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天军

作品数:29 被引量:278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土壤
  • 6篇有机碳
  • 6篇植被
  • 6篇种质
  • 5篇油菜
  • 5篇种质资源
  • 5篇表层土
  • 5篇表层土壤
  • 5篇层土
  • 4篇影响因素
  • 4篇生态系统
  • 4篇活性有机碳
  • 4篇高寒草原
  • 4篇草原
  • 3篇性状
  • 3篇碳贮量
  • 3篇气候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种群

机构

  • 18篇西藏农牧学院
  • 11篇西藏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9篇常天军
  • 27篇王建林
  • 16篇成海宏
  • 15篇方华丽
  • 10篇李鹏
  • 9篇王忠红
  • 8篇栾运芳
  • 8篇钟志明
  • 8篇欧阳华
  • 8篇沈振西
  • 6篇大次卓嘎
  • 4篇何燕
  • 3篇李鹏
  • 2篇李鹏
  • 2篇李鹏
  • 1篇张永青
  • 1篇旦巴
  • 1篇孟霞
  • 1篇昌西
  • 1篇张宪洲

传媒

  • 5篇生态科学
  • 4篇西藏科技
  • 3篇植物资源与环...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作物研究
  • 1篇草地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6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本文以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影响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平均含量为2.61±0.31 g·kg^-1; 影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地形因子是海拔和坡度, 植被因子是0~10 cm、10~2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 物理因子是0~10 cm、10~20 cm土壤含水量和0~20 cm土壤容重, 化学因子是土壤全钾含量。其中0~10 cm、10~20 cm土壤含水量和0~20 cm土壤容重影响达显著水平。在海拔4 421~4 598 m范围内, 随着海拔升高, 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分布特征。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
关键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地形因子植被因子青藏高原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典范相关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对32份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性状(8个变量)、产地气候性状(7个变量)、物候期(4个变量)等3组性状(共19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典范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与产地气候性状、产地气候性状与物候期性状间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产量性状与物候期性状间达到了显著水平差异,但各对典范变量之间起主导作用的性状因子不尽相同。
方华丽李鹏成海宏常天军王建林
关键词:产量性状物候期
西藏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梯度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6
2009年
基于西藏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以水分为主要驱动力的东西样带和以温度为主要驱动力的南北样带内采集土样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表层(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8°46′-31°40′N的南北样带内,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纬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则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在80°02′-91°50′E的东西样带内,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经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则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出东西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影响南北样带内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是年均气温,而影响东西样带内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则是年均降水量。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7
2009年
利用36个样点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上,SAOC含量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自然地带SAOC含量差异显著;(2)在垂直方向上,不同草地型和自然地带0~40cm剖面SAOC含量分布状况,均可分为由高到低型、由低到高型和低—高—低型3个类型,表土层(0~10cm)与底土层(30~40cm)SAOC含量差异显著;(3)基于回归模型的标准系数法,分析了气候因子对高寒草原SAOC含量的影响程度,指出降水对高寒草原SAOC含量的贡献大于气温。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对49份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含油量、芥酸、硫代葡萄糖甙和油酸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种子平均含油量44.49%,明显高于周边省份和我国油菜种子平均含油量;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种子平均硫代葡萄糖甙含量48.95μmol/g,芥酸含量20.75%,油酸含量为10.79%。均低于周边省份种子硫代葡萄糖甙、芥酸和油酸含量;2)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无论在水平分布上,还是在垂直分布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中:优异品质的种质资源在水平分布上,主要集中在28-31°N×89-93°E之间;在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拔3550—4000m之间;3)发现了6份含油量50%以上的野生油菜种质资源,5份低硫代葡萄糖甙的种质资源,3份低芥酸材料,1份油酸含量接近50%的高油酸材料,为油菜生产和育种提供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王建林方华丽常天军成海宏
西藏野生油菜和栽培油菜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采用24对AFLP随机引物组合,对供试的14份西藏栽培油菜、29份野生油菜(分为白菜型和芥菜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供试的西藏油菜中,野生种多态性为64.22%,栽培种多态性为54.13%。2)野生种的遗传离散度为84.30%,遗传分化系数为4.8%,基因流Nm为14.84;栽培种的遗传离散度为75.44%,遗传分化系数为16.30%,基因流Nm为2.57。3)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西藏油菜分为白菜型油菜(Ⅰ大类群)和芥菜型油菜(Ⅱ大类群)两大类群,在每一类群中,野生油菜和栽培油菜明显地聚为不同的两类。这一研究结果首次发现,西藏油菜野生种的遗传多态性明显高于栽培种,野生种较栽培种具有更高的遗传离散度、基因流Nm值和较低的遗传分化系数。
王建林旦巴成海宏方华丽常天军李鹏栾运芳
关键词:栽培油菜AFLP标记遗传分化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构件种群相互关系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3
2006年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构件因子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其间的关联性显示了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构件组成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粗度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一级分枝发生高度关联度相对较小;4)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均较密切,且温度是影响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布和生命活动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为次要因子。
王建林常天军成海宏方华丽栾运芳何燕大次卓嘎李鹏
关键词:环境因子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初探被引量:17
2008年
为了进一步探明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通过对西藏野生白菜类型油菜和野生芥菜类型油菜共49份种质资源的子叶形态、苗期生长习性、伸长茎性状、苔茎叶性状、植株性状、花瓣类型、角果着生状态、果喙长度、角果密度、籽粒性状等多种表型形态进行了种植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西藏野生油菜的形态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与西藏林芝地区栽培油菜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有些性状在西藏的油菜育种中有着潜在的利用价值。
何燕栾运芳常天军成海宏昌西卓嘎王建林
关键词:表型多样性
西藏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29
2009年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17类草地植被的碳贮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7类草地植被总面积为8205.194×104hm2,总碳贮量为189.367Tg(1TgC=1012g),平均碳密度为2307.895kgC/hm2,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395.977~20471.161kgC/hm2之间波动;(2)从草地类型分布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西藏分布面积最大的2类草地,分布面积占西藏草地总面积的70.210%,又是西藏草地碳贮量的主要贮库,碳贮量占西藏草地总碳贮量的79.393%;(3)在空间分布格局上,随着自藏东南向西北的延伸,草地植被总碳密度逐次降低,这一水平分布格局与西藏独特的水热分布相一致;碳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因地区而异,但各地区均以高寒草甸或高寒荒漠的低碳密度为终点,表现出"殊途同归"的特征。
王建林常天军李鹏成海宏方华丽
关键词:植被碳贮量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9
2010年
根据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以降水量为主要驱动力的东西样带和以气温为主要驱动力的南北样带内植被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这一区域植被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北样带内(北纬28°46′-31°40′),植被碳密度首先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纬度达到约北纬30°16′处,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0.8731 kg·m^-2,之后,则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在东西样带内(东经80°02′-91°50′),植被碳密度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南北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在东西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也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南北样带内植被碳密度先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气温达到约-1.5℃、年均降水量达到约497.0 mm时,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1.329 6 kg·m^-2,之后,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在东西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也先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气温达到约0.7℃、年均降水量达到约409.0 mm时,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1.208 3 kg·m^-2,之后,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南北样带和东西样带内的植被碳密度分布均是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年均降水量的作用大于年均气温。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沈振西钟志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气候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