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丽微 作品数:111 被引量:727 H指数:17 供职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专项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更多>>
贺兰山同域分布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食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2018年 对贺兰山同域分布的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的粪便进行采集,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二者秋季食性进行了研究。分别采集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分别获得两种动物40个复合粪便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处理计算,得到贺兰山同域分布的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的食性组成及组成比例。结果显示,高山麝秋季共取食植物20科30种(属),其中蓝锭果忍冬(11.96%)、秦氏黄芪(10.17%)、密齿柳(8.32%)、折枝绣线菊(6.82%)、内蒙野丁香(6.18%)组成了高山麝的主要食物;阿拉善马鹿秋季共取食植物12科29种(属),其中针茅(22.15%)、灰榆(21.14%)、早熟禾(16.90%)、小叶金露梅(11.62%)、山杨(10.00%)为阿拉善马鹿秋季的主要食物。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共有9种食物重叠,生态位重叠指数为83.75%。秋季高山麝取食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ou均匀性指数、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和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阿拉善马鹿。 徐嘉 暴旭 刘振生 高惠 赵唱 孙玉姣 王继飞 滕丽微关键词:食性 秋季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贺兰山同域分布阿拉善马鹿和岩羊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7 2019年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阿拉善马鹿(Cervur alashanicus)与岩羊(Pseudois nayaur)的日活动节律,及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4.10—2015.10,在贺兰山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两者进行野外监测。相关监测数据,在R软件中利用“overlap”统计包,采取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鹿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5:00—10:00、16:00—21:00),存在季节性变化(冷暖季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Δ=0.77),由暖季到冷季晨昏活动高峰期均向中午移动(暖季:4:00—8:00、16:00—22:00,冷季:6:00—11:00、15:00—20:00),昼间活动强度大于暖季,而夜间低于暖季。岩羊日活动节律为主要在昼间活动的模式,其活动高峰期在8:00—10:00、13:00—15:00两个时间段。由暖季到冷季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Δ=0.74),昼间活动高峰期向后推迟(暖季7:00—9:00、12:00—14:00,冷季9:00—11:00、13:00—17:00),夜间活动降低。两者在日活动节律模式上的相似度较高(Δ=0.67),存在冷季(Δ=0.66)高于暖季(Δ=0.61)的季节变化。在日活动节律模式分离特征为:马鹿为晨昏活动模式,岩羊为昼间活动模式;前者昼间活动强度低于后者,而夜间强于后者;两者活动在高峰期上大体错开。本研究不仅提供了马鹿与岩羊的日活动节律模式,而且还分析了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方式和共存机制,并为两者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刘鹏 刘振生 高惠 李宗智 张致荣 滕丽微关键词:马鹿 岩羊 红外相机 日活动节律 核密度估计 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 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集高山麝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组成及比例。结果表明:高山麝冬季共取食植物19科30种(属),其中蔷薇科(17.16%)、忍冬科(16.64%)、豆科(15.64%)和莎草科(10.93%)组成了高山麝冬季的主要食物;春季共取食植物20科31种(属),其中蔷薇科(27.37%)、杨柳科(13.28%)和豆科(12.84%)为主要食物;秦氏黄芪(Astragalus chingianus)为冬春季共同的主要食物,分别占冬春季食物的11.33%和11.04%;此外,高山麝也取食乔木类植物,取食量从冬季的9.53%上升至春季的18.67%;根据高山麝粪样镜检结果,计算其取食植物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高山麝食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3种指数冬季均高于春季。 徐嘉 暴旭 刘振生 高惠 赵唱 孙玉姣 王继飞 滕丽微关键词:食性 春季 笼养东北虎雌雄行为差异的比较 被引量:21 2002年 1998年 4月~ 2 0 0 1年 3月在哈尔滨动物园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 5只笼养东北虎(3雌 2雄 )的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虎的睡眠、卧息、运动和其他行为在时间分配上两性存在一定差异 ,即雌性的睡眠和卧息时间比雄性多 ,雌性的运动和其他行为时间比雄性少 ;但摄食行为的时间分配相差不大。两性日活动规律的差异为雄性的睡眠高峰主要出现在夜晚 ,卧息较雌性少且相对集中 ,运动出现和结束的时间较雌性延迟约 1h。对两性及不同个体行为时间分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 ,不同个体间仅运动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性间睡眠、卧息、运动和其他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笼养东北虎两性行为的差异可能与其野外的行为习惯有关 ,而这些行为习惯又与其担当的性别角色有紧密联系。 刘振生 马建章 滕丽微关键词:性别差异 温度升高对丽斑麻蜥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3年 全球变暖会造成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及灭绝、潜在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影响。爬行动物属于外温动物,对环境温度依赖性极强,全球变暖对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暖对爬行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研究对象,模拟气候变暖的升温环境设置加温组和对照组,通过采血观察白细胞计数及肌内注射植物血凝素(PHA)测定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探索温度升高对爬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温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平均环境温差为6.04℃,泄殖腔温度上升4.33℃,差异均极显著;实验中加温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肌内注射PHA后,肿胀反应在12 h时的效果最佳,加温组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且加温组肿胀反应达到峰值的应答时间短于对照组。