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锦如

作品数:97 被引量:56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6篇帕金森
  • 55篇帕金森病
  • 19篇多巴
  • 17篇电刺激
  • 17篇脑深部
  • 17篇脑深部电刺激
  • 14篇丘脑
  • 14篇丘脑底
  • 14篇丘脑底核
  • 13篇多巴胺
  • 12篇基因
  • 10篇电刺激治疗
  • 10篇血管
  • 10篇脑深部电刺激...
  • 9篇多巴胺转运体
  • 9篇震颤
  • 9篇双侧丘脑底核
  • 9篇转运体
  • 8篇多态
  • 7篇随访

机构

  • 7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7篇中山医科大学...
  • 6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广东医学院附...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东莞市人民医...
  • 3篇肇庆市第二人...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核医学国家重...
  • 2篇容奇医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徐州市第四人...
  • 1篇广州新海医院

作者

  • 94篇黎锦如
  • 50篇陈玲
  • 49篇刘焯霖
  • 30篇冼文彪
  • 28篇刘妍梅
  • 28篇裴中
  • 23篇郑一帆
  • 22篇潘勇辉
  • 19篇刘金龙
  • 13篇梁秀龄
  • 13篇陈曦
  • 13篇江璐璐
  • 9篇钱浩
  • 9篇杨超
  • 9篇周鸿雁
  • 8篇陈杰
  • 7篇符小丽
  • 7篇曾进胜
  • 7篇叶静
  • 6篇吴克宁

传媒

  • 27篇中国神经精神...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中华神经科杂...
  • 4篇临床神经病学...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第七届中华医...
  • 2篇现代神经疾病...
  • 2篇内科理论与实...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2篇2014国际...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国外医学(遗...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年份

