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昌卿

作品数:144 被引量:81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0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7篇肿瘤
  • 44篇鼻咽
  • 41篇鼻咽癌
  • 37篇细胞
  • 22篇抗体
  • 22篇肝癌
  • 21篇免疫
  • 20篇咽肿瘤
  • 20篇鼻咽肿瘤
  • 19篇血清
  • 18篇基因
  • 17篇肝肿瘤
  • 16篇EB病毒
  • 15篇蛋白
  • 15篇克隆
  • 14篇肝细胞
  • 14篇癌组织
  • 13篇细胞癌
  • 13篇肠癌
  • 12篇血管

机构

  • 69篇中山大学
  • 41篇中山医科大学
  • 29篇中山医科大学...
  • 12篇中山医科大学...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湖北医科大学
  • 2篇汕头大学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开平市中心医...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郧阳医学院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144篇张昌卿
  • 50篇冯凯涛
  • 37篇肖锡宾
  • 33篇李锦清
  • 27篇叶永照
  • 23篇李经略
  • 17篇张亚奇
  • 17篇石明
  • 16篇陈敏山
  • 16篇郭荣平
  • 12篇潘志忠
  • 12篇张颖
  • 11篇孙韵
  • 11篇万德森
  • 11篇宗永生
  • 10篇洪明晃
  • 9篇刘长征
  • 9篇周志伟
  • 8篇元云飞
  • 8篇陈映波

