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红梅

作品数:100 被引量:34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通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6篇磁共振
  • 34篇成像
  • 23篇磁共振成像
  • 20篇肿瘤
  • 14篇细胞
  • 7篇血管
  • 6篇影像
  • 6篇食管
  • 6篇弥散
  • 6篇结节
  • 6篇胶质
  • 6篇表观
  • 5篇造影
  • 5篇食管癌
  • 5篇细胞癌
  • 5篇疗效
  • 5篇放疗
  • 5篇病变
  • 4篇动脉
  • 4篇术后

机构

  • 93篇南通大学
  • 8篇复旦大学
  • 4篇江苏省南通市...
  • 3篇江苏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南通市肿瘤医...
  • 2篇南通市第六人...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东台市人民医...
  • 1篇南通大学附属...
  • 1篇南通市第一人...
  • 1篇江阴市人民医...
  • 1篇南通瑞慈医院
  • 1篇南通市第三人...
  • 1篇南通市中医院

作者

  • 95篇顾红梅
  • 12篇李敏达
  • 12篇陈不尤
  • 11篇李敏
  • 9篇马剑波
  • 8篇王欣全
  • 8篇刘贤称
  • 8篇吴献华
  • 8篇赵金丽
  • 6篇吴娟
  • 6篇陆蓉
  • 6篇田浩
  • 5篇季斌
  • 5篇肖明兵
  • 5篇汤乐民
  • 5篇周国锋
  • 5篇江枫
  • 4篇周康荣
  • 4篇袁莉
  • 4篇姚宁华

