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娓

作品数:33 被引量:167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染色
  • 15篇染色体
  • 8篇产前
  • 7篇核型
  • 6篇核型分析
  • 5篇染色体核型
  • 5篇染色体核型分...
  • 5篇产前诊断
  • 4篇镇痛
  • 4篇染色体异常
  • 4篇麻醉
  • 3篇胸椎
  • 3篇胸椎旁阻滞
  • 3篇术后
  • 3篇术后镇痛
  • 3篇椎旁
  • 3篇椎旁阻滞
  • 3篇细胞
  • 3篇儿童
  • 2篇倒位

机构

  • 25篇珠海市妇幼保...
  • 5篇上海市静安区...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珠海市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三...
  • 1篇上海市静安区...

作者

  • 32篇崔娓
  • 12篇郭小宝
  • 11篇苏文
  • 8篇李文典
  • 7篇邱显荣
  • 7篇周玉球
  • 6篇罗华玉
  • 6篇梁雄
  • 5篇林萃
  • 5篇叶兹礼
  • 5篇阮永铭
  • 4篇朱峰
  • 4篇潘丽
  • 4篇肖鸽飞
  • 3篇于士剑
  • 3篇潘广玲
  • 3篇赵理平
  • 3篇陶伟平
  • 3篇孟小军
  • 3篇吴洪秋

