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四肢血管损伤诊治体会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思路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本院收治的13例四肢血管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13例中12例行血运重建,1例行损伤血管结扎,均成功治愈,术后患肢血供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四肢血管损伤是临床常见急症,院前止血处理很重要,对远端血供良好者需警惕漏诊可能,高度怀疑者应尽早探查。控制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根据损伤血管供血区域血供情况及患者全身情况权衡是否行血运重建,血运重建的方法视血管损伤程度而定。
- 潘乐门倪海真黄景勇苏翔黄崇青吕和平虞冠锋
- 关键词:四肢血管损伤手术治疗
- 急性四肢血管损伤诊治体会
- 四肢大血管损伤在外伤中较为常见,且病情紧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甚至因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并作出适当的处理非常重要。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间,我院共收治急性四肢血管损伤13例,现将诊...
- 潘乐门黄景勇倪海真黄崇青苏翔吕和平虞冠锋
- 文献传递
- 球扩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青少年和成人主动脉缩窄——病例分析和初步经验
- 主动脉缩窄Aortic Coarctation,CoA是指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起始以远、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区域的主动脉孤立狭窄。少数病人存在弓部和峡部狭窄。严重的主动脉梗阻导致上半身高血压和下半身低灌注,将会造成心脑血管病...
- 虞冠锋黄景勇倪海真潘乐门郑祥韬黄崇青苏翔吕和平
- 文献传递
- VEGF-A和VEGF-C双拮抗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同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s)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设计的携带特异的短发夹RNA(shRNA)技术的质粒转染HemECs,将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通过shRNA技术抑制VEGF-A表达的shVEGF-A组、抑制VEGF-C表达的shVEGF-C组以及同时抑制VEGF-A和VEGF-C表达的shVEGF-A+C组。采用基因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分析各组HemECs的增殖、凋亡情况;并将HemECs种植于裸鼠,比较各组裸鼠血管瘤生长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VEGF-A组和VEGF-C组HemECs生长、增殖受抑制,细胞凋亡百分比升高(均P<0.05);而shVEGF-A+C组与VEGF-A组和VEGF-C组相比,HemECs的生长、增殖受抑制更明显,细胞凋亡百分比更高(均P<0.05)。裸鼠血管瘤生长情况比较,shVEGF-A组、shVEGF-C组、shVEGF-A+C组裸鼠抑瘤率分别为25.35%、49.21%、73.43%(均P<0.05),与control组相比,shVEGF-A组和shVEGF-C组肿瘤均缩小(均P<0.05),而shVEGF-A+C组比shVEGF-A组和shVEGF-C组肿瘤更小(均P<0.05)。结论VEGF-A和VEGF-C双拮抗在体内外对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 黄崇青黄景勇裘益辉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瘤增殖
- 血管内介入治疗肝后段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1例被引量:3
- 2017年
- 肝后段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系由第二肝门下方下腔静脉阻塞所引起,因下腔静脉高压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情复杂。以往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术,但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死亡率和复发率高。随着介入治疗的开展,血管内介入疗法已被认为是BCS首选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1]。
- 黄崇青虞冠锋黄景勇
-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肝后段下腔静脉布加综合征闭塞型下腔静脉阻塞术后死亡率
- 经颈滤伞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单中心经验
- 2024年
- 目的总结采用经颈滤伞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纵向研究。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应用TC-CAS治疗31例(32条颈动脉)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32条颈动脉病变均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其中重度狭窄25条,中度狭窄7条。31例患者中,CT血管造影示Ⅲ型弓10例,牛角弓2例,主动脉弓溃疡1例,重度钙化4例,混合斑块6例,颈总动脉迂曲7例,主髂动脉闭塞1例。观察和评估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发生率、术后3 d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检测到的新发脑缺血灶发生率以及外科并发症情况。结果32条狭窄的颈动脉均经过TC-CAS成功开通(其中1例双侧颈动脉狭窄采取分期手术),残余狭窄程度均≤20%,手术成功率为100%。23例患者术后行DW-MRI,发现脑部新缺血灶4例(17.4%),其中3例无症状,1例出现小卒中,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淡漠,围术期卒中发生率为3.1%(1/32)。