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华丽

作品数:16 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油菜
  • 4篇种质
  • 4篇种质资源
  • 3篇性状
  • 3篇植被
  • 3篇碳贮量
  • 3篇种群
  • 3篇贮量
  • 3篇聚类分析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油菜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环境因子
  • 2篇灰色关联
  • 2篇灰色关联度分...
  • 1篇典范相关分析
  • 1篇性状演化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遗传分化
  • 1篇生态性状

机构

  • 9篇西藏大学
  • 7篇西藏农牧学院

作者

  • 16篇方华丽
  • 15篇成海宏
  • 15篇常天军
  • 15篇王建林
  • 5篇栾运芳
  • 4篇大次卓嘎
  • 3篇何燕
  • 3篇李鹏
  • 2篇李鹏
  • 2篇李鹏
  • 2篇李鹏
  • 1篇张永青
  • 1篇旦巴
  • 1篇李鹏
  • 1篇李鹏

传媒

  • 5篇生态科学
  • 3篇西藏科技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作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北高寒草地植被的碳密度与碳贮量被引量:28
2007年
采用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估算藏北高寒草地植被碳密度和碳贮量。结果表明:1)藏北高寒草地总面积约39.059×106 hm2,植被地上平均碳密度12.158±4.7 g.m-2,植被地下平均碳密度84.458±20.38 g.m-2,植被地上部碳贮量5.171±0.95 Tg,植被地下部碳贮量25.223±2.96 Tg,植被总碳贮量为30.394±3.91 Tg;2)不同草地组间植被碳密度和碳贮量差异显著。其中不同草地组间植被碳密度以丛生禾草组碳密度值最低,地上和地下碳密度分别为6.13±1.51 g.m-2和26.04±5.8 g.m-2,具灌木的半灌木组碳密度最高,地上和地下碳密度分别为31±3.4 g.m-2和244.59±6.9 g.m-2;而不同草地组间,草地植被碳贮量以小莎草组最大,植被地上和地下碳贮量分别为2.24±0.32 Tg和9.52±0.89 Tg,半灌木组碳贮量最小,其地上和地下碳贮量分别为0.012 4±0.002 Tg和0.098 1±0.002 Tg。3)藏北高寒草地分布各县(区)碳密度和碳贮量的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从碳密度来看,革吉县、札达县、噶尔县和措勤县碳密度较高,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相当于藏北平均植被碳密度的1.76,1.47,1.11和1.06倍,从碳贮量来看,碳贮量集中分布于双湖特别区、札达、尼玛、日土、革吉和改则6县(区),六县(区)草地植被碳贮量为25.2±2.31 Tg,占藏北总植被碳量的82.89%。
常天军王建林李鹏成海宏方华丽
关键词:碳密度碳贮量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对49份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含油量、芥酸、硫代葡萄糖甙和油酸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种子平均含油量44.49%,明显高于周边省份和我国油菜种子平均含油量;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种子平均硫代葡萄糖甙含量48.95μmol/g,芥酸含量20.75%,油酸含量为10.79%。均低于周边省份种子硫代葡萄糖甙、芥酸和油酸含量;2)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无论在水平分布上,还是在垂直分布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中:优异品质的种质资源在水平分布上,主要集中在28-31°N×89-93°E之间;在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拔3550—4000m之间;3)发现了6份含油量50%以上的野生油菜种质资源,5份低硫代葡萄糖甙的种质资源,3份低芥酸材料,1份油酸含量接近50%的高油酸材料,为油菜生产和育种提供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王建林方华丽常天军成海宏
西藏野生油菜和栽培油菜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采用24对AFLP随机引物组合,对供试的14份西藏栽培油菜、29份野生油菜(分为白菜型和芥菜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供试的西藏油菜中,野生种多态性为64.22%,栽培种多态性为54.13%。2)野生种的遗传离散度为84.30%,遗传分化系数为4.8%,基因流Nm为14.84;栽培种的遗传离散度为75.44%,遗传分化系数为16.30%,基因流Nm为2.57。3)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西藏油菜分为白菜型油菜(Ⅰ大类群)和芥菜型油菜(Ⅱ大类群)两大类群,在每一类群中,野生油菜和栽培油菜明显地聚为不同的两类。这一研究结果首次发现,西藏油菜野生种的遗传多态性明显高于栽培种,野生种较栽培种具有更高的遗传离散度、基因流Nm值和较低的遗传分化系数。
王建林旦巴成海宏方华丽常天军李鹏栾运芳
关键词:栽培油菜AFLP标记遗传分化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构件种群相互关系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3
2006年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构件因子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其间的关联性显示了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构件组成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粗度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一级分枝发生高度关联度相对较小;4)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均较密切,且温度是影响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布和生命活动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为次要因子。
王建林常天军成海宏方华丽栾运芳何燕大次卓嘎李鹏
关键词:环境因子
西藏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29
