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慧玲
-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苗情下冬小麦氮肥最佳追施时期和追施量被引量:4
- 2014年
-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不同苗情下冬小麦的氮肥最佳追施时期和追施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返青期群体较大(主茎≥1050万株/hm2)时,以拔节期追施纯氮75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0∽9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最低,氮素表观损失也最低,基本接近平衡;返青期群体较小(主茎≤750万株/hm2)时,以返青至起身期追施纯氮13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同时提高了小麦成熟期0∽3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降低了30∽9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从而降低了向深层淋溶的风险,且氮素表观损失较低。综合比较可知,小麦返青期群体较大时,以拔节期追施纯氮75 kg/hm2为最佳;返青期群体较小时,以返青至起身期追施纯氮135 kg/hm2为最佳。
- 米慧玲孟庆健杨玉荣杨晓卡马文奇魏静
- 关键词:冬小麦弱苗土壤硝态氮施肥时期
- 不同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环境效应的研究
-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未来几十年内必须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而当今依赖于水、肥等高投入的增产模式是否可以继续?如何使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发展?本研究以河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为...
- 米慧玲
-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籽粒产量环境效应
- 文献传递
-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产量、氮素累积和平衡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以河北山前平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农民习惯、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4个模式,通过定位试验探讨各栽培模式对3个轮作周期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产量均以再高产模式最高,高产高效和再高产高效模式次之,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模式;小麦季和玉米季氮肥利用效率(PFP)均以高产高效模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模式;0~400 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在768.4~1133.3 kg·hm^(-2)之间,其中80%~85%累积在根下90~400 cm土层;4种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均有明显向下淋移现象,120~150 cm和270~330 cm处均出现了累积峰,以270~33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最大;高产高效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整体水平均低于其他模式,浓度基本维持在30 mg·kg^(-1)以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冬小麦季0~90 cm土体氮素盈余量均小于夏玉米季,并以高产高效模式的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模式.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硝态氮累积和氮平衡,以高产高效模式表现最优,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 杨晓卡米慧玲高韩钰辛思颖马文奇魏静
-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硝态氮氮平衡
- 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差异及其制约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跟踪记载和样地实测的方式对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的多个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农户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不同年度间主要原因为气象因素。玉米产量构成中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协调好密度、穗粒数和粒重是夏玉米高产的关键。土壤性状方面,土壤速效钾含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拔节期后增加灌溉千粒重会增加8.1%~10.2%、穗粒数会增加39—46粒/穗。农户现有的施肥量和种植品种对产量差异影响较小。8月下旬至9中旬的阴雨天气会明显影响玉米灌浆,降低粒重。
- 高肖贤张华芳米慧玲马文奇魏静
- 关键词:夏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