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婷

作品数:13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3篇高中生
  • 2篇大学生
  • 2篇学习力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认知情绪调节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工作
  • 2篇社会工作专业
  • 2篇同伴依恋
  • 2篇情绪调节
  • 2篇流动儿童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模式
  • 1篇训练营
  • 1篇指标体系
  • 1篇中介
  • 1篇中介效应
  • 1篇人际信任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
  • 6篇浙江财经学院
  • 4篇浙江财经大学
  • 2篇蚌埠医学院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作者

  • 13篇王婷
  • 2篇李庆功
  • 2篇朱琳
  • 2篇曹立人
  • 2篇徐琴美
  • 1篇韩宗生
  • 1篇袁婕
  • 1篇郅玉玲
  • 1篇童志锋
  • 1篇徐慧颖
  • 1篇刘爱伦
  • 1篇孙珏亮
  • 1篇高慧
  • 1篇刘光宁
  • 1篇何佳萍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社会心理科学
  • 2篇心理与行为研...
  • 1篇教育探索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特区经济
  • 1篇应用心理学
  • 1篇社会工作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村留守儿童发展基本权益保护——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乡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而将其未成年子女留在乡村地区抚养多于六个月的儿童。乡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城市化、人口流动出现的社会问题。基于对浙江省乡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实证调查,从权益保护的视角出发,讨论了这一特定群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功能缺位;家庭教育存在短板,学校教育对其补位不足;这都是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呈现。从政府落实责任、家庭责任担当、学校教育拓展、社会力量积极介入四个方面入手,着力保护乡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基本权益。
郅玉玲王婷
关键词:社会问题
197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被引量:29
2008年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方法:运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97名大学生施测,半年后进行追踪调查。结果:(1)197名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大一学生的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均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3.9±0.5/3.3±0.6、3.2±0.6、3.4±0.6,P<0.001;3.5±0.4/3.3±0.5、3.1±0.4、3.3±0.4,P=0.010,0.000,0.004)。(2)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与时间效能感得分均高于专制型和忽视型(3.6±0.6/3.3±0.6、3.3±0.6,P=0.015,0.018;3.2±0.4/3.1±0.3、3.0±0.4,P=0.026,0.000;3.4±0.5/3.2±0.4、3.2±0.5,P=0.022,0.005)。(3)父母教养方式的接受-参与性对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2、0.33、0.36),严厉-监督性对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2、0.14)。(4)专制型教养大学生的时间监控观和忽视型教养大学生的时间效能感得分在半年里均显著降低(3.3±0.3/3.1±0.3、3.5±0.5/3.2±0.4,P=0.007,0.001)。结论:接受-参与性和严厉-监督性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水平与稳定性有积极影响,前者的作用相对较大。权威型教养的大学生时间管理优于专制型和忽视型。
王婷袁婕
关键词:时间管理倾向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
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及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自编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在杭高校3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卷入程度分为网络功能、网络卷入、网络表现和网络动机四个维度;(2)女生在社交网络行为及其各子维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网络卷入程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得分最高;(4)人际信任与网络动机及社交网络行为总分显著负相关,熟人信任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
高慧王婷
关键词:人际信任大学生
认知情绪调节对流动儿童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调节作用被引量:9
2012年
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依恋与孤独感的特点,以及认知情绪调节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595名流动儿童和本地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本地儿童;(2)流动儿童的同伴依恋得分及其信任、沟通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儿童;(3)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同伴依恋显著负相关;(4)较高的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得分对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关系具有减弱作用。因此,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作为流动儿童应对不良环境的弹性力量。
王婷李庆功何佳萍
关键词:流动儿童同伴依恋孤独感认知情绪调节
基于街道的主观幸福指数测评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4年
本研究基于"个人-社会-地区"的三角模式建立街道层面的主观幸福指数测评体系,包括物质保障、身心健康、家庭社会关系、自我价值实现、生活便利和环境舒畅等六个一级指标。对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776位居民进行随机入户调查,结果表明:基于街道层面测量居民的主观幸福指数是可行的,可以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街道管理创新模式,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导。
王婷童志锋韩宗生
关键词:街道指标体系影响因素
高中生学习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采用自编学习力及学习力影响因素问卷,对3056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建构学习力与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探究各影响因素对高中生学习力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1)影响高中生学习力的因素有六个,分别是认知能力、动机水平、精神状态、人际协调、身心优势感和学习氛围。(2)对学习力解释的贡献率大小排列依次为:精神状态、动机水平、学习氛围、认知能力、身心优势感和人际协调。(3)学习方法运用力主要受动机水平、精神状态、学习氛围、认知能力等4因素的影响;学习态度调控力主要受到精神状态、动机水平、学习氛围及认知能力等4因素的影响;学习自控力主要受精神状态的影响;提问互惠力主要受认知能力、精神状态、动机水平及学习氛围的影响。
曹立人王婷朱琳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力影响因素
社会工作专业“基于项目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新生训练营”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教学者在"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社工专业的自身优势,借鉴"朋辈辅导"的理念,通过引导社工专业高年级学生开展"新生训练营"来提高大一新生的专业适应,并进而探索提高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对项目进行即时、短期和长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高年级社工学生和大一新生从中均获得专业成长和自我成长。实践证明,以"新生训练营"这一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王婷孙丽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项目学习朋辈辅导
流动儿童的认知情绪调节对同伴依恋的影响机制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377名流动儿童和218名本地儿童实施问卷调查,考察同伴依恋与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同伴信任和沟通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儿童;(2)流动儿童的积极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得分均略低于本地儿童;(3)流动儿童中男生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高于女生;(4)积极认知情绪调节与同伴依恋显著正相关,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在本地儿童中与同伴依恋显著负相关,在流动儿童中只与同伴疏离维度显著负相关;(5)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在"流动性"与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两个维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认知情绪调节中的积极策略对流动儿童与同伴建立良性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
王婷李庆功孙珏亮
关键词:流动儿童同伴依恋认知情绪调节中介效应
冲突情景中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遵从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不同领域的冲突情景中青少年对父母权威遵从的倾向、归因与情绪反应,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不同领域的三个冲突情景(个人领域、友谊领域和习俗领域),对538名10 ̄18岁青少年关于父母权威的遵从倾向、归因与情绪反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冲突情景中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遵从倾向、归因以及情绪反应因领域的不同而不同;②青少年对父母权威遵从的归因主要集中于规则定向、知识定向、关心回报定向以及行为结果定向;③青少年从遵从行为中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多于中性情绪和积极情绪;④不同遵从倾向青少年的归因与情绪反应不同,遵从组和不遵从组青少年的规则定向归因均与消极情绪正相关,遵从组青少年的知识定向归因与积极情绪正相关。结论: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存在领域特殊性,遵从倾向、归因和情绪反应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王婷徐琴美
关键词:青少年父母权威
社会工作专业“自我发展教育”模式的构建被引量:1
2015年
社会工作专业"自我发展教育"模式,基于本专业已有的教学资源,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或价值关联的各课程及培养模块进行整合,搭建学生"自我发展"的框架,将与自我相关的内容渗透于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逐步强化自我意识,最终获得自我同一性。这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业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的统一。
王婷刘光宁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