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仕斌
- 作品数:67 被引量:709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前后对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共157例,5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分别在其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前,抗病毒治疗后的第1、2、3、4周,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RT-PCR法检测HBVDNA,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IgM和C3、C4、总补体(CH50)、C反应蛋白(CRP)。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组患者的IgA、IgM明显高于慢乙肝组(P%0.01)。三组间c3、C4、CH50、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的C3、IgM、IgG及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者中,高HBVDNA水平的患者与低水平HBVDNA患者相比,其IgA、IgM、C3和CH50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患者中,高HBVDNA水平的患者与低水平HBVDNA患者相比,Ig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抗病毒治疗,三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及HBVDNA较治疗前下降,补体系统较前回升,在第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DNA的水平与C3呈负相关(r=-0.78,P=0.021)。HBeAg定量与C3呈正相关(r=0.87,P=0.01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CRP、C3、C4和CH50可以反映肝脏炎性活动状态;C3的变化可以预测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 谢婵谢俊强张宇锋谢冬英谢仕斌彭亮林炳亮高志良
- 关键词:核苷类抗病毒药免疫球蛋白类补体C3
- 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是反映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性分级的敏感指标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分析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自然病程中血清ALT和AST水平,以及由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ALT和AS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方法检测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以及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数据经ANOVA检验。结果145例CHB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1~G4级患者血清ALT水平分别为(35.3±29.1)、(91.6±120.4)、(111.6±116.1)和(118.0±122.1)U/L,用相同肝脏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54.0±45.1)、(144.2±184.9)、(191.3±204.8)和(215.1±226.5)U/L,G1级分别与G2~G4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4的AST水平分别为(35.5±29.0)、(64.9±71.7)、(96.0±81.9)和(102.8±77.0)U/L,相同肝脏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54.3±44.6)、(102.3±107.9)、(165.2±148.7)和(189.4±145.4)U/L,G1与G3、G1与G4、G2与G3、G2与G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阴性CHB自然病程中,ALT和AST均是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严重性的较为敏感的指标。
- 张绍全赖菁谢仕斌张晓红张英赵志新柯伟民高志良
- 关键词:炎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 术前服用拉米夫定预防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近期HBV复发的效果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前服用拉米夫定对预防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近期HBV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53例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前服用拉米夫定的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常规服用拉米夫定100mg/d),同时追踪患者近1年的生存状况和乙肝病毒复发(血清HBsAg自血液中消失后再次出现阳性)情况。结果5例患者在观察期内发现乙肝病毒复发,复发率9.43%(5/53)。虽HBV复发组术前HBVDNA水平(6.72±2.07)高于未复发组(5.31±1.98),术前HBeAg阳性者HBV复发率15.4%(2/13)高于HBeAg阴性者7.5%(3/4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服用拉米夫定大于2周、大于3个月、大于6个月者HBV复发率分别与服用小于2周、小于3个月、小于6个月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的活动性复制不应是肝移植的禁忌证。肝移植术前何时开始服用拉米夫定以抑制HBV复制、预防术后HBV复发为宜,有待进一步研究。
- 林潮双赵志新杨林崇雨田谢仕斌高志良
- 关键词:肝移植术前拉米夫定复发
- 扶正化瘀方对不同病理阶段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及活化星状细胞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评价扶正化瘀方对不同病理阶段四氯化碳(CCl4)大鼠肝纤维化及活化星状细胞的影响。方法:用CCl4复合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干预组分别于造模之日、2周末、4周末起以扶正化瘀方稀释液灌胃,在第2、4、6周末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大鼠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积分光密度(IOD)值。组间数据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与正常组比较,2、4、6周末模型组、各干预组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明显升高,α-SMA表达亦均有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均减少,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均有下调,且均为药物干预一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在不同病理阶段均减少了α-SMA的表达,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且越早进行干预治疗效果越好。
- 易文华李烨谢仕斌
- 关键词:肝硬化扶正化瘀方四氯化碳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图象分析的关系被引量:115
- 2000年
-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 Ⅲ型前胶原(PC Ⅲ)、 Ⅳ型胶原(C Ⅳ)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及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祛测定15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A、 PC Ⅲ、 C Ⅳ水平,所有患者均做肝活组织检查,对肝组织标本行Masson祛网状纤维染色。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下对肝组织网状纤维染色标本进行纤维组织定量测定。结果血清HA、 PC Ⅲ、 C Ⅳ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一致,随着肝组织病理分期进展(S_1—S_4)及肝组织图象分析结果增加而升高,均在肝硬化阶段水平最高。血清HA、 PC Ⅲ、 C Ⅳ与肝组织分期及肝组织图象分析均呈正相关,其与分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4、 0.493和0.552(P值均<0.001),与纤维图象分析的r分别为0.715、0.596和0.537(P值均<0.001)。结论血清HA、PC Ⅲ、 C Ⅳ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可以做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 谢仕斌姚集鲁郑树森姚春斓郑荣琴
- 关键词:透明质酸肝纤维化
-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评估的预后评分系统的建立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评估的预后评分系统,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系统比较。方法对存活组203例和死亡组19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MELD评分,同时选择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肌酐、肝性脑病、并发感染、血清总胆红素、肝脏大小和胸腹水量等7个肝功能衰竭相关的临床指标,按严重程度以1~4分评分,并合计总分,再采用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来比较这两种预后评分系统的异同。结果采用本预后评分系统的存活组为(8.07±3.14)分,死亡组为(16.91±3.5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5,P〈0.01),存活组81.32%的患者总分为3.91~12.23分,死亡组81.32%的患者总分为12.23~21.60分,两组分界点在12.23分。采用MELD评分系统存活组为(26.43±5.58)分,死亡组为(40.16±10.2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66,P〈0.01),存活组61.02%的患者MELD评分为21.49~31.19分,死亡组61.02%的患者MELD评分为31.19~48.94分,两组分界点在31.19分。本预后评分系统和MELD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95%可信区间为0.944~0.977)和0.886(95%可信区间为0.852~0.920),两者95%可信区间无重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预后评分系统适用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严重程度评估,且敏感性近似于MELD预后评分系统。
- 刘添皇朱建芸张绍全谢仕斌柯伟民高志良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预后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自体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共施行28例:采集、分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输患者体内,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和肝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改善...
