存在差异。改进的肠道精准筛查和信息化全流程管理等防控策略可有效降低CRKP的传播流行和交叉感染。
- 温鸿夏小琴金小亚陈栎江夏炎火张其霞陈晓青叶媛媛
- 关键词:分子流行病学同源性
- 重症腹膜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分析
- 目的研究急性重症腹膜炎患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4例ICU急性腹膜炎患者,根据预后的不同分存活组(n=14例)和死亡组(n=10例),通过比较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血浆中f...
- 朱海萍王丹林锡芳夏炎火周小洁
- 文献传递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水平与大鼠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6
- 2006年
-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间的关系,寻找致死性脓毒症的可靠监测及治疗指标。方法90只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B组)及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C组),每组30只,分别施以假手术(A组)或CLP(B组和C组)。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2ml(A组和B组)或EP2ml(130mg/kg,C组),12h重复1次。以术后0、6、12、24、48和72h为观察点,观察各组大鼠术后活动、进食、竖毛、腹泻、眼球凹陷、呼吸等情况;活杀并观察腹腔肠管扩张、充血、腹水、病灶包裹、肺表面充血等情况。另取20只大鼠以B、C两组同样的模型及处理方式观察生存时间。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HMGBl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绘制各组生存曲线,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B组大鼠术后脓毒症表现最强,C组明显减轻。而A组没有相关表现或表现轻微。B组血浆IL-1β、IL-6和TNF-α水平于术后6h显著升高,至12h已明显下降;而C组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B组,但明显高于A组。B组肝脏HMGBl mRNA表达水平在12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并维持至48h后开始下降,且HMGBl表达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91)。C组生存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P〈0.01),HMGBl表达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动物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脓毒症晚期释放的HMGBl是脓毒症致死效应的关键炎症介质,其表达水平与实验动物的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高度相关。
- 邵义明姚华国梁小仲夏炎火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预后丙酮酸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