2009年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17类草地植被的碳贮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7类草地植被总面积为8205.194×104hm2,总碳贮量为189.367Tg(1TgC=1012g),平均碳密度为2307.895kgC/hm2,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395.977~20471.161kgC/hm2之间波动;(2)从草地类型分布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西藏分布面积最大的2类草地,分布面积占西藏草地总面积的70.210%,又是西藏草地碳贮量的主要贮库,碳贮量占西藏草地总碳贮量的79.393%;(3)在空间分布格局上,随着自藏东南向西北的延伸,草地植被总碳密度逐次降低,这一水平分布格局与西藏独特的水热分布相一致;碳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因地区而异,但各地区均以高寒草甸或高寒荒漠的低碳密度为终点,表现出"殊途同归"的特征。
王建林常天军李鹏成海宏方华丽
关键词:植被碳贮量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生态性状相关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本研究在对27份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大田种植、常规考种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生态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和每株角果数主要受植株可遗传的生态性状的影响,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不密切,而粒重的高低则主要受生态环境因子,特别是年均降水量的影响,但与植株可遗传的生态性状之间的关系不密切;对野生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影响最大的是分枝性状,分枝性状的好坏主要受制于主茎性状,而主茎性状的生长发育较产量性状、分枝性状与气候性状的关系更为密切;单株产量主要是由1级分枝长度、2级分枝数与2级分枝发生高度引起的。典型相关分析和简单相关分析相比,更能在众多的相关变量间抓住主要矛盾,有效揭示两组性状间相关的本质,这对研究油菜的杂交优势利用和遗传育种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农作物两组性状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研究途径。
王建林成海宏常天军方华丽何燕栾运芳大次卓嘎
关键词:生态性状
西藏野生油菜种群间角果趋同生长格局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由于地质史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带全,土壤类型繁多,野生植被多样,凡此种种,西藏油菜生境具有全球最典型的立体生境特色,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堪称全球之最,独特而复杂的油菜生境,产生了丰富多样的野生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和野生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遗传资源。本文根据植物种群的构件理论,采用大样本取样方法,对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油菜分枝进行了角果种群统计的生长分析。结果表明,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油菜一级分枝的角果数、角果生物量、角果生物量比例均呈现Peel-Reed模型变化规律,角果宽度与角果长度之间的生长关系均呈现Yield Density模型变化规律,显示出角果种群形成与生长过程的趋同生长格局与物质分配策略。
王建林成海宏常天军方华丽李鹏栾运芳大次卓嘎
西藏野生油菜性状演化与分支分类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以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和野生芥菜型油菜(B.junceaCzern.et Coss.)的39个形态学性状为依据,以醉蝶花(Cleome spinosa Jacq.)为外类群,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应用最大同步法,对35个西藏野生油菜种源的性状演化与分支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油菜的基生叶、薹茎叶和花器官性状既有同期演化性状也有非同期演化性状;而伸长茎叶的所有性状均为非同期演化性状,有各自独特的演化规则。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分为藏东野生白菜型油菜和藏中野生白菜型油菜2个组,野生芥菜型油菜分为藏中西野生芥菜型油菜和藏南野生芥菜型油菜2个组,各自沿不同的路线演化。
王建林常天军成海宏方华丽
关键词:性状演化
中国栽培油菜的起源和进化被引量:27
2006年
在分析中国栽培油菜主要性状进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栽培油菜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补充完善。并通过油菜野生种分布、特有类型和原始类型分布、外类群分布、古代文化遗址考古及古代文献考证和地质与气候背景资料分析,提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栽培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起源地,并提出了芥菜型油菜起源与进化的另一条路径,即芥菜型油菜可能是由新疆毛芥染色体加倍演化而来的观点。
王建林栾运芳大次卓嘎张永青常天军方华丽成海宏何燕
关键词:油菜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2009年
以植株高度、基部粗度、分枝部位、分枝总数、每株角果数等14个考种性状为指标,对西藏各地(市)搜集而来的27份野生芥菜型油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当阈值为0.94时,将供试材料分为上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1)、下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2)和匀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3)三大类群;可以根据育种目标及当地的生态因子等选择不同的株型,从而达到稳产、丰产的目的;2)当阈值为0.61时,将材料分为SG1、SG2、SG3、SG4、SG5、SG6、SG7等个七亚类群;发现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距离并不能确切反映其遗传上的差异,因此提出研究西藏的作物生长环境时,不应以行政区划为研究标准,应参考当地的区域小气候;3)各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分类群的考种性状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
李鹏方华丽成海宏常天军王建林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