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晓波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震区
  • 4篇石流
  • 4篇泥石
  • 4篇泥石流
  • 3篇遥感
  • 2篇动态监测
  • 2篇无人机遥感
  • 2篇DEM
  • 1篇遥感调查
  • 1篇泥石流发育
  • 1篇无人机
  • 1篇流域
  • 1篇滑坡
  • 1篇发育
  • 1篇发育特征
  • 1篇INSAR技...

机构

  • 5篇四川省地质调...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马晓波
  • 4篇梁京涛
  • 3篇王猛
  • 3篇刘彬
  • 3篇王军
  • 3篇宋云
  • 2篇成余粮
  • 2篇汪友明
  • 2篇张肃
  • 2篇杨磊
  • 1篇任光明
  • 1篇鄢圣武
  • 1篇许英杰

传媒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自然资源遥感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汶川震区典型高位泥石流动态变化监测方法研究--以绵竹市文家沟泥石流为例
本文采用六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文家沟特大泥石流震后的6次泥石流灾害过程;阐述并讨论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高位泥石流动态变化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以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
梁京涛杨磊成余粮王军汪友明宋云张肃马晓波王猛刘彬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DEM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滑坡隐患识别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22年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非接触、大范围、空间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等优势,目前广泛用于地质灾害监测。该文以植被密集区域四川省雅安市为研究区,利用时序InSAR技术(Stacking技术、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技术)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基于Sentinel-1数据利用不同时序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速率图,发现SBAS结果受各种误差影响较小,监测效果较Stacking结果更好;对基于地表形变速率图解译的滑坡隐患结合野外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Stacking技术识别的隐患点数目最高,SBAS技术的隐患识别准确率最高,因此,在顾及滑坡隐患点的漏判和准确率上,在雅安市建议采用SBAS技术和Stacking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董继红马志刚梁京涛刘彬赵聪曾帅鄢圣武马晓波
关键词:滑坡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汶川震区典型高位泥石流动态监测——以绵竹市文家沟泥石流为例被引量:15
2013年
本文采用六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文家沟特大泥石流震后的6次泥石流灾害过程;阐述并讨论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高位泥石流动态变化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以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文家沟流域物源丰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松散物质冲出量大、主沟比降较大,是汶川地震灾区典型的特大型高频高位泥石流。(2)水动力条件、地形坡度和堆积物颗粒大小是文家沟泥石流物源启动的三个主要制约因素。(3)不同降雨条件下,文家沟泥石流具有复合型物源启动方式,先主沟下游沟道松散堆积启动形成泥石流,进而演变为下游主沟沟道和流域上游崩滑物源相继启动,全流域形成泥石流;(4)工程治理约束条件下,文家沟泥石流暴发规模、破坏模式和成灾形式均发生重大转变。(5)在非极端气候条件及工程治理设施继续发挥效力情况下,未来几年内,文家沟泥石流仍然是以上游处3号、4号、5号支沟继续形成小规模泥石流为主,危害方式主要是淤埋4号坝和5号坝,并逐步减少库容。(6)泥石流的动态变化监测方法,是以多期次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大比例地形图获取的基础上开展的,遥感数据源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是影响该方法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梁京涛成余粮王军汪友明宋云张肃马晓波王猛刘彬杨磊
关键词:动态监测无人机遥感DEM
汶川震区清平乡绵远河流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汶川地震以后,绵远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频发,研究该流域泥石流发育特征,对认识极震区泥石流活动特点和泥石流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现场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的方法,分析了绵远河流域降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点以及该流域泥石流形态、沟床纵坡降以及沟道两侧岸坡特点;调查统计了该流域泥石流物源量、物源密度及其分布特点。研究表明:绵远河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在一定高程范围内,降雨量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流域内山高坡陡,沟床纵坡降较大,有利于泥石流发育;同时流域内松散物源极为丰富且大部分分布在距沟口高程350 m以上区域,较大的势能大大增加了泥石流的破坏性。
周纵横任光明许英杰王猛余天彬马晓波
关键词:泥石流发育特征
汶川震区典型泥石流动态演变特征研究——以绵竹市走马岭泥石流为例被引量:20
2012年
汶川地震后,流域内产生大量松散物源,使走马岭沟由一季节性冲沟演变为一条潜在泥石流沟,在地震后的3个汛期内发生多次泥石流,并造成灾害,其中以2008-9-24泥石流和2010-8-13泥石流最为严重。本文利用3期遥感影像并结合野外调查,对走马岭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论述,对比分析了走马岭泥石流沟2008年、2009年、2010年3个汛期后流域的动态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走马岭泥石流具有复合型物源区启动方式,并先从局部性支沟发生泥石流,进而演变为整个流域全面暴发泥石流。(2)经历了2008年、2009年、2010年3个雨季后,走马岭流域物源储量及物源供给形式发生变化,其中崩塌规模增加了1.87%;滑坡增加了25.35%;沟道及坡面松散堆积减少了67.47%,减少部分大部分转化为泥石流沟道堆积物。(3)不同降雨强度下,走马岭泥石流堆积区范围边界变化明显,且不同堆积扇间存在叠加关系;结合走马岭"9.24"堆积扇范围和"8.13"堆积扇前缘堆积痕迹及影像特征,推测出走马岭"8.13"堆积扇堆积面积约8.76×104m2。最后对泥石流成因机理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走马岭为一高频泥石流沟,仍具备形成大规模泥石流的条件。
梁京涛王军宋云马晓波
关键词:泥石流遥感调查无人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