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双
-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中国癌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 2012年
- 目的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130例垂体瘤患者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两组,并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侵袭性组瘤细胞高核质比、多细胞性、核异型性、出现核仁等病理形态学特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均P<0.05);电镜观察到侵袭性组核异型及核仁边集现象。同时发现侵袭性组微血管密度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结论垂体腺瘤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的增高对肿瘤侵袭性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肿瘤的侵袭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
- 郭凌川惠国桢郑玉双李向东王守立
- 关键词:垂体腺瘤病理形态微血管密度
- A172、U251及U251/VM-26的耐药性与鞘糖脂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细胞系的耐药与鞘糖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TT方法检测了人脑胶质瘤细胞系A172和U251对替尼泊苷的药物敏感性,然后质谱分析两株细胞系的鞘糖脂水平的变化,并采用逐渐增加药物浓度法建立U251细胞系耐替尼泊苷细胞系(U251/VM-26细胞系),然后MTr法检测其对替尼泊苷的敏感度、Real—timePCR技术检测其耐药基因MDRl和MRPl的表达、质谱分析细胞系耐药前后鞘糖脂的变化。结果MTr显示A172细胞对替尼泊苷的耐药性高于U251细胞,同时质谱分析发现A172细胞中C18-LacCer、C18-Gb3、C18.Gb4鞘糖脂表达明显高于U251细胞系。U251细胞系经诱导耐药后(U251/VM-26细胞系)其耐药性上升100倍(P〈0.001);同时发现U251细胞系药物诱导耐药后C18-Gb4的表达上升,C18-LacCer和C18-Gb3鞘糖脂表达也上升。Real-timePCR显示A172细胞系中MRPl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U251细胞系,U251/VM-26耐药细胞系中MRPl、MDRI基因显著高于U251细胞系。结论C18-LacCer、C18-Gb3和C18.Gb4鞘糖脂与A172、U251和U251/VM-26胶质瘤细胞系对替尼泊苷的敏感性相关,且耐药基因MDRl和MRPl参与了人脑胶质瘤细胞系对替尼泊苷的耐药。
- 俞云会惠国桢朱婷婷郑玉双刘卫硕李云森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替尼泊苷鞘糖脂质谱
- DNA倍体分析、液基细胞学检测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分流的应用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182例高危型HPV感染者,以活检病理为诊断金标准,观察和比较DNA倍体分析、TCT检测2种方法对宫颈病变的检测结果。结果182例宫颈活检中,炎症或HPV感染84例,LSIL69例,HSIL+癌(鳞状细胞癌2例)29例。DNA倍体分析、TCT≥ASCUS的阳性率分别为78.02%(142/182)、57.14%(104/18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级别的宫颈病变中,DNA倍体分析的阳性率均高于TCT≥LSIL,在炎症或HPV感染中DNA倍体分析的阳性率高于TCT≥ASCU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TCT的特异性72.62%(61/84)和Kappa值0.556均高于DNA倍体分析的特异性28.57%(24/84)和Kappa值0.127。结论在宫颈HPV感染患者的分流中,TCT的诊断效能优于DNA倍体分析,两者联合检测具有更好的分流和诊断价值。
- 刘燕翔戴欣郑玉双张锦杜秀銮顾栋桦
- 关键词:宫颈癌DNA倍体分析TCT
- NY-ESO-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NY-ESO-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8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A组)和10例声带息肉组织(B组)NY-ESO-1蛋白的表达。A组再分为四个亚组,临床分期Ⅰ、Ⅱ期38例(A1组),临床分期Ⅲ、Ⅳ期50例(A2组);病理类型高、中分化60例(A3组),低分化28例(A4组)。结果A组NY-ES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B组(4598±2302vs.0)(P<0.01)。A1组NY-ESO-1表达水平高于A2组(8052±3810vs.162±107)(P<0.05)。A3组NY-ESO-1表达水平高于A4组(5090±1893vs.211±201)(P<0.05)。结论NY-ESO-1有可能作为喉鳞癌早期诊断的新指标;NY-ESO-1表达阳性的高、中分化喉鳞癌患者可能可以选择NY-ESO-1疫苗作为辅助治疗。
- 周慧凌红阳吴文璎郑玉双
- 关键词:NY-ESO-1喉鳞状细胞癌
- 肺腺癌ALK Ventana-D5F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读一致性质控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 了解中国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 Ventana-D5F3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在不同医院间病理医师判读结果的一致性,发现并解决真实世界中ALK IHC结果判读存在的问题,以期有效地指导ALK靶向药获益人群的准确筛选.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中国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模式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组成员共31个中心于2018年1月至6月期间诊断为肺腺癌且行ALK Ventana-D5F3自动化IHC检测的病例共109例.采用Ventana iSCANcoreo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扫描成数字切片(200×).ALK IHC染色结果由各中心的高年资病理医师进行阅片,判读标准按产品说明书二元判读法(阳性、阴性)进行判读,并进行统计分析.判读不一致率最高的病例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即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二代测序(NGS)检测.结果 所有IHC切片经专家组复阅确认,共有49例阳性病例和60例阴性病例,其中2例(编号2302和2701)原单位诊断为阳性但专家组确认为阴性的病例经FISH、RT-PCR、 NGS证实结果为阴性.对于此2例,医师的误判率(假阳性)分别为58.1%(18/31)和48.4%(15/31).仅有6位病理医师(6/31,19.4%)诊断准确率达100%.两两医师之间判读的一致性最低为75.8%.49例阳性病例中至少有1位医师判读为阴性者(假阴性)占26.5%(13/49),60例阴性病例中至少有1位医师判读为阳性者(假阳性)占41.7%(25/60),至少有1位专家判读为不确定者占31.2%(34/109).结论 真实世界中病理医师对ALK Vantana-D5F3 IHC检测结果的判读存在一定差异和误判,需要根据真实世界数据形成专家共识提供参考和指导.
