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辉 作品数:42 被引量:158 H指数:7 供职机构: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白藜芦醇对软脂酸钠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软脂酸钠诱导的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的影响。方法:用软脂酸钠诱导法使HepG2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建立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将实验分为对照、白藜芦醇、高脂及高脂+白藜芦醇组,用油红O染色法定量检测各组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浓度。结果:0.2 mmoL软脂酸钠可引起明显的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P<0.05),而40μmoL白藜芦醇则可抑制软脂酸钠的这一效应,使细胞内的脂质浓度几乎降至基线水平。结论:白藜芦醇可改善软脂酸钠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 王光丽 傅玉才 冯雅卿 周小辉关键词:HEPG2细胞 脂肪变性 白藜芦醇 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了解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低病毒血症(LLV)的现况,探讨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1年12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口服恩替卡韦治疗1年以上,且HBV DNA定量检测<100 IU/mL的肝CHB患者,行高敏HBV DNA定量复测(检测下限10 IU/mL),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病毒学应答(VR)组及低病毒血症(LLV)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TV治疗的CHB患者出现LLV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CHB患者260例,VR组220例,LLV组40例。LLV的发生率中,男性为12.8%(25/195),低于女性的23.1%(15/65)(χ^(2)=3.939,P=0.047);服药依从性良好者为12.6%(30/239),低于依从性不佳者的47.6%(10/21)(χ^(2)=15.640,P<0.001);肝硬化者为8.8%(8/91),低于非肝硬化者的18.9%(32/169)(χ^(2)=4.675,P=0.031);HBeAg阳性者为30.0%(27/90),高于HBeAg阴性者的7.6%(13/170)(χ^(2)=22.587,P<0.001),LLV组基线病毒量为7.0 log 10 IU/mL,高于VR组的5.6 log 10 IU/mL(Z=-4.45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服药依从性不佳(OR=2.927,95%CI:1.078~7.949,P=0.035)、基线HBeAg阳性(OR=2.473,95%CI:1.064~5.747,P=0.035)、基线高HBV DNA载量(OR=1.441,95%CI:1.068~1.943,P=0.017)是恩替卡韦治疗的CHB患者出现LL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临床诊疗中,即使经过长时间ETV治疗,HBV DNA<100 IU/mL的CHB患者中仍有15.4%(40/260)存在LLV,依从性不佳、基线HBeAg阳性、病毒载量高是LLV的危险因素。 黄永栩 陈超 保紫红 周小辉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普通型COVID-19与轻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比较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轻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临床特征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普通型COVID-19病人(COVID-19组)[平均(36.44±14.68)岁]和20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人(H1N1组)[平均(51.45±22.72)岁]的临床和CT影像特征,包括病变密度、直径、部位及受累肺叶,以及病变内部特征、肺外表现的发生率及数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或t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和CT影像特征的发生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不同特征的病灶数量。结果 COVID-19组病人首次CT检查时间较H1N1组短(分别为2.52±2.40、4.20±3.14 d,P<0.05),平均年龄、体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H1N1组(均P<0.05)。2组病人CT影像均以GGO或GGO伴实变影表现为主,COVID-19胸部CT显示肺内实变影发生率及数量均低于H1N1组(均P<0.05),但外周混合磨玻璃影、直径为1~3 cm的病灶数量多于H1N1组(均P<0.05)。2组病人其他临床及CT影像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通型COVID-19和甲型轻症H1N1流感病人的发病年龄和发热温度有一定差异,普通型COVID-19的CT影像上更多见1~3 cm的病变,多见分布于肺野外周的混合GGO,实变影少见。 黄瑞滨 苏树燕 杨志企 肖健宁 林黛英 伍康伟 庄儒耀 周小辉 刘源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替比夫定(Telbivud ine LDT)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服用替比夫定,每日600 mg,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替比夫定治疗组观察24个月。所有患者治疗3-6月后症状和体征逐渐改善,腹水消失。替比夫定治疗组1年内血清HBV-DNA转阴率94.1%(16/17),血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总胆红素均有下降,Child-Pugh评分减少,2年生存率达94.1%,并发症及再次住院率明显下降。结论:替比夫定治疗能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和提高生存率。 庄见齐 林秀辉 李涛 侯乐声 周小辉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失代偿期肝硬化 抗病毒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与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免疫法、放免法和酶联免疫法对4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相关的细胞因子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慢支组比正常组RBC-C3bRR、血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血IL-4、IL-5、IL-8水平显著升高(P<0.01)。RBC-C3bRR水平与血IL-4、IL-5、IL-8呈明显的负相关(r=-0.3112,-0.3415,-0.3718,P<0.05),RBC-ICRRR水平明显地高于正常人组(P<0.05),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3715,P<0.05)。结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存在有红细胞免疫调节的紊乱、免疫功能的低下,与细胞因子的水平有相关性。 于桂琴 周小辉 时晓桦 孙鹏 杨玉云 刘楚霞关键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红细胞免疫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5 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与临床转归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不同部位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及可能的致病机理。方法选取2020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OVID-19确诊病例13例为研究对象。全病程中连续采集患者的口咽拭子和痰液、肛拭子和粪便、眼结膜拭子、尿液和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收集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痰液和口咽拭子的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11例患者粪便伴8例肛拭子病毒核酸阳性,2例危重患者的血液、眼结膜和尿液中检出了病毒核酸。呼吸道病毒核酸检出阳性持续时间在轻型、普通型和重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呼吸道症状及胸部CT炎症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病毒核酸阳性的患者中有7例出现腹泻,持续1~6 d。1例危重型患者病程第6~17天血液中连续检出病毒核酸,第7天出现了重度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结论 COVID-19患者呼吸道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可能与病情的转归和严重程度无明显的关联性。消化道病毒核酸阳性的患者,可无或表现轻微消化道症状。病毒血症可能是激发炎症风暴导致ARDS的重要因素。 周小辉 王嘉 刘育华 黄瑞滨 林秀辉 侯乐声 庄勤建 黄林喜关键词:实时荧光PCR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反复与HBV复制标志含量的关系 1998年 本文叙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情反复发作与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含量之间的关系。 周小辉关键词:乙型肝炎 核酸 HBV复制 拉米呋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2003年 于桂琴 周小辉关键词:拉米呋定 慢性乙型肝炎 胸腺肽 疗效观察 肝功损害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流行情况研究 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父亲的新生儿群体中,HB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方法:对230例慢性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HBV标志物(HBVM)阴性的新生儿进行HBVM测定,另一组无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的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44名新生儿HBV DNA阳性(阳性率19.1%),对照组阴性。结论:HBV感染的男性其子代中有较高的HBV感染率,HBV可通过父婴垂直传播给新生儿。 周小辉 王莹 温小丽 曾荔苹 张凌凌 黄恬 于桂琴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父婴传播 PGC-1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09年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受到普遍关注。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损伤,脂代谢紊乱都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是一种核转录辅激活因子,它参与了机体的能量代谢。此文综述了它对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损伤,脂代谢紊乱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形成机制方面的作用。PGC-1α有可能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药物的新靶点。 方诗蓉 傅玉才 周小辉关键词:PGC-1Α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