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延龄

作品数:92 被引量:830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5篇生物学
  • 19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7篇羚牛
  • 23篇坡鹿
  • 23篇海南坡鹿
  • 15篇保护区
  • 14篇种群
  • 13篇秦岭羚牛
  • 12篇动物
  • 12篇自然保护区
  • 8篇栖息
  • 8篇栖息地
  • 8篇自然保护
  • 7篇大熊猫
  • 7篇食性
  • 7篇种群数量
  • 7篇物种
  • 6篇生境
  • 6篇繁殖
  • 5篇食物
  • 5篇鹿科
  • 4篇雄性

机构

  • 9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东北林业大学
  • 7篇海南大田国家...
  • 6篇唐家河国家级...
  • 5篇绵阳师范学院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盐城师范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国家环境保护...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作者

  • 92篇宋延龄
  • 49篇曾治高
  • 15篇李俊生
  • 7篇李善元
  • 7篇官天培
  • 7篇张琼
  • 7篇滕丽微
  • 6篇刘振生
  • 6篇龚明昊
  • 6篇谌利民
  • 5篇王学志
  • 4篇刘志涛
  • 3篇葛宝明
  • 3篇欧阳志云
  • 3篇马建章
  • 3篇钟文勤
  • 3篇颜文博
  • 2篇潘多
  • 2篇范俊韬
  • 2篇陈万里

