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作品数:8 被引量:11 H指数:2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历史地理 更多>>
细节护理干预应用于感染性发热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与分析细节护理干预应用于感染性发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研究方法,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选择在本院住院诊治的感染性发热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观察7d。对照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细节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护理干预。结果:细节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和80.6%,细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的血乳酸低于护理前(P<0.0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护理前(P<0.05),细节组与对照组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细节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P<0.05)。结论:细节护理干预应用于感染性发热患者能提高总体疗效,改善患者的组织细胞代谢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徐珊珊关键词:感染性发热 血乳酸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初次配戴角膜塑形镜轻度干眼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年 目的观察初次配戴角膜塑形镜轻度干眼患儿短期应用地夸磷索钠滴眼液(DQ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收治的初次验配角膜塑形镜轻度干眼患儿180例,随机分为DQS组、人工泪液(AT)组、对照组,每组60例。DQS组使用地夸磷索钠滴眼液,AT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比较3组患儿基线与用药4周、8周时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河高度(TMH)、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e)、睑板腺缺失(MGL)及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最终纳入165例患儿进行分析,其中DQS组54例,AT组54例,对照组57例。用药8周时,DQS组OSDI评分较基线和用药4周时明显下降(P=0.001、P=0.003),且低于同时点对照组和AT组(P<0.001,P=0.006);DQS组TMH、NIBUT-f和NIBUT-ave较基线时显著升高(P<0.001),且高于同时点对照组和AT组(P<0.001)。用药4周、8周时,3组MG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3组MGL评分较基线时无显著变化(P>0.05)。用药4周时,DQS组、AT组CFS评分较基线时降低(P<0.05);用药8周时,DQS组、AT组CF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CFS评分较基线时和用药4周时升高(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DQS可明显改善初次配戴角膜塑形镜轻度干眼患儿的主观症状,促进泪液分泌,提高泪膜稳定性,且患儿耐受性良好。 徐珊珊 齐艳 许敏怡 陈一芳 胡艳 徐英男关键词:角膜塑形镜 配戴角膜塑形镜微孢子虫性角结膜炎一例 2023年 10岁女孩,既往配戴角膜塑形镜,曾诊断为右眼过敏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予以抗过敏、抗病毒治疗后病情无好转。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吉姆萨染色可见微孢子虫结构,宏基因组测序检测到海伦脑炎微孢子虫。确诊为右眼微孢子虫性角结膜炎。局部给予0.02%聚六亚甲基双胍滴眼液、0.5%氟康唑滴眼液及全身口服阿苯达唑后病情好转。随访3个月无复发。 徐英男 邓世靖 徐珊珊 张阳关键词:角膜塑形镜 老年血液病患者PICC的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及维护 2011年 目的:探讨PICC在老年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2例老年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对照组各26例,比较两组静脉留置时间、静脉穿刺次数以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组患者静脉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而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PICC 在老年血液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化疗药物外渗的后顾之忧及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对此类特殊人群临床推广. 徐珊珊 宣旻 戚晓梅 张英珠关键词:PICC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巩膜镜验配初始矢高选择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在巩膜镜(SL)验配初始镜片矢高(LSD)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验配SL的角膜不规则散光或干眼患者32例(53眼)。所有患者均行SL验配前一般眼科检查,采用Pentacam采集角膜前表面平坦曲率(Kf)、陡峭曲率(Ks)、散光量、非球面参数Q值、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直径、前房深度(ACD)等数据。此外,采用Pentacam自带软件测量受检眼于13.50 mm弦长下的角膜矢高(CSH)。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以及线性回归分析各眼前节生物学参数与最终试戴评估修正后LSD的关系。结果:患者均完成初次SL试戴验配。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Scheimpflug images模式下所测量的13.50 mm弦长下CSH为(3746±187)μm,试戴修正后LSD为(3622±206)μm。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角膜前表面Kf、Ks、散光量、ACD及Pentacam测量的CSH与试戴修正后的LSD均呈正相关(r=0.36~0.84,均P<0.05);CCT与试戴修正后LSD呈负相关(r=-0.35,P=0.011);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直径与试戴修正后LSD无相关性。将试戴修正后LSD作为因变量,校正相关因素后的线性回归方程显示Pentacam测量的CSH与试戴修正后LSD高度相关,即试戴修正后LSD=416.996+0.854×CSH(调整R2=0.63,F=89.17,P<0.001)。结论:Pentacam测量的部分眼前节生物学参数与SL试戴修正后的LSD相关,其中CSH可作为LSD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 徐珊珊 胡艳 齐艳 陈蔚 薛劲松基于OCTA的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厚度分析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2.15±1.10D;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徐珊珊 陈一芳 端宁茜 蒋沁 徐英男关键词:视网膜厚度 眼轴长度 三甲医院眼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情绪现状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眼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绪劳动及质量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情绪劳动策略选择,提高情绪劳动质量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36名眼科医护人员,利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劳动量表、倦怠量表及情绪劳动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等分析资料。结果:41-60岁年龄段眼科医护人员深层表现评分明显高于21-40岁阶段(P=0.005)。不同学历、不同职称医护人员的患者信任度、以患者为中心诊疗意识及治疗效果评价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表层表现与倦怠、医患沟通意愿、以患者为中心诊疗意识呈负相关(P<0.05)。但是深层及自然表现与倦怠、医患沟通意愿、以患者为中心诊疗意识、治疗效果评价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高年资眼科医护人员倾向运用深层表现。深层表现和自然表现均可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程度,提升医患沟通意愿,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意识以及治疗效果。 徐珊珊 王锦帆 商卫红 徐英男关键词:情绪劳动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南京市4所小学2010—2015年近视流行病学调查与相关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并探讨南京市4所小学学生近视流行现状和与屈光相关的眼部生物学参数兼关系,为近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南京市4所小学217名一年级学生,开展连续6年的随访研究。结果:随访6年后,小学生近视检出率由基线值6.70%增长至72.63%;中度近视人数在随访期间逐年增多,中度近视构成比由基线值8.33%增长至52.31%;随访初期167名非近视屈光群体中,有124名在随访期间发展为近视,其中3~4、5~6年级为近视高发期;随访期间,轴率比(axial length/corneal radius of curvature,AL/CRC)由基线数值2.89±0.08增至3.13±0.14(P值<0.05);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R)与最小分辨角对数(logarithm of the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logMAR)视力、AL和AL/CRC(1年级除外)具有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南京市4所小学学生的近视检出率随年级逐渐升高,其中中度近视构成比增加最为显著;3~4、5~6年级为近视发病高峰阶段;SER与logMAR视力、AL和AL/CRC均存在相关性,其中AL/CRC可考虑作为近视筛查的评估指标。 徐珊珊 彭志行 张秋阳 周云帆 陈辉 李巧林 许敏怡 蒋沁关键词:近视 青少年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