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红梅

作品数:18 被引量:85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翻译
  • 4篇文化
  • 2篇译论
  • 2篇译者
  • 2篇英译
  • 2篇语言
  • 2篇解构主义
  • 2篇佛经
  • 2篇佛经翻译
  • 1篇电影片名
  • 1篇电影片名翻译
  • 1篇读书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张力
  • 1篇译论研究
  • 1篇译学
  • 1篇译者主体
  • 1篇译者主体性
  • 1篇异化原则
  • 1篇隐喻

机构

  • 18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作者

  • 18篇阮红梅
  • 2篇杨林
  • 2篇范新娟
  • 1篇耿艳梅
  • 1篇李娜
  • 1篇翟秋兰
  • 1篇肖勇
  • 1篇孟超
  • 1篇高然
  • 1篇程茵
  • 1篇刘肖叶
  • 1篇贾晓燕
  • 1篇麻瑞
  • 1篇侯睿
  • 1篇杨菲
  • 1篇王丹

传媒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理论导刊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唐都学刊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长沙铁道学院...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 1篇现代语言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翻译对晚清文学观念的重构被引量:1
2008年
翻译活动在晚清文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以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晚清(1894-1911)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体系内出现了翻译文学得以繁荣的两个条件;接着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和传播学中的"文化增殖理论"来分析当时的翻译活动如何构建晚清的新知识结构,并说明了这种新知识结构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主体并重构了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评论方式和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肖勇阮红梅
关键词:翻译知识结构文学观念
“模拟联合国”活动与教育理念的启示被引量:20
2002年
本文介绍了“模拟联合国”活动及在我校的开展情况。着重论述了“模拟联合国”活动中人才培养的教育意义。“模拟联合国”活动旨在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的全面综合素质 ,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的很好的实践 ,也是适应当前中国教育国际化形势的新尝试。
阮红梅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中国教育
中英文对照标识语的语用语言特色和社会语用特色例析被引量:1
2009年
中英文对照标示牌已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标识语本身的语言特色使得这种特有的翻译形式具有其特殊的语用语言特色和社会语用特色。本文通过对某些中英文对照标识语的分析,对其语用语言特色和社会语用特色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阮红梅杨菲
关键词:标识语语言跨文化交流
回归历史原初的语境——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再思考
2009年
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针砭之声此起彼伏,沸沸扬扬。似乎存在着一个思维潜规则:历史的、传统的学说必定不科学。以历史语境研究方法,再次审视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以历史发展观来充分肯定我国传统译论的积淀,意在为传统译论史学打开一片自由的天地。
阮红梅程茵
关键词:传统译论历史语境翻译思想
翻译中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1999年
本文旨在探讨当今翻译界关于翻译学、翻译科学和翻译艺术的种种争论。文章力图澄清“翻译学”和“翻译科学”之间的错误混淆。本文认为,“翻译学”泛指研究翻译理论的学问,它并非意味着翻译就是科学。继而,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上,本文论述证明翻译具有双重性,它具有科学的客观性和艺术的创造性。
阮红梅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科学翻译艺术
翻译主体间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013年
近年来翻译主体间性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过多关注,导致了对作者主体性和读者主体性研究的缺乏。结合翻译主体间性,通过对比分析《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深入探究作者和译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在《论读书》两个中译本产生过程中,影响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因素是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个人经历和语言能力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期望。
贾晓燕杨林阮红梅
关键词:翻译主体间性论读书影响因素
妙喻之中见根本——佛经翻译译论新议被引量:1
2009年
持续近千年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潮,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译文和宝贵的译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已对佛经翻译做了深入细致的爬梳剔抉,对其发展脉络和历史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是深得堂奥。然而,细致剖析其诸多译论中的翻译比喻,仍然给予人们新的启示。本文专论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比喻,旨在通过评析该时期对翻译做出的种种妙喻,彰显其中深藏的传统根基,辨析其中寓意的翻译本质,更鲜明地揭示佛经翻译时期的理论起源和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一脉相承,以期对中国自身翻译理论发展体系的研究做出新的尝试。
阮红梅高然
关键词:佛经翻译翻译比喻
“我者”镜像反观佛经翻译中文化“他者”的凸显
2015年
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符号和语意层面的交际行为,更多的是两种文化间相互尊重差异、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一个中介。纵观整个佛经翻译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间既有作为"他者"的印度文化的胁迫式传入,又有作为"我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在翻译中,之于"他者"的"我者"对他文化的从拒斥,接受到融入的更新认识和自我建构,促使了佛经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实现了文化大融合。间性思维在佛经文化翻译中的逐渐彰显,佛经翻译事业也由衰及盛。
范新娟阮红梅
关键词:他者佛经翻译文化间性
异化原则在陕北民歌英译中的体现——以《西北回响》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2009年9月"陕北民歌译介工程"启动,同年10月首届陕北民歌译介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南京大学教授王宏印的《西北回响》一书出版了,该书首次对105首陕北民歌进行了英译。在翻译这些陕北民歌的过程中,在处理方言土语、保留特殊句式以及对民歌歌词的"译释并举"中,王宏印先生既大胆又灵活地运用了劳伦斯.韦努蒂所倡导的异化原则,保留了陕北民歌原有的民族风味。
麻瑞杨林阮红梅
关键词:异化原则陕北民歌文化特色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微探——以《丰乳肥臀》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范新娟阮红梅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译者主体性《丰乳肥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