传媒

  • 21篇兽类学报
  • 18篇动物学杂志
  • 10篇Curren...
  • 7篇生态学报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四川动物
  • 3篇生物学通报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大自然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生命世界
  • 1篇小哥白尼(野...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首届全国生物...
  • 1篇第六届全国野...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12篇2005
  • 7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5
  • 4篇1994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集群习性的研究被引量:19
1990年
本文根据野外累积观察到的852群海南坡鹿的集群情况,给出了鹿群在全年各月份的平均大小及方差等统计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鹿群,并对各月份鹿群平均大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鹿群的大小存在着季节性变化,各类型鹿群在不同季节所占比例及其稳定性均存在差异。繁殖周期、植被的季节性变化及鹿群的类型是影响鹿群集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还就坡鹿的集群习性及其保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宋延龄李善元
关键词:海南坡鹿坡鹿
陕西马家山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的资源及区系与生态分布被引量:12
2006年
马家山自然保护区(105°28'~105°40'E,32°50'~32°56'N)属秦岭西段的南坡山地。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4年10~11月,对该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包括灵长类、食肉动物和偶蹄动物)的资源、区系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23种大中型兽类,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5种和9种。它是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金丝猴和猕猴在此同域分布,大熊猫和羚牛四川亚种也分布于此地,该保护区是这4个珍稀濒危物种的一个新分布区。区内的23种兽类中没有古北界的区系成分,而属于东洋界成分的兽类有17种,占73.9%;其余6种为广布种,占26.1%。分析该区域23种兽类的生态分布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别有16种、20种和12种动物活动。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000m以上、500~1000m、500m以下的物种分别有5种、13种和5种。区内不同海拔带的兽类物种数随海拔升高的变化比较平稳,没有表现出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规律性变化。
曾治高巩会生宋延龄缪涛马顺荣
关键词:兽类资源动物区系生态分布
亚洲象与非洲象被引量:1
1994年
象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长鼻目、象科。目前世界上有两种象,一种分布在亚洲南部,叫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另一种生活在非洲大陆,叫非洲象(Loxodona africana)。象的最大外形特征是长长的鼻子,所以科学家将它们定为“长鼻目”动物。严格地说起来,只有非洲象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只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不过我们一般笼统地把象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论个头,成年亚洲象从头到尾根的长度是5.5—6.
宋延龄
关键词:陆生动物长鼻目亚洲象非洲象
四川羚牛的家域与忠诚度被引量:9
2015年
野生动物倾向回到或留在一个特定范围或者与原有区域完全重叠的行为被称为栖息地忠诚。利用GPS无线电颈圈对5只四川羚牛的家域及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忠诚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2006—2009年)。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年均家域面积为(MCP/FKE)(15.01±2.92)km2/(9.02±1.85)km2,但个体间及年际波动较大;季节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个体家域的季节变化体现出较一致的变化模式,最大季节家域主要集中于春季和夏季。年际间季节家域忠诚度最高的是秋季和夏季,冬季家域年际忠诚度最低,春季家域忠诚度也相对较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季节间质心距离总体差异不显著,与家域重叠算法获得的忠诚度结论基本一致。
官天培葛宝明谌利民游章强唐中海刘昊宋延龄
关键词:有蹄类家域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被引量:20
2001年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曾治高钟文勤宋延龄巩会生王学杰王宽武
关键词:秦岭羚牛集群活动
松鼠秋冬季节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1
2003年
观察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冬季节松鼠日活动节律。松鼠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 ,冬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 ,秋季日活动时间为 (9 1 0± 1 0 3 )h ,其中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5 5 0 % ,冬季日活动时间为 (4 62± 0 5 1 )h,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8 2 5 % ,两季节间的日活动时间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t=8 1 7,P <0 0 5 )。松鼠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数受日照时数、温度。
李俊生马建章宋延龄
关键词:日活动节律松鼠秋冬季节日照时数温度食物
佛坪自然保护区食竹鸟兽种类的初步调查被引量:4
2006年
1991~2004年采用检查死亡个体的胃或嗉囊内容物、新鲜粪便和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采食的3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食竹的鸟兽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采食的主要食物资源.除大熊猫外,采食这两种竹的鸟兽有38种,隶属6目14科,其中鸟类9种,兽类29种.大量采食、中等采食和少量采食竹类的物种分别为1种、5种和3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6%、12.8%和84.6%.39种鸟兽均采食竹笋,其中32种只采食竹笋.黑熊和野猪是食竹笋量比较大的大型兽类,羚牛、鬣羚和斑羚3种牛科动物全年都采食竹类,其中以羚牛对竹叶的采食量最大.这些食竹鸟兽一方面直接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特别是竹笋,另外也会间接地影响大熊猫对竹类的利用.
巩会生曾治高高学斌梁启慧宋延龄
关键词:大熊猫食物资源佛坪自然保护区
动物诱捕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物诱捕器,包括:底座(1);位于该底座(1)上的触发机构(8,10,14);响应所述触发机构(8,10,14)的触发动作而动作的执行机构(7,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计时器(2);与该计时器(2)相...
任春磊宋延龄
文献传递
松鼠几项生态生理指标季节变化的比较被引量:9
2002年
研究了分布于我国大、小兴安岭林区松鼠体重、身体热值、脂肪含量、灰分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松鼠体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性别差异 ,春季 ,雄性松鼠体重明显小于雌性个体 ,而其它季节 ,雄性大于雌性。冬季体重最低(3 3 1 .9~ 3 45 .1 g) ,秋季体重最高 (3 78.1~ 3 89.9g) ,体重降低了 9.41 %~ 1 4.0 7%。大、小兴安岭松鼠身体热值、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季节变动范围为 6.2 71~ 8.60 9k J/g和 6.891~ 8.41 3 k J/g,8.81 %~ 2 1 .3 7%和 9.47%~ 2 2 .0 1 % ,67.1 2 %~73 .3 8%和 66.3 5 %~ 71 .73 % ;灰分含量不存在季节差异 ,大、小兴安岭年平均值分别为 1 2 .0 4%± 1 .1 7%和 1 1 .2 7%±2 .0 7%。环境温度。
李俊生马建章宋延龄曾治高
关键词:松鼠
秦岭雄性羚牛的发情行为与其社会状态的关系被引量:10
2006年
2004年5月31日至8月31日在陕西省佛坪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繁殖行为及雄牛的社会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每天在比较容易见到羚牛的区域内沿固定路线寻找羚牛,在不惊扰羚牛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记录牛群大小、群内个体的性别、年龄、雄性的社会状态,即是单独活动还是在繁殖群中;社会状态的变动,即每只是进入还是离开繁殖群;羚牛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群的独牛与群内其它雄牛之问的行为、与群内雌牛之间的行为。同时用摄像机辅助记录羚牛在群内的行为,并根据图像资料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校正。研究期间累计对277头次雄性羚牛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到241次繁殖行为。虽然6月初至8月下旬都可以见到羚牛的繁殖活动,但80%以上的繁殖行为发生在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其中以6月21~30日间的繁殖活动最多(105次)。繁殖季节中雄性羚牛有两种社会状态,即在繁殖群中和单独活动(即独牛)。研究期间累计的独牛比例占成年雄性的30.32%,其中72.62%的独牛出现在6月10日至7月10日。6月21—30日间独牛比例最高,占成年雄性个体的50.67%。雄牛进出繁殖群的现象比较常见,独牛的比例与繁殖行为正相关。繁殖高峰期后,单独活动的雄牛数量迅速减少。雄牛的社会状态会随着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发生改变,独牛在不同繁殖群之间移动寻求更多的交配机会。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独牛是繁殖争斗失败者的观点。
王学志宋延龄曾治高巩会生赵德怀赵纳勋
关键词:秦岭羚牛繁殖季节发情行为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