传媒

  • 41篇癌症
  • 1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0篇中山医科大学...
  • 8篇中华肿瘤杂志
  • 4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广东医学
  • 3篇单克隆抗体通...
  • 3篇2000全国...
  • 3篇第四届中国肿...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核医学杂...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22篇2006
  • 7篇2005
  • 11篇2004
  • 8篇2003
  • 12篇2002
  • 9篇2001
  • 17篇2000
  • 10篇1999
  • 7篇1998
  • 5篇1997
  • 10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4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53功能表达对于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影响宫颈鳞癌疗效的因素有多种,但P53基因失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宫颈鳞癌症组织P53功能的表达状况,观察影响宫颈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因素,以指导治疗。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998年1月至2001年9...
张彦娜郑美莲刘继红张昌卿陈丽珍黄鹤刘富元
肝细胞癌hMLH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疗效的关系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MLH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57例行肝切除术及术后辅助性TACE治疗患者的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MLH1基因的甲基化状况,并对所有患者行术后生存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hMLH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28.1%vs 5.3%(P<0.05)。hMLH1基因过甲基化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MLH1基因过甲基化是肝细胞癌发病的重要机制。hMLH1基因与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疗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俊郑列王莉汪建平李锦清张昌卿元云飞
关键词:HMLH1基因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全基因组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研究肝癌全基因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382对微卫星标志 ,对 6 5例肝癌 2 2条常染色体等位基因LOH进行检测。结果 全组平均杂合子 6 8.1%。LOH >30 %的有 1q、3p、4q、8p、13q、16q和 17p。HBsAg阳性者D4S2 96 4LOH(6 6 % )较HBsAg阴性者(30 % )高 (P <0 .0 5 ) ;D3S36 81和D17S938LOH者术后复发率 (91%、83% )较无LOH者 (5 2 %、6 5 % )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和P <0 .0 5 ) ;D17S938LOH者术后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5 0 %、35 %、2 5 % ,无LOH者则分别为 75 %、6 7%、5 8%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我国肝癌LOH与国外报道有类似之处 ,但 3p高频率缺失属首次报道。HBV感染导致肝硬化、肝癌可能与D4S2 96 4(4q12 13)位点上抑癌基因的丢失有关。D3S36 81(3p12 )和D17S938(17p13)位点上可能存在与肝癌复发及预后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李升平王辉云张昌卿冯启胜余杏娟陈敏山黄丽惜黄平郭荣平林小军张亚奇李锦清李国辉曾益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微卫星标志
鼻咽癌组织中P53和PCNA表达与临床分期、VCA/IgA、EA/IgA、放射敏感性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2
2004年
背景与目的: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关系。有关P53和PCNA与鼻咽癌临床分期、VCA/IgA、EA/IgA、放射敏感性和预后关系的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检测鼻咽癌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强度,并探讨其与上述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单纯放疗的鼻咽癌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强度,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其与临床分期、VCA/IgA、EA/IgA、放疗剂量36Gy时鼻咽肿物和颈淋巴结的消退情况及随访5年生存率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80例单纯放疗鼻咽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92.5%,PCNA阳性表达率100%,PCNA表达强度与放疗中剂量达36Gy时鼻咽肿物和颈淋巴结的消退情况Mr和Pr有差异显著性(0.05>P>0.01),而P53则没有差异显著性(P>0.05);P53和PCNA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VCA/IgA、EA/IgA、以及三组生存期<3年、<5年、≥5年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P53和PCNA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PCNA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有关,而P53则与之无关;P53和PCNA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VCA/IgA、EA/IgA以及预后无关。
莫浩元张昌卿冯凯涛张锋洪明晃孙折玉
关键词:P53鼻咽癌
VEGF蛋白检测对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风险的价值被引量:32
2004年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长促进因子,并与多种肿瘤的恶性度及转移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通过同时检测鼻咽癌组织及血浆中的VEGF蛋白,评价其对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同时收集59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鼻咽癌组织及血清标本,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的VEGF蛋白,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VEGF蛋白;并随访了解患者的远处转移情况,分析VEGF蛋白水平与患者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及血清中的VEGF蛋白水平与远处转移均成正相关(均P<0.05)。鼻咽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组患者的3年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100%、95.24%、65.19%、58.93%,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93)。血清VEGF蛋白水平<466.78ng/L和≥466.78ng/L组的3年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2.57%,59.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11)。多因素分析发现鼻咽癌组织及血清VEGF蛋白水平对鼻咽癌远处转移都是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鼻咽癌组织及血清中VEGF蛋白检测均可用于判断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风险,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的能力。
郭翔曹素梅洪明晃张昌卿韩安家向燕群侯景辉闵华庆
关键词:VEGF蛋白远处转移鼻咽癌组织生存率显著性差异
同期放化疗对食管癌患者S-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附43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除与临床分期有关外。还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的表达水平有关。本研究采用酶联反应吸附试验,探讨食管癌患者同期放化疗对血清中S-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
王修身刘孟忠张昌卿蔡玲崔念基
关键词:食管癌化学治疗预后
小肝癌切缘复发预防及临床处理方法的探讨被引量:14
2005年
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肝癌被发现,目前治疗小肝癌首选的方法仍是手术切除,但其术后复发率高达60%以上。本研究中我们对临床小肝癌进行回顾对照分析,拟探讨降低小肝癌手术切缘复发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1991年1月~2003年5月间收治的283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由于85%以上的肝癌患者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和肝储备功能不良,故以非规则性肝切除术为主。其中作肿瘤剔出术加残端切缘注射无水乙醇或无水乙醇明胶海绵创面填塞术140例(研究组);143例仅作普通常规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Child-Pugh分期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切缘1年复发率分别为21.4%和4.4%,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内转移/再发率分别为26.1%和24.5%,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3%、52.8%(P=0.48),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5.2%、36.9%(P=0.51)。两组患者术后一周内体温均在39℃以下;均无明显白细胞升高、胆漏及出血出现。结论不规则肝切除术后残端用无水乙醇明胶海绵填塞,或在残端处注射无水乙醇,对减少术后残端局部复发有一定效果,但对术后转移复发再发无作用,此法简单经济实用,便于推广应用,副作用少。
方万强李升平张昌卿徐立石明陈敏山李锦清
关键词:肝切除术残端处理复发
p53功能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为探讨p53功能及某些生物学行为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52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并对这52例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分别用Westernblot结合DNA损伤剂诱导的方法检测野生型p53的功能,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的表达,PCR/SSCP方法检测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的丢失情况及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结果:52例标本中,对例(59.6%)野生型P53丢失功能,31例(59.6%)p53蛋白表达阳性,27例(51.9%)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有丢失。野生型p53的功能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野生型p53的功能与p53基因突变呈正相关。PCNA高指数30例(57.7%)。在野生型p53功能丢失的31例中,26例(83.9%)P53蛋白表达阳性;24例(77.4%)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的丢失,PCNA高指数24例(77.4%)。野生型p53功能丢失多表现在肝硬化的病例中(P=0.0015)。结论:本组原发性肝癌中,59.6%有丢失野生型p53功能,常发生在合并肝硬化的病例中;PCNA高指数,p53蛋白表达阳性,p53基因的突变也常出现在p53功能丢失的病例中(P<0.01)。当野生型p53功能丢失,肿瘤容易出现肝内转移、门脉癌栓和肿瘤生长比较快。
林小军张昌卿李锦清张亚奇陈敏山郭荣平
关键词:肝肿瘤PCNA基因表达
DNA甲基化导致肝细胞癌SYK基因失表达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探讨SYK(Spleentyrosinekinase,脾酪氨酸激酶)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不表达的机制。方法: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检测SYK基因在肝癌细胞系(HepG2和Hep3B)和34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非瘤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情况。结果:肝癌细胞系Hep3B表达SYKmRNA,而HepG2不表达SYKmRNA。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处理HepG2后,SYK重新表达。Hep3B细胞SYK甲基化阴性,HepG2细胞SYK甲基化阳性。34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中,5例SYKmRNA表达阴性,SYK基因甲基化均阳性;29例SYKmRNA表达阳性,其中3例SYK甲基化阳性,其余26例SYK甲基化阴性。肿瘤组织SYK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3.5%(8/34),而瘤旁肝组织中为8.8%(3/34)。结论: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导致肝细胞癌SYKmRNA失表达,可能是肝癌发病的机制之一。
元云飞汪建平李锦清王莉刘文姬崔伯康杨祖立张昌卿
关键词:SYK甲基化肝细胞癌
EB病毒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英文)被引量:4
2006年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除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外,可能与其它癌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EBV与中国人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从9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标本及25例配对的癌旁标本检测EBVLMP1(latentmembraneprotein1)基因的第3外显子及BamHⅠW片段的部分序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BNA1(EBVnuclearantigen1)和LMP1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s(EBV-encodedRNAs)的表达。结果:在9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标本中,EBV基因阳性率为27.7%(LMP1外显子3)和32.2%(W片段),而25例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4.0%)EBV基因阳性,癌组织和癌旁组织EBV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29例W片段阳性的大肠癌标本中,有23例(79.3%)EBNA1表达阳性,只有1例(3.4%)EBERs阳性,阳性细胞主要为癌细胞,阳性信号集中在核内;而在8例W片段阴性的标本中,未检测到EBNA1的表达,也未检测到EBERs;以上标本中均未检测到LMP1的表达。结论:EBV与部分中国人结直肠癌相关。
宋立兵张星张昌卿张颖潘志忠廖雯婷李满枝曾木圣
关键词:EB病毒结直肠肿瘤中国人EBNA1LMP1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