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金波

作品数:5 被引量:72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浮突
  • 3篇贝氏体
  • 3篇表面浮突
  • 2篇相变
  • 1篇低合金
  • 1篇低合金超高强...
  • 1篇点阵理论
  • 1篇断裂韧度
  • 1篇原子力显微镜
  • 1篇韧度
  • 1篇韧性
  • 1篇铁素
  • 1篇铁素体
  • 1篇强韧性
  • 1篇热稳定
  • 1篇热稳定性
  • 1篇中温回火
  • 1篇下贝氏体
  • 1篇相变晶体学
  • 1篇马氏体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作者

  • 5篇杨金波
  • 4篇方鸿生
  • 4篇白秉哲
  • 4篇杨志刚
  • 1篇张文征
  • 1篇刘东雨
  • 1篇邱冬
  • 1篇张弛

传媒

  • 3篇金属学报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强韧性被引量:28
2003年
探讨了回火温度对低碳Mn-Si-Cr钢的空冷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及水淬马氏体组织强韧性的影响。试验表明:经中温回火的空冷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且中温回火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J积分断裂韧度需用J_(1C)来表征。经360℃火后,空冷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强韧性为σ_(0.2)=1355 MPa,σ_b=1600 MPa,δ_5=13.5%,φ=56.2%,A_K=81 J,相同钢的水淬马氏体组织的强韧性为σ_(0.2)=1350 MPa,σ_b=1617 MPa,δ_5=14.1%,φ=59.5,A_K=67.5 J。其原因在于中温形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回火抗力,而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热稳定性较高的富碳膜状残余奥氏体使钢呈现较高的韧性。
刘东雨方鸿生白秉哲杨志刚杨金波
关键词:强韧性断裂韧度低合金超高强度钢中温回火热稳定性
钢中贝氏体相变机制的研究被引量:43
2005年
简要地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在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发现钢中的贝氏体超精细结构; (2)贝氏体表面浮突完全由贝氏体铁素体长大过程中形变产生,单一超亚单元对应的浮突呈帐篷型;(3)贝氏体铁素体宽面上存在三维巨型台阶,在近N-W关系下相变单元宽面接近(335)f,为扩散型界面; (4)发现钢中贝氏体碳化物在α/γ界面的γ侧形核并向奥氏体内生长; (5)建立了贝氏体激发形核-台阶长大模型,理论计算表明这种机制是合理的,它成功地解释了贝氏体的多层次复杂结构,以及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等不同形态的形成原因等.
方鸿生杨志刚杨金波白秉哲
关键词:贝氏体相变表面浮突
钢中fcc/bcc(bct)马氏体形核与长大的一种晶体学模型被引量:1
2005年
将不变线理论和O点阵理论应用于fcc/bcc(bct)马氏体相变的可滑移生长界面的设计,建立了马氏体形核与长大的 晶体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表明: fcc/bcc(bct)马氏体形核与长大过程是通过(121)fcc型择优界面推移进行的,界面上的错配 位错可以完成马氏体晶体学唯象理论(PTMC)要求的点阵不变变形(LID),但LID要稍滞后于界面迁移,即在马氏体形核与长 大过程中推移界面新相一侧存在一未发生LID的新相薄区;当相变温度达到马氏体相变点Ms时,母相奥氏体与这一薄区的晶格 常数比为3/2^(1/2),这一几何条件和Olson-Cohen形核模型中要求扩展位错层错区界面能γ≤0是等价的.
杨金波杨志刚邱冬张文征张弛白秉哲方鸿生
关键词:马氏体
钢中下贝氏体精细结构、表面浮凸及相变机制的研究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OM)、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对3Mn(Fe-0.3C-3Mn-2Si-1Ni)和8Cr(Fe-8Cr-1C)中的等温下贝氏体组织的精细结构进...
杨金波
关键词:贝氏体表面浮突相变晶体学
Fe-0.3C-3Mn-2Ni-2Si中贝氏体表面浮突效应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2004年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Fe-0.3C-3Mn-2Ni-2Si(质量分数,%)合金中315℃等温贝氏体相变的表面浮突效应及相应区域的微观组织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伴随贝氏体相变的帐篷型表面浮突效应完全是新相长大过程中的形状应变所引起;贝氏体铁素体最小结构单元的表面浮突为帐篷型,不同于单倾型马氏体浮突,不可能以切变方式形成,它的两浮突角在8-10°之间.扩散台阶机制可以解释上述现象.
杨金波杨志刚白秉哲方鸿生
关键词:贝氏体表面浮突铁素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