  • 2篇2015
  • 1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2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5篇2000
  • 6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5例临床分析及分子遗传学诊断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分析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SBMA)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并作基因诊断。方法收集5例疑似 SBMA 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血液生化、肌电图和肌肉病理等资料,用PCR 方法测定雄性激素受体(AR)基因的 CAG 重复序列拷贝数。结果 SBMA 主要临床表现是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和肢体震颤,舌肌萎缩和构音障碍;部分患者出现内分泌症状和肌酸激酶(CK)增高。肌电图可见失神经性运动电位。肌肉病理为神经性损害。患者 AR 基因 CAG 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均在50次以上,而正常对照是19~24次。结论 SBMA 为中年男性,潜隐起病,主要表现脊髓和延髓肌肉的萎缩和无力,AR 基因 CAG 重复序列的测定有助本病的确诊。
李洵桦庄甲军谢秋幼李爱萍梁秀龄丰岩清方莹莹黎锦如梁银杏
关键词:雄性激素受体基因诊断
基于稳态的三维高分辨扩散加权序列核磁共振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基于稳态的三维高分辨扩散加权序列核磁共振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13例,行常规核磁共振序列及基于稳态的三维高分辨扩散加权序列扫描,获得双侧黑质、红核的标准化体积、各向异性比值、表观弥散系数,比较两组的差异,并研究其与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红核及黑质的标准化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帕金森病组黑质的各向异性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表观弥散系数低于对照组(P<0.01),帕金森病组黑质的各向异性比值与病程呈负相关,与年龄、病情严重度、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无相关性。结论:应用基于稳态的三维高分辨扩散加权序列核磁共振能够获得较高分辨率的黑质、红核影像,可协助帕金森病的诊断。
刘妍梅陈玲裴中周鸿雁钱浩张中伟杨智云冼文彪郑一帆陈杰张思乐黎锦如刘焯霖
关键词:帕金森病表观弥散系数
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效应室浓度效应关系的研究
1999年
目的 根据左旋多巴(LD) 效应室浓度效应关系的差异探讨帕金森病(PD) 症状波动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测定症状稳定(SP) 和症状波动(FP)PD 病人服单剂量LD 后的多时点血药浓度,同时动态观察相应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根据Sheiner 效应室模型理论推导出两组病人的LD 效应室浓度药物效应的关系曲线,比较两者曲线参数的差异。结果 SP 和FP的LD 效应室浓度药物效应关系曲线的参数有较大的差异,EC50 、Hill 系数与病程、病级、LD 疗程正相关,T1/2eq与病程、病级、LD 疗程负相关。结论 LD 效应室药物浓度效应关系是研究PD 长期治疗后临床效应变化的有效方法。PD临床药效学变化规律对PD 症状波动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黎锦如朱懿黎曙霞陈玲潘勇辉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左旋多巴药效学药物疗法
乙酰胆碱通路脑白质病变与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通路脑白质病变与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后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40例接受双侧STN 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术前应用CHIPS (Cholinerg...
刘妍梅冼文彪江璐璐郑一帆叶静刘金龙裴中黎锦如刘焯霖陈玲陈玲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疗效研究-术后3年随访结果
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后3年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39;s disease,PD...
符小丽黎锦如刘焯霖陈玲刘金龙冼文彪刘妍梅杨超郑一帆裴中曾进胜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 D2 (DRD2 )、D3(DRD3)、D5 (DRD5 )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规律。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聚合酶链反应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对141名广州地区汉族人的 DRD2、DRD3、DRD5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 ,并与其他人群做了比较。结果DRD2基因 3′端非翻译区的 Taq A突变点 A1(Taq - )、A2 (Taq + )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48%和5 2 % ;A1A1、A1A2和 A2 A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17%、5 2 %和 31%。 DRD3基因第 1外显子 Bal 突变点A1、A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73%和 2 7% ;A1A1、A1A2和 A2 A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5 3%、39%和 8%。DRD3基因第 5内含子 Msp 突变点等位基因 1(Msp - )、2 (Msp + )的频率分别为 6 2 .5 %和 37.5 % ;1- 1、1- 2和 2 - 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35 %、5 5 %和 10 %。而且发现在广州地区汉族人群 DRD3基因 Bal 突变点与 Msp 突变点不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 (χ2 =0 .16 5 ,P>0 .0 5 )。 DRD5基因 T978C突变点 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5 1%和 49% ;T/ T、T/ C和 C/ 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2 3.6 %、5 4.6 %和 2 1.8%。结论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 DRD2、DRD3和 DRD5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 。
王建刘焯霖陈彪黎锦如潘勇辉卢锡林朱懿
关键词:多巴胺受体帕金森病汉族人群基因多态性PCR
轻度脑白质病变不影响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改善
目的 探讨脑白质病变(WMLs)对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运动症状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40例于2006年8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双侧丘脑底核(STN) DBS术的PD患者,于术前行3.0T核磁共振...
刘妍梅冼文彪郑一帆江璐璐杨智云刘金龙杨超裴中黎锦如刘焯霖梁秀龄陈玲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及其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及其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行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疗效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 ,18例经置换后病情加重的患者其出血量大 ,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脑沟表面形成血块。结论 对于出血量大、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脑沟表面形成血块者 ,应慎行脑脊液置换。
杨水泉李玲黎锦如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治疗帕金森病术后三年四状态随访研究
目的 本研究通过随访评估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术后帕金森病(PD)患者的四个状态(停药开机、停药关机、服药关机以及服药开机状态),探讨DBS、抗PD药物以及DBS联合药物对运动症状的控制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
江璐璐陈玲刘金龙冼文彪刘妍梅叶静杨超郑一帆裴中刘焯霖黎锦如
1~6月龄TX小鼠铜代谢和肝损害情况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研究不同月龄TX小鼠的铜代谢情况、肝脏功能和病理学损害特点,为以TX鼠为模型的研究在选择不同月龄动物方面提供适合的时间点。【方法】选取1~6月的每月龄TX小鼠和同系DL小鼠雌雄各3只,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测定肝、脑、肾、血清中的金属铜含量,测定血清铜蓝蛋白及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肝脏标本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TX小鼠自第2月起肝、脑的干体质量铜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肝脏增高幅度更甚,至4月龄时两组差异尤为显著,同期肾铜增高及血清铜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铜蓝蛋白明显降低;转氨酶的升高以第5月时为著;病理改变光镜下主要为变性坏死,胞核空泡样变,电镜下见线粒体、溶酶体中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以第4月时最重。【结论】理想的Wilson病模型和肝损害动物模型,症状前治疗的探索可选用1月龄的TX鼠,出现临床症状后治疗的探索应选用2月龄小鼠,病情高峰时期的实验可考虑选用4、5月龄的动物。
陈曦梁秀龄汤其强丰岩清石铸陈松林黎锦如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模型动物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