本研究分析了温度升高对丽斑麻蜥免疫能力的影响,为今后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动物免疫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胡秋语 朱倩 崔文琦 韩兴志 滕丽微 刘振生关键词:丽斑麻蜥 气候变暖 白细胞 植物血凝素 免疫功能 半圈养条件下东北虎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 被引量:20 2003年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繁殖期东北虎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东北虎的行为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发情交配期雌雄虎的时间分配相似 (P >0 0 5 ) ,均将最多的时间用于运动 ,用于休息的时间较少 ,用于发情交配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多。雌虎在妊娠期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运动 ,取食、站立、社会和其它行为的时间均较少 ;产仔期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 ,其次是运动 ,用于产仔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多 ,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少 ;哺乳期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 ,其次是哺乳和运动 ,用于取食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少。活动规律方面 ,各种行为在强度、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雌性东北虎的休息和运动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取食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只有其它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P >0 0 5 )。 10 0日龄内幼虎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 ,其次是运动和取食 ,其它行为的时间最少。 滕丽微 刘振生 李枫 姜广顺 刘丹 周晓禹 郭玉蓉关键词:东北虎 贺兰山马麝夏季营养采食策略 被引量:4 2018年 2014~2016年,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方法,收集到70份马麝(Moschus sifanicus)新鲜粪便样本,并采集植物啃食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进行对照研究,运用密度转化法计算出马麝各食物组分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贺兰山地区马麝夏季的主要食物组成。通过对主要成分中单宁含量、粗蛋白含量进行测定,运用中心合成设计(CCD)优化实验设计建立响应曲面模型,对马麝夏季采食策略进行分析。对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物、山杏、密齿柳、蒙古扁桃、脚苔草、狭叶锦鸡儿、高山地榆、紫丝膜菌、秦氏黄芪、紫丁香、小叶金露梅、内蒙野丁香,共占夏季食物组成比例的70%以上,为马麝夏季的主要食物组成。响应曲面模型具有较高的显著性(P<0.05),夏季马麝表现出偏爱粗蛋白含量低、单宁含量低的植物。其中,当植物中能量在17070.18~18967 J/g的范围内,马麝趋向于取食能量更高单宁含量更低的植物,随着粗蛋白含量和能量的降低,食物中的单宁含量呈下降趋势。表明贺兰山马麝夏季的采食策略与食草动物的传统采食优化理论营养物质均衡化相符。 赵唱 刘尊显 滕丽微 高惠 孙玉姣 王志勇 王继飞 马忠其 刘振生关键词:马麝 食性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狐活动节律 被引量:12 2020年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秋两季赤狐(Vulpes vulpes)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狐在不同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t=18.359,df=5,P<0.01)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月份昼行性指数β(t=5.98,df=5,P<0.05)存在显著差异,且β=0.439<13/24,说明赤狐是夜行性动物。夏季赤狐有3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19:00、21:00和23:00。其中21:00出现昼夜活动最强峰值,而11:00—16:00为一天中活动最弱的时段。秋季赤狐有4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9:00、12:00—13:00、19:00、21:00—22:00,其中9:00和19:00出现昼夜活动最强峰值,而4:00—7:00为一天中活动最弱的时段。赤狐夏秋季活动节律(χ^2=0.109,df=1,P=0.741)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夏秋两季赤狐活动节律相差不大。赤狐作为罗山保护区内的广布物种,对维持区内动物种群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赤狐的活动节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食肉目动物的生态习性,为保护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李涛 孟德怀 滕丽微 司雨蕙 张致荣 刘振生关键词:赤狐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贺兰山西坡阿拉善黄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 2018年 为探讨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的消化道特征对贺兰山荒漠环境的适应,对野生环境中阿拉善黄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鲜重及净鲜重。结果表明阿拉善黄鼠消化道的总鲜重和总长度有显著季节差异,秋季较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胃和盲肠鲜重以及盲肠净鲜重有显著季节差异,以秋季最重,春夏较轻;小肠和盲肠的长度有显著季节差异,两者秋季最长,小肠夏季居中,春季最短,而盲肠春季居中,夏季最短。研究结果显示阿拉善黄鼠通过调节总消化道长度、小肠长度、盲肠长度及重量来适应荒漠环境的季节变化。 王志勇 刘鹏 燕永彬 滕丽微 高惠 孙玉姣 王继飞 刘振生关键词:阿拉善黄鼠 消化道 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食性分析 被引量:5 2013年 2010年6~8月,在贺兰山的哈拉乌沟、甘沟、樊家营子等沟段收集了野化牦牛夏季的新鲜粪便,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野化牦牛的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夏季野化牦牛共取食13科21种(属)植物,珠芽蓼、内蒙草苈、高山柳、针芋、梭草、禾叶凤毛菊为野化牦牛夏季取食主要食物,其中猪芽蓼(14.69%)是牦牛最喜食植物。在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的各科植物中,禾本科(22.48%)、廖科(14.69%)、莎草科(13.14%)为主要取食植物。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最高,比例达到59.20%;其次为禾本科草本,比例为22.74;灌木排名第3,比俐为16.77%。夏季牦牛Shannon—Wiener指数为-3.79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246,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3.581。同时将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食性与冬春季节食性进行了比较。 滕丽微 李艳香 刘振生 董嘉鹏 姚志诚 张俊涛关键词: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