传媒

  • 9篇中国优生与遗...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上海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医学信息(中...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的临床效应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人类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的临床效应并分析其与生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按常规技术方法制备外周血染色体,经G显带(对可疑异染色质做C显带)之后油镜下进行核型分析,并详细记录所检病例的临床表现或生殖情况。结果在我院近3年来就诊的3596例遗传咨询者中检出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95例,占2.64%,其中自然流产及胚胎停育53例(55.79%),不孕不育21例(22.10%),子代异常11例(11.58%),表型或智商异常7例(7.37%)以及正常3例(3.2%)。结论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效应,可能是引起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华玉郭小宝崔娓周玉球邱显荣苏文林翠
关键词:常染色体生殖异常
术前饮用糖类清饮对全身麻醉诱导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2016年
全身麻醉(全麻)诱导期所用的药物对心血管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加之病人病情和术前禁食、禁饮等因素引起的相对血容量不足,可导致全麻诱导后血压下降甚至低血压。本研究拟探讨术前饮用糖类清饮对于全麻病人血液动力学和麻醉诱导后及苏醒期拔管后反流误吸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崔娓叶照君陶伟平张弛
关键词:全身麻醉反流误吸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PDGF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2011年
目的:探讨检测患儿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在诊断过敏性紫癜(HSP),及其病程变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5例HSP患儿和35例健康儿童PDGF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检测HS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血清中PDG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P患儿急性期PDGF含量均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胃肠道损害组与肾损害组、及复合型组,血清PDGF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SP患儿血清PDGF水平明显升高,PDGF参与了HSP发病过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PDGF水平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崔娓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孕妇血清标记物在出生缺陷干预措施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标记物应用在孕早、中期进行产前唐氏筛查中控制出生缺陷的意义。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测定孕妇早、中期个体血清中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甲胎蛋白(AFP)、游离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FhCGβ)及游离雌三醇(uE3)水平,再采用随机配套的Wallac1T、2T专用风险分析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分析。结果通过对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常规产检的10604名孕早、中期的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在高风险人群中检出DS儿10例、18三体综合征2例、神经管缺陷5例。结论合理利用多种孕妇血清标记物在孕早、中期进行产前筛查,对提高DS筛查的检出率、降低假阳性率、减少创伤性的产前诊断都有着积极意义,从而在对出生缺陷进行有效干预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肖鸽飞孟小军梁雄崔娓朱峰吴洪秋朱兰芳
关键词:生化标记物产前筛查
404例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2009年
目的:利用妊娠中期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对就诊且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404例孕妇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染色体异常核型19例(包括多态性变异5例),异常检出率为4.7%。其中数目异常8例,占42.1%;结构异常11例,占57.9%;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中的栓出率不同,以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组最高,为39.1%。结论:对染色体病高危孕妇进行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能有效地对胎儿染色体异常进行产前诊断。
叶兹礼刘俐崔娓郭小宝梁雄李文典
关键词: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产前诊断
2705例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治疗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与临床研究
2014年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探讨生殖异常患者细胞遗传学的临床效应。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生殖中心门诊共2705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结果 2705例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患者中,染色体异常174例,异常率为6.4%。其中,染色体多态72例(41.4%);倒位55例(31.6%);易位22例(12.6%);性染色体异常24例(13.8%);其他1例(0.6%)。结论染色体异常与生殖异常密切相关,染色体检查可对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治疗患者的病因作出明确的诊断,从而减少患者其他不必要的治疗及指导优生。
郭小宝阮永铭崔娓罗华玉苏文林萃潘广玲陈淑霞邱显荣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染色体核型
超声影像技术对Hb Bart's水肿胎早期产前诊断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技术对HbBarfs水肿胎早期产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影像技术对孕12-20周的320例HbBarfs水肿胎儿进行检查,并利用gap—PCR分子技术进行基因分析,并与同期胎儿的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73例基因诊断为HbBarfs水肿胎儿中,56例心脏增大,心胸比例〉O.30;15例胎儿颈项部透明层增厚;18例出现胎儿部分肠管强回声;22例出现胎儿腹水;胎盘无明显增厚,但较相应正常孕周均值明显增高。结论超声影像技术对孕12~20周HbBarfs水肿胎的声像图具有较特异性特征,产前超声诊断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
谢文杰崔娓孟小军周玉球梁雄温晟姝朱峰
关键词:超声影像技术HB产前诊断
56例儿童外周血幼稚样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出现幼稚样淋巴细胞的各种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外周血幼稚样淋巴细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6例病例最后确诊为恶性疾病14例,占25%;非恶性疾病42例,占75%。结论外周血幼稚样淋巴细胞增高幅度与疾病恶性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当外周血出现幼稚样淋巴细胞时须结合临床随诊观察和各种实时必需的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尽早确诊,避免误诊漏诊,提高诊断率。
赵理平周传恩崔娓李科成苏文
435例矮小儿童染色体核型分析
2014年
目的 通过对435例身材矮小的儿童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身材矮小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435例身材矮小患儿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435例矮小儿童中,检出异常核型80例,占被检总数的18.4%.其中性染色体异常26例,常染色体异常54例,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50例.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引起身材矮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染色体核型分析为矮小儿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苏文潘丽崔娓林萃陈淑霞张穗莎赵理平邱显荣周玉球
关键词:矮小儿童核型分析
针刺联合胸椎旁阻滞用于全麻肋间神经移位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胸椎旁阻滞减轻全麻肋间神经移位术病人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行肋间神经移位的手术病人共88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自控镇痛(A组)、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B组)和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加用针刺(C组).A组34例,B组28例,C组26例.术前1天C组电针刺激(支沟、后溪、合谷、双侧内关)20 min.B组和C组均手术日行胸椎旁阻滞,术毕静脉自控镇痛.A组术毕静脉自控镇痛.记录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芬太尼镇痛用量.采用ELISA法检测3组病人手术前、后的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皮质醇浓度的变化,统计3组各参数的差异.结果:C组术后自控镇痛的芬太尼用量少于A、B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A、B组(P<0.05).B组术后2 h(T2)与A组相比,仅血清IL-6浓度显著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β-EP浓度升高,IL-6、TNF-α和皮质醇浓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相比,β-EP浓度升高,皮质醇浓度降低(P<0.05).C组经针刺干预第1天后(T1),血清β-EP、5-HT、皮质醇浓度较术前第1天(T0)显著降低,但IL-6浓度显著升高(P<0.05).T2β-EP、5-HT和TNF-α浓度较T0显著降低,而IL-6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病人血清TNF-α浓度与T1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胸椎旁阻滞用于全麻肋间神经移位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提高血中β-EP的浓度,抑制促炎因子IL-6、TNF-α、皮质醇的释放.
于士剑王雪湖张琳林微微崔娓
关键词:针刺胸椎旁阻滞术后镇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