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眼神经三角的显微解剖研究
- 2010年
- 目的探讨动眼神经三角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动眼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参考。方法经血管灌注后观测10例(20侧)尸头的动眼神经三角及其毗邻。结果动眼神经三角由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床突间韧带三边构成。动眼神经由动眼神经三角中央处穿入海绵窦,动眼神经入海绵窦处距离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向后2~7mm,平均5mm。其外上方与脉络膜前动脉相邻,内上方与后交通动脉相邻。滑车神经从动眼神经的后外侧进入海绵窦,在海绵窦外侧壁的后方位于动眼神经下方行走。结论动眼神经三角解剖结构毗邻复杂,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后床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是术中较好的解剖标志。在鞍区、鞍旁、岩尖等手术时应特别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
- 崔壮沙成
- 关键词:动眼神经
- 急性脊髓损伤时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通过观察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MS MEP)在急性脊髓损伤时的表现及其与功能预后的关系 ,探讨TMS MEP于临床手术时在脊髓运动功能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32只家兔被随机分成 4组 ,对照组了解麻醉及手术对实验的影响 ,另 3组动物为脊髓损伤组 ,观察脊髓损伤后动物TMS MEP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脊髓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TMS MEP在脊髓损伤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并未完全消失的动物 ,大部分动物的运动功能能基本恢复正常 ;脊髓损伤后TMS MEP完全消失但其后 1h内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动物 ,其运动功能可以大部保存 ;对于TMS MEP在脊髓损伤后完全消失而且后来一直未见有恢复迹象的动物 ,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大多较差。结论TMS MEP监测对脊髓的损伤非常敏感 ,伤时TMS MEP的表现与其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
- 谢红雯刘树山吴承远沙成王大明王长春杨玉明裴傲
- 关键词:脊髓损伤运动诱发电位手术中经颅磁刺激
- 经口咽前路减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总结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入路减压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分析 11例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前路减压术的术前准备、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手术结果。结果 :本组11例寰枢椎脱位病人中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 6例 ,齿状突骨折伴脱位 3例 ,齿状突发育不全合并局部结缔组织增生 2例。随访 0 .5~ 9.0年 ,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者 10例 ,其中恢复轻体力劳动者 7例 ,生活自理 3例 ;1例临床症状无变化 ,无死亡。结论 :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入路行显微外科减压可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 ,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时机、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 姜宏志杨玉明袁庆国谢红雯沙成
-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显微外科前路减压
- 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143例,老年组92例,年龄65~82岁;中年51例为对照组,年龄40~62岁。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对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或血管压迫难以解除的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随访时间2.1~2.6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手术疗效等。结果老年组接受MVD手术的患者87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78例,部分缓解9例,随访79例,复发4例(5.1%);对照组接受MVD手术者49例,疼痛完全缓解45例,部分缓解4例,随访46例,复发3例(6.5%),两组疗效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术后有3例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听力下降、脑脊液漏、肺部感染、谵妄各1例;对照组无菌性脑膜炎、术后耳鸣及脑脊液漏各1例,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MVD治疗患者无面部感觉障碍。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的患者老年组5例,术后仅有1例偶有轻微疼痛,但无需药物治疗,4例疼痛均缓解;对照组2例疼痛均缓解,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觉障碍;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老年患者的手术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如果处理得当,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及较高的手术安全性。
- 谢红雯姜宏志袁庆国沙成杨玉明王大明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显微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减压术外科
-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5例报告
- 2001年
- 沙成谢红雯杨玉明刘树山
- 关键词:外科手术病例报告CT
-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治疗特点
- 2003年
-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2例65岁以上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栓塞优缺点、脑血管痉挛及电解质紊乱的防治。结果:62例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或栓塞的死亡率为4.8%,单纯手术27例,单纯栓塞33例,栓塞后再手术2例,1例巨大动脉瘤行颈内外动脉搭桥手术。结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手术危险性大,首选栓塞治疗,尤其对于体弱、多病、颅内多发动脉瘤,必要时手术治疗或手术和栓塞联合治疗。
- 杨玉明刘树山崔壮沙成谢红雯
- 关键词:老年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电解质紊乱
- 经颅海绵窦病变直接手术2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讨论海绵窦 (CS)内病变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指征。方法 2 4例病人包括 4例CS硬膜动静脉瘘 (AVF)、 1例CS内异物及 19例肿瘤。手术经额颞开颅 16例 ,额颞眶颧弓开颅 7例 ,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开颅 1例。进入CS的方法包括经其上壁的上方入路 4例 ,经侧壁的硬膜下入路 14例及硬膜外入路 1例 ,上方 +硬膜下侧方联合入路 5例。结果 4例硬膜AVF以止血海绵添塞CS静脉间隙 ,术后漏口完全消失 3例 ,1例部分消失又行血管内治疗。异物经Parkinson三角取出。 19例肿瘤全切 12例 (6 3 2 % ) ,部分及次全切 7例 (36 8% )。术后死亡 1例 ,出现新的动眼、外展功能障碍 4例。先行颅内外血管搭桥 ,二次手术行肿瘤及CS大块切除 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无效的复杂海绵窦AVF ,可行直视CS填塞术。对肿瘤病人 ,应根据情况决定单纯观察、放射外科治疗或肿瘤部分、全部切除 ,必要时血管搭桥后行肿瘤及CS内结构全部切除。
- 菅凤增沙成王长春王兴文孟杰刘树山
- 关键词:海绵窦肿瘤动静脉瘘外科手术
-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3例报告被引量:1
- 2003年
- 谢红雯沙成刘树山吴承远
- 关键词: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颅脑损伤CT
- 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2 0 0 1年本科手术治疗的 5 1例脊髓空洞症 ,男性 2 4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9~ 6 0岁 (平均 31 8岁 )。术前均行MRI检查 ,其中伴枕大孔区病变 46例(Chiari畸形 45例 ) ,不伴枕大孔区病变 5例。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7年 ,症状改善 33例 ,病情稳定 16例 ,症状加重 2例 ,无死亡 ,总有效率 96 1%。结论 脊髓空洞症与枕大孔区病变密切相关 ,对病情进展的脊髓空洞症首选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应根据相关病因及影像学资料来选择。
- 裴傲刘树山袁庆国沙成王长春杨玉明
- 关键词:脊髓空洞症外科治疗发病机制手术方法MRI
- 额颞眶-颧弓开颅显露基底动脉及岩骨斜坡区显微外科解剖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利用额颞眶颧弓 (FTOZ)开颅 ,结合深部骨切除对基底动脉及岩骨斜坡区的显露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 10例尸体标本 2 0侧FTOZ开颅 ,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前后床突 ,用于显露基底动脉上部 ;切除岩骨前部用于显露岩骨斜坡区。结果 单纯FTOZ开颅可良好显露基底动脉顶端 ,结合前后床突切除 ,在 10例标本 16侧开颅均成功显露基底动脉中段以上 ;颞下硬膜外切除岩骨前部(Kawase三角 )可由中颅窝显露桥脑前外侧的岩骨斜坡区 ;在 5 0 % (10侧 )的情况下其显露可低至基底动脉下端及椎动脉汇合处。结论 FTOZ开颅较常规颞下开颅的手术方向更趋前后 ,正确选择开颅侧别 ,结合前后床突切除 ,FTOZ开颅可用于处理基底动脉中段以上的动脉瘤 ;结合岩骨前部切除可用于夹闭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等 ;对同时累及海绵窦及后颅窝的肿瘤 。
- 菅凤增王兴文王长春沙成孟杰刘树山
- 关键词:显微外科基底动脉解剖学颅底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