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美荣

作品数:20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心肌
  • 10篇心肌梗死
  • 10篇梗死
  • 9篇动脉
  • 9篇冠状
  • 9篇冠状动脉
  • 8篇介入
  • 7篇动脉介入治疗
  • 7篇介入治疗
  • 7篇急性心肌梗死
  • 7篇冠状动脉介入
  • 7篇冠状动脉介入...
  • 6篇经皮冠状动脉...
  • 6篇经皮冠状动脉...
  • 5篇缺血
  • 4篇心肌缺血
  • 4篇心室
  • 4篇预后
  • 4篇缺血后
  • 4篇缺血后适应

机构

  • 20篇唐山工人医院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0篇田美荣
  • 19篇赵碧琼
  • 18篇李莉
  • 11篇刘晓坤
  • 11篇闫华
  • 8篇姜玉茹
  • 7篇尚小明
  • 5篇宋玉新
  • 5篇耿学斌
  • 4篇马燚
  • 3篇赵国玉
  • 3篇谭峥
  • 3篇王印华
  • 3篇孙建华
  • 3篇王宏岭
  • 2篇杨静
  • 2篇张庆华
  • 2篇邓晓蕴
  • 1篇阎华
  • 1篇李欣

传媒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实用诊断与治...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5
  • 1篇2011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缺血后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PCI。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组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LVEDVI[(64±6)ml/m2vs(67±6)ml/m2,P<0.05],LVESVI[(30±4)ml/m2vs(34±4)ml/m2,P<0.05],LVEF升高(0.53±0.02vs0.50±0.03,P<0.05);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心肌有保护作用。
闫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姜玉茹尚小明
关键词:缺血后适应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2009年
闫华王印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姜玉茹尚小明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室舒张功能
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与左心室造影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存活心肌检测的对比研究
2003年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左心室造影术 (L DDV)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存活心肌检测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 5 2例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 ,心功能在 - 级间 ,超声心动图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在 35 %~ 4 0 %的患者 ,分别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 (L DDE)及低剂量多巴酚丁胺左心室造影 (L DDV)技术评价存活心肌后进行血运重建术 (PCI或 CABG)。于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 ,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存活心肌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L DDE技术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6 7.1% ,特异性为 76 % ,准确性为 6 8%。 L DDV技术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 6 8% ,特异性为 76 % ,准确性为7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L DDV技术识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存活心肌与L DDE技术相比 。
李莉赵碧琼田美荣邓晓蕴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存活心肌
替罗非班对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灌注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对糖尿病(DM)合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79例首发STEMI且有DM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组于确诊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μg/kg于3 min内推注完毕,术后替罗非班0.15μg.kg-1.min-1滴注24~36 h,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灌注分级(TMPG)、测定两组术后肌酸激酶(CK)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和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心肌灌注良好获得率明显增高,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轻度出血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症。结论替罗非班能改善DM合并STEMI患者心肌灌注指标,减少心肌损伤,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张庆华闫华赵国玉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
关键词:替罗非班糖尿病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灌注
不同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一旦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可导致心肌泵功能丧失,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病死率高。早期识别AMI的高危人群对指导治疗、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AMI的治疗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心肌的再灌注。早期再灌注包括直接PCI及静脉溶栓治疗。本研究观察两种再灌注治疗对AMI合并新发RBBB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观察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疗效。
闫华杨静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姜玉茹尚小明
关键词:右束支传导阻滞再灌注治疗血流动力学变化静脉溶栓治疗直接PCI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心肌钙蛋白T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钙蛋白(cTn-T)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7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入院先后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n=35)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则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统计各组cTn-T、hs-CRP。结果治疗前,两组cTn-T、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明显,但其伴有一定不良反应,就cTn-T及hs-CRP水平偏高者,应联合药物治疗。cTn-T及hs-CRP被视为介入治疗期间较为重要的指标。
谭峥宋玉新赵碧琼田美荣贾凡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肌钙蛋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替罗非班对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C 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对糖尿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104例首发ST段抬高AMI且有糖尿病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51)和常规治疗组(n=53),替罗非班组病人诊断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μg·kg^(-1)于3 min内推注完毕,术后替罗非班0.15μg·kg^(-1)·min^(-1)滴注24~36h,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均于术后6mo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6 mo支架再狭窄发生率减少(18%vs 1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降低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发生。
闫华宋玉新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姜玉茹
关键词:血小板膜糖蛋白类糖尿病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
心绞痛患者乙醛脱氢酶2基因型与硝酸酯药物疗效的研究
谭峥田美荣赵国玉李莉马燚赵碧琼耿学斌宋玉新王宏岭
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类型之一,硝酸酯类药物是心血管领域中应用较早且应用较广泛的药物,但是硝酸酯类药物的生物转化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该项目系统研究了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对硝酸酯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影响,从基因学角度明确了该类药...
关键词: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5例,分为缺血后适应组(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照组行常规PCI。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适应组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升高[(65.2±6.7)ml/m2与(70.4±6.3)ml/m2,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升高[(31.4±3.2)ml/m2与(35.6±3.5)ml/m2,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0.52±0.03与0.49±0.02,P<0.05);但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减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可以改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体征。
闫华王印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姜玉茹尚小明
关键词:心肌梗死缺血后适应预后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观察组,47例)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对照组,45例)。测定2组肌酸激酶(CK)及CK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对改善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闫华王印华李莉刘晓坤田美荣赵碧琼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右束支阻滞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