此外,2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创口血肿,经清创处理后成功治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7.5(4.0,14.0)个月,随访期间无TIA或卒中发生。结论TC-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利于降低CAS中导管接触主动脉弓斑块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和避免对侧栓塞性卒中的发生,可考虑用于符合CAS适应证且存在通路解剖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 金文旭倪海真黄崇青潘乐门苏翔吕和平裘益辉杨法镜黄景勇虞冠锋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 2例下肢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患者经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介入治疗的护理被引量:5
- 2014年
- 总结2例经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术治疗股动脉、腘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的专科护理经验。认为术前督促患者戒烟,做好疼痛评估及护理、足部保暖及下肢血液循环观察;术后卧床期间的体位和活动的健康指导是护理难点,患者术后创口沙袋压迫,腹股沟处沙袋位置难固定,老年患者长时间平卧制动亦很困难,嘱患者勿随意改变体位,加强卧床期间巡视与观察护理;术后注意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皮下血肿、创口渗血等出血症状,注意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加强抗凝用药护理,并做好出院指导。经治疗和护理,患者术后肢体血液循环明显改善,2例患者术后治疗侧踝肱指数分别由术前的0.39(右)、0.48(左)提高至0.75、1.13,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 俞青黄崇青张钿钿麻朋艳蒋琼詹蕾王晓燕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 新型单克隆抗体对皮下血管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单克隆抗体(FAB)雷珠单抗(Ranibizumab)抑制裸鼠皮下结缔组织血管瘤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药物使用的最佳配方。方法血管瘤细胞注射法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分别使用无药物治疗、注射0.25、0.50、0.75mg/cm^3浓度的雷珠单抗、1mg/cm^3的平阳霉素、0.75mg/cm^3雷珠单抗+10ng/cm^3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0.75mg/cm^3雷珠单抗+30ng/cm^3的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分为A(基础对照)、B、C、D、E(药物对照)、F(雷珠单抗+IGF-1)、G(雷珠单抗+PMA)组。运用组织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验证疗效及机制。结果各药物治疗2周后,血管瘤体积均有减小[A组:(171.76±52.46)mm^3,B组:(70.85±8.73)mm^3,C组:(69.84±16.33)mm^3,D组:(41.83±18.65)mm^3,E组:(61.52±8.12)mm^3,F组:(103.41±19.33)mm^3和G组:(101.19±57.51)mm^3,P=0.001]。不同药物治疗组裸鼠血管瘤组织中CD34和Ki-67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除了雷珠单抗合用IGF-1治疗组外,其余组各组裸鼠肺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各雷珠单抗治疗组对于肺组织的损伤要轻于平阳霉素。雷珠单抗明确抑制裸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蛋白表达,导致组织细胞凋亡。在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同时,采用IGF-1干预下,能维持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赁白激酶B(P13K/Akt)信号通路,保护肺组织细胞。结论雷珠单抗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A的蛋白表达,抑制P13K/Akt等信号通路,导致血管瘤组织细胞的凋亡,而合用IGF-1能抑制雷珠单抗对肺组织的损伤。
- 黄崇青虞冠锋黄景勇麻朋艳万丽
-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抗凝治疗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2年5月期间收住我科的82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针抗凝治...
- 倪海真潘乐门黄景勇黄崇青吕和平苏翔虞冠锋
- 文献传递
- 经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术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2年
- 传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介入治疗由经大动脉穿刺建立手术入路,包括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患侧股动脉、胭动脉顺行穿刺。对侧股动脉穿刺后导丝顺行进入患侧股浅动脉,导丝在尝试穿越股浅动脉时,并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能顺利穿越,有些即使越过血管闭塞段,但仍在内膜下夹道中,难以进入动脉真腔。本院按传统介入治疗失败的2例患者,行经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行动脉介入治疗,由单弯导管引出导丝,实现了让导丝顺利进入并通过真腔,获得手术成功及良好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黄崇青虞冠锋林晓滨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穿刺术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