- 高志良彭亮崇雨田彭晓谋谢仕斌林炳亮谢东英陈幼明李建国顾琳黄仰甦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终末期肝病
- 文献传递
- 脑裂头蚴病1例报告被引量:2
- 2010年
- 脑裂头蚴病临床较为少见。该文对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进行了报道。该例患者以反复抽搐伴右下肢乏力为主要表现,在外院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经抗结核治疗无效,转另一综合性医院进一步检查,发现血清裂头蚴抗体弱阳性,遂转送笔者所在医院。该院对外院多次头颅MRI片进行会诊,结果提示脑裂头蚴病可能性大。予吡喹酮驱虫治疗,疗效欠佳,遂行脑裂头蚴取出术及周围炎性肉芽肿清除术。术中取出一可活动线状物,经鉴定为裂头蚴,送检脑组织病理检查亦示符合寄生虫性肉芽肿形成。术后半年复查头颅MRI提示原环形强化影消失。该例提示,临床医师须提高对脑裂头蚴病的认识水平,重视患者病史及脑脊液等辅助检查结果。影像学增强扫描及追踪随访对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 雷姿颖朱建芸谢仕斌柯伟民
- 关键词:脑裂头蚴病磁共振成像寄生虫疾病
- 核苷(酸)类似物对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长期预后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评价核苷(酸)类似物对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同时,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d)、阿德福韦酯(10mg/d)或恩替卡韦(0.5mg/d)。另选取同时期仅行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41例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发生肝癌、肝移植、死亡或拒绝继续治疗者停止随访。随访结束时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和Child—Push分级的变化及临床结局。结果治疗组ALT、AST、球蛋白(Glb)和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Alb及胆碱酯酶(CHE)较治疗前升高,43例(81.1%)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Glb和TBil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H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5,P〈0.01)。2组Child-Pugh分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6,P〈0.01),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肝癌比例分别为0.0%和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7,P〈0.01),但在病死率及需要接受肝移植的比例方面2组的差异不明显。结论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有可能降低肝癌的发生机会。
- 谢仕斌曾丽娇张英朱建芸马超高志良
- 关键词:乙型失代偿性肝硬化核苷(酸)类似物预后
- 原位肝移植术后乙肝暴发型复发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附2例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OLT)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暴发型复发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预防及治疗乙肝复发的方法。方法总结2例OLT术后出现乙肝暴发型复发病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及OLT术后乙肝复发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体会。结果①2例均为暴发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OLT术后第22日及第24日。②2例术前均较长时间服用拉米夫定,术前检测HBVDNA及YMDD变异株均为阳性。③乙肝复发时均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HBsAg、HBVDNA阳转及肝功能异常。④病理改变特点广泛融合性的肝细胞坏死,小胆管增生,胆汁淤积,汇管区有纤维化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示HBsAg及HBcAg过度表达。⑤积极治疗仍不能阻止2例迅速再次出现肝衰竭,1例死亡,另1例行第2次OLT术,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至今存活。结论①对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OLT手术前后选用合适的抗HBV药物,重视YMDD变异株的产生,对预防其乙肝复发及复发后病情进展尤其重要。②终末期肝病患者一旦出现OLT术后乙肝暴发型复发,则病情进展迅速并可短期内出现肝衰竭,预后极差,必要时可行第2次OLT。
- 崇雨田曹红吴元凯谢仕斌赵志新高志良
- 关键词:肝移植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