传媒

  • 18篇交通医学
  • 8篇南通大学学报...
  • 6篇放射学实践
  • 6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医学计算...
  • 3篇江苏医药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解剖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DCE-MRI定量参数图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参数图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6年1月-2021年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术前行DCE-MRI检查的1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总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72例)和验证集(37例)。在DCE-MRI定量参数图[容积转移常数(K_(trans))、转运速率常数(K_(ep))和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_(e))]上基于全肿瘤容积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Lasso-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的降维及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采用ROC曲线对此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的效能进行评估。结果:经降维和筛选,共7个影像组学特征与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情况相关(P值均<0.05)。这7个组学特征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脉管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训练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在验证集中为0.891。结论:基于DCE-MRI定量参数图构建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对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周静怡李浩蒋璟璇赵金丽李敏达花烨张青顾红梅李跃华田浩
关键词: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子宫内膜癌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55例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效果。方法112例骨转移癌患者分成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为局部放疗+唑来膦酸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用法为4mg/次,1次/月,共2~4次;对照组为单纯放疗。两组放疗方法一致,DT30Gy/10次。结果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9.1%和80.7%(P〉0.05),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7.3%和70.2%(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5.5%和61.4%(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放疗对骨转移癌止痛效果好,患者生存质量较单纯放射治疗明显提高。
马剑波顾红梅郁玮玮陈不尤季斌
关键词:肿瘤转移放射疗法疼痛
结直肠癌的放射组学研究进展
2023年
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升高,在常见癌症中发病率位居第三,死亡率位居第四。因此,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合理治疗至关重要。影像组学可高通量地提取大量描述肿瘤特征性的影像特征,将大量影像数据转化为空间数据,全面反映更多蕴藏在图像中的定量信息。近年来,该技术在结直肠癌的研究范围涵盖定性诊断、分期、疗效反应评估、生存期预测等诸多方面。本文就影像组学的概念、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予以综述。
周莺顾红梅
关键词:结直肠癌
人肺腺癌厄洛替尼耐药细胞系PC-9/ER的建立及其特性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构建厄洛替尼耐药人肺腺癌细胞模型PC-9/ER,观察单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或联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IGFI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苦鬼臼毒(picropodophyllotoxin,PPP)作用于该细胞后,该细胞对厄洛替尼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耐药相关机制。方法:选择人肺腺癌细胞株PC-9,采用逐步递增厄洛替尼浓度的方法体外诱导构建耐药株PC-9/ER,CCK-8法检测耐药指数;细胞计数法绘制PC-9和PC-9/ER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出两细胞系的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细胞系的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p-EGFR及p-IGFIR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检测厄洛替尼及PPP单独或联合作用于PC-9/ER后,各组Akt,ERK,p-Akt及p-ERK的表达水平。结果:PC-9/ER细胞株的耐药指数是72.3。细胞生长曲线显示,PC-9/ER细胞生长较亲代细胞慢,PC-9与PC-9/ER细胞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2.9及36.9 h(P=0.003)。与PC-9相比,PC-9/ER细胞的G1期细胞增多(P=0.001),而S期细胞则明显下降(P:0.01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C-9/ER细胞中p-IGF1R表达比亲代细胞明显增多(P=0.016),而p-EGFR无明显变化(P=0.152)。在亲代及耐药细胞系,厄洛替尼联合PPP组均较其他组更能显著的抑制细胞增殖(P<0.05);且Western Blot法表明联合用药组EGFR下游磷酸化的Akt、ERK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结论:成功构建了人肺腺癌厄洛替尼耐药细胞株PC-9/ER,IGF1R通路可能与肺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有关。
钱静陈不尤刘贤称顾红梅姚宁华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厄洛替尼
MR动态增强扫描结合T2*WI首过灌注成像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评价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T2*WI首过灌注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9例乳腺良、恶性肿瘤均行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T1WI动态增强扫描,计算T2*WI首过灌注成像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及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率,绘制T2*WI首过灌注TIC及动态增强TIC。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的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阈值,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93.3%,准确度为92.3%。乳腺良恶性肿瘤T1WI动态增强早期强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流出型作为诊断恶性的标准,诊断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93.3%,准确度为74.4%。T1WI动态增强TIC表现为平台型(Ⅱ型)的乳腺肿瘤,其T2*WI灌注TI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T2*WI首过灌注成像能提高动态增强Ⅱ型曲线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赵金丽管海涛李敏达吴献华顾红梅周学军
关键词:乳腺肿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软组织肿块的MRI诊断
2003年
回顾性分析 2 3例软组织肿块的MRI表现 ,其中良性 8例 ,恶性 15例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对部分良性肿块 (如纤维瘤、腱鞘囊肿、脂肪瘤、血管瘤、血肿等 )和个别恶性肿块 ,MRI可作出定性诊断 ;大部分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 ,与肌肉相比表现为T1加权等或稍高或稍低及低信号 ,T2 加权显著高信号 (高于皮下脂肪 )。结果表明 ,部分软组织肿块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可明确诊断 ;虽然大多数肿块MRI表现无特征性 。
顾红梅郭亮丁乙
关键词:软组织肿块磁共振成像MRI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将61例肝脏肿瘤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及肝血管瘤组,进行全肝灌注成像,感兴趣区(ROI)分别选放于病灶内(A点)、病灶周围1 cm处(B点)及正常肝实质(C点),分析其灌注彩图、灌注参数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特点。结果 (1)肝细胞癌、约81%肝转移瘤在肝动脉灌注量(HAP)图上表现为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呈低灌注,门静脉灌注量(HPP)图上呈不均匀低灌注;肝血管瘤边缘结节样强化区域HAP图上呈明显高灌注,HPP图上部分呈低灌注,早期无强化区域在HAP及HPP图上均呈低灌注。(2)肝细胞癌TDC呈速升速降型,在30 s前达到峰值;肝转移瘤TDC一般在30 s前达到峰值,但顶峰多不明显;海绵状血管瘤TDC呈速升缓降型,一般在30 s后才达到高峰。(3)肝细胞癌组及肝转移瘤组B点参数值与A点有相似改变,而血管瘤组B点与C点灌注参数值无差异。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A点HP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B点HPP、总肝灌注量(TL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各组B点间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灌注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A点HPP、HPI及B点HPP、TLP、HPI灌注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位于0.7~0.9之间。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ROC曲线分析有望用于评价灌注参数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效能,并选择合适的诊断参考值。
李敏达李敏顾红梅曹亮周康荣周建军
关键词:肝脏肿瘤64排螺旋灌注成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3.0T MR一站式检查:一次完成肝脏肿瘤动态增强和MRA成像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3.0TMR一站式成像一次检查完成肿瘤定性诊断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为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价肝癌可切除性提供帮助。资料与方法:应用GE Signa Excite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10例正常者和31例临床疑似肝肿瘤患者行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I扫描,采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 FSPGR)序列、利用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零填空技术(ZIP)进行多期扫描成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延迟期)。将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和延迟期原始图像在ADW4.2工作站作最大强度(MIP)重建,重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测量病灶信号强度,绘出时间-信号曲线,分析病灶的强化特点。结果:10例正常对照组清晰显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肝右动脉及分支4级以上,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4~6级以上。23例肝癌和8例血管瘤患者在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后能明确诊断,并清晰显示肝癌患者肝动脉受侵所导致的增粗、变形、不规则及门脉癌栓、静脉增粗、迂曲及侧支血管等。结论:采用3D FSPGR序列进行肝脏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在完成肝肿瘤诊断同时,清晰的显示肝内血管结构,对临床诊断和手术决策有重要作用。
顾美芳陆蓉顾红梅施裕新
关键词:肝肿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磁共振成像
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综合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综合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手术后局部复发的直肠癌患者14例单纯采用常规放射治疗(单放组),21例在常规放射治疗后化疗(序贯组),15例在常规照射40Gy后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步化疗(适形同步组),化疗方案主要有5-FU/LV,草酸铂+5-FU,草酸铂+希罗达。结果:症状缓解率单放组为7/9,序贯组11/13,适形同步组9/10(P>0.05)。单放组、序贯组、适形同步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4.3%、71.4%、86.7%(P>0.05)。单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7.1%、28.6%、14.3%;序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42.9%、23.8%;适形同步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6%、38.8%;适形同步组与单放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61)。3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步化疗可延长术后复发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是有效的综合治疗方式。
马剑波施健季斌陈不尤顾红梅
关键词:直肠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化学疗法
定量磁共振技术T1 mapping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定量磁共振技术T1 mapping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DN患者,10例单纯糖尿病(D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HVs)行MR T1 mapping检查,比较DN组、DM组和HVs组肾脏皮质T1值,分析DN患者肾脏皮质T1值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肌酐(Scr)水平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肾脏皮质T1值鉴别DN与DM及HVs的诊断效能。结果:DN组肾脏皮质T1值1865.81±157.86 ms明显高于HVs组1604.51±103.51 ms和DM组1628.04±52.08 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Vs组与DM组肾脏皮质T1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组肾脏皮质T1值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r=-0.675,P<0.001),与Scr呈显著正相关(r=0.524,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鉴别HVs与DN时,T1值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特异度和临界值分别为0.909、0.90及1667.62 ms,当鉴别DM与DN时,T1值曲线下面积为0.88,灵敏度、特异度和临界值分别为0.836、0.90及1708.18 ms。结论:定量磁共振技术T1 mapping可以用于评估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伤情况。
陆慧健顾红梅商芳芳袁莉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肾功能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