- 李琳张莉萍韩昱晨王威亚金燕夏庆欣刘月平向锦刘超鲁姗姗吴伟陈振庞娟郗彦凤郑玉双顾冬梅范军常晓娜王伟伟王亮张智弘阎晓初孙意李霁侯峰张静渊黄榕芳卢建平王征胡永斌苑宏图董宇杰王璐克祯彧耿敬姝郭蕾张静应建明无
- 关键词: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 垂体腺瘤细胞形态变化及Ki-67、MMP-9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及细胞核内增殖抗原阳-6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侵袭性、非侵袭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细胞形态变化与蛋白表达相关性及与肿瘤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手术标本125例,依据是否有侵袭性分为两组,通过光镜、电镜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及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陷-67、MMP-9蛋白表达。结果侵袭性组瘤细胞高核质比、多细胞性、核异型性、出现核仁等病理形态学特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在侵袭性组观察到核异型及核仁边集现象。同时发现侵袭性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细胞形态变化与Ki-67、MMP-9蛋白表达变化呈正相关。结论垂体腺瘤Ki-67、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肿瘤侵袭性存在相关性,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对肿瘤侵袭性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郑玉双惠国桢李向东惠品晶刘卫硕康苏娅毛棣华刘振延
- 关键词:垂体腺瘤KI-67
- PGC-1α、HIF1A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和缺氧诱导因子1亚基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subunit alpha,HIF1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GC-1α和HIF1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GC-1α表达与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均<0.05);HIF1A表达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在胃癌中PGC-1α与HIF1A的表达呈负相关(r=-0.282,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HIF1A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论PGC-1α和HIF1A均与胃癌的多个病理指标相关;PGC-1α和HIF1A可能共同作用于胃癌的发生、进展,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刘燕翔张锦郑玉双戴欣杜秀銮顾栋桦
- 关键词: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 胸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thymic neuroendocrine tumour,T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6例TNE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CD56、Syn、CgA、Ki-67等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35~75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显示为前中纵隔占位,为孤立类圆形性结节,边界不定,肿瘤最大径1.5~9.8 cm。病理诊断:1例经典型类癌,10例中级别非典型类癌,1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4例小细胞癌。免疫表型:CK(16/16),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14/16)、Syn(13/16)和CgA(10/16)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95%。随访时间6~120个月,1例经典型类癌患者仍健在,3例中级别非典型类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5例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均发生转移而死亡。结论TNET是一类罕见的胸腺恶性肿瘤,具有异质性。TNET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表型;TNET精准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 詹升华张昊郑玉双黄山郭凌川
- 关键词:胸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探索MTSCC全外显子突变、微卫星稳定性及肿瘤突变负荷(TMB)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20年5月存档的5例MTSCC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资料、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对5例MTSCC病例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其中3例MTSCC病例行微卫星稳定性及TMB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7~76岁,肿瘤最大径3.5~6.0 cm,界限清楚,镜下以小管结构、梭形细胞及黏液样间质为特征,肿瘤细胞核级别低,细胞异型性小,偶有核仁,核分裂象罕见。术后随访平均15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5例患者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CK19、波形蛋白、PAX8、P504s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Ki-67阳性指数均较低。5例MTSCC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NF2、PTPN14基因表现出较高的突变比例,分别为3/5和2/5。微卫星稳定性分析结果提示3例MTSCC均为微卫星稳定型(MSS),TMB分析结果显示3例MTSCC的TMB均<9 mut/Mb。结论MTSCC是一种独特的、低度恶性的多形性肾脏肿瘤。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NF2、PTPN14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率,提示MTSC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Hippo通路密切相关。微卫星稳定性分析提示微卫星稳定性与MTSCC的发病无明显关系,TMB结果提示MTSCC患者在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优势不明显。
- 邹子归王玉红周晋星詹升华郑玉双刘卫硕袁潇郭凌川
- 关键词:肾肿瘤外显子微卫星不稳定性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