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晓甍

作品数:42 被引量:223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重大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9篇乳腺
  • 37篇乳腺癌
  • 37篇腺癌
  • 16篇肿瘤
  • 12篇乳腺肿
  • 12篇乳腺肿瘤
  • 12篇腺肿瘤
  • 10篇预后
  • 9篇化疗
  • 8篇病理
  • 7篇辅助化疗
  • 6篇新辅助化疗
  • 6篇临床病理
  • 6篇淋巴
  • 6篇淋巴结
  • 6篇淋巴结转移
  • 5篇乳腺癌干细胞
  • 5篇紫杉
  • 5篇细胞
  • 5篇干细胞

机构

  • 4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肿瘤防...
  • 1篇教育部

作者

  • 42篇郝晓甍
  • 24篇张晟
  • 22篇张瑾
  • 17篇张瑾
  • 17篇刘艳
  • 12篇张霄蓓
  • 12篇张敏
  • 6篇李春艳
  • 6篇惠锐
  • 6篇刘晶晶
  • 5篇刘鹏
  • 4篇马懿
  • 4篇只向成
  • 3篇王培
  • 3篇朱元喜
  • 2篇侯国芳
  • 2篇刘晶晶
  • 2篇毛启新
  • 2篇李树玲
  • 2篇钱钧强

传媒

  • 6篇第十一届全国...
  • 4篇中华肿瘤杂志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中华乳腺病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第二届中国女...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第四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蒽环联合紫杉类药物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表达情况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预后的评估作用研究
张霄蓓余峰刘晶晶张晟刘艳郝晓甍侯国芳张瑾
关键词:乳腺癌KI-67新辅助化疗预后
B-45乳腺癌Her-2表达与PR表达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郝晓甍惠锐刘艳张瑾
关键词:预后
隐性乳腺癌的预后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隐性乳腺癌(隐性乳腺癌是指一类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表现的,临床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发现乳腺内病灶的特殊类型乳腺癌)治疗方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197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5例隐性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结果入组的205例隐性乳腺癌患者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63.5%,10年无病生存率为39.8%。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8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79.8%,10年总生存率为49.4%。年龄、绝经情况、腋下肿物大小、腋窝转移灶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淋巴结情况、手术治疗、有无新辅助化疗或辅助化疗、有无内分泌治疗、有无放疗均与隐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有统计学关联,为隐性乳腺癌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其中ER的表达情况、软组织浸润情况、有无新辅助化疗是影响隐性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ER的表达情况、软组织浸润情况、有无新辅助化疗是影响隐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提示对于隐性乳腺癌患者应予新辅助化疗。
郝晓甍张晟刘晶晶张敏张瑾
关键词:乳腺肿瘤隐性乳腺癌预后
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71年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诊治的565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
郝晓甍张霄蓓张晟张瑾
关键词: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病理特征
应用大剂量表柔比星CEF方案行乳腺癌辅助化疗的毒副反应和临床耐受性
2007年
目的评价大剂量表柔比星(EPI)CEF方案[环磷酰胺(CTX)+EPI+5-氟尿嘧啶(5-Fu)方案]在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毒副反应和耐受性。方法将98例Ⅰ~Ⅲa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EPI化疗组(CEF-100组)和常规剂量EPI化疗组(CEF-60组),CEF-100组和CEF- 60组分别给予:EPI 100和60 mg/m2,行CEF方案术后辅助化疗。21 d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化疗期间给予相应的骨髓支持、保肝和止吐治疗。结果化疗各周期中,CEF-100组与CEF-60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CEF-100组由于白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发生率高于CEF-60组(P<0.05)。CEF-100组比CEF-60组消化道毒副反应(恶心呕吐、口腔炎)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程度重(均P<0.05),但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髓外毒副反应及心脏毒性,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对大剂量EPI CEF方案治疗耐受性良好,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惠锐张敏郝晓甍张瑾
关键词:表柔比星毒副反应耐受性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 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差异,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1月5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02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做对照.结果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乳头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水平、软组织侵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三阴(ER,PR,HER2均为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闭经状态、发病侧别、淋巴结转移个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及局部复发和远处器官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6~ 75个月),3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4.3%.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呈现侵袭性生长方式的少见乳腺癌类型,具有嗜淋巴特性和易发结外软组织侵犯的特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高表达激素受体,三阴乳腺癌比例较少.
翟震郝晓甍田秀芳尼杰只向成
关键词: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Flt4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状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Flt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程度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后行石蜡包埋的乳腺癌标本60例,制作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情况。结果(1)乳腺癌细胞VEGF-C与其受体Flt4表达呈正相关(P<0.01);(2)VEGF-C与PCNA表达显著相关(P<0.01);(3)Flt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相关(P<0.01);(4)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细胞VEGF-C/Flt4阳性指数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5)VEGF-C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及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关系(均P>0.05);(6)VEGF-C与预后无统计学关系。结论VEGF-C/Flt4调控系统在乳腺癌细胞增殖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VEGF-C/Flt4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淋巴结转移;VEGF-C不能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郝晓甍张瑾
关键词: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FLT4淋巴结转移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阿那曲唑一线治疗301例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301例均可评价疗效,中位显效时间为2~3个月。CR为11.6%(35/301),PR为38.2%(115/301)。总客观缓解率(ORR)为49.8%(150/30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2个月。≥70岁者TTP为12个月,ORR为64.2%,均优于<70岁者。非内脏转移组(TTP为12个月,ORR为61.9%)优于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为6个月,ORR为37.9%);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和ORR优于肝脏转移组(TTP3个月,ORR为7.1%)。激素受体双阳性组TTP为12个月和ORR为57.8%,明显优于激素受体单阳性组[ER(+)PR(-)、ER(-)PR(+)组];ER(+)PR(-)组TTP、ORR与ER(-)PR(+)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那曲唑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一线治疗选择,能够有效提高疾病客观缓解率和延长疾病进展时间。
张敏李春艳郝晓甍张瑾
关键词:阿那曲唑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乳腺癌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乳腺癌干细胞影响的体内外研究
目的:研究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CCMSC)对人乳腺癌原代细胞及细胞系MDA-MB-231、MCF-7中乳腺癌干细胞体内和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在体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人乳腺癌原代细胞及MDA...
马懿郝晓甍张晟张瑾
关键词: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病理特征
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71年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诊治的565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和异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在发病年龄、发病间隔、月经情况、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淋巴结数目、激素受体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要早于同时性双乳癌(P<0.05)。同时性/异时性双乳癌在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腋淋巴结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双乳癌两侧病灶内分泌受体表达一致率高于异时性双乳癌(P<0.01)。无论同时性或异时性双乳癌其第二癌的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情况都优于第一癌。同时性双乳癌与异时性双乳癌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第二癌与第一癌可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癌灶。单侧发生乳癌之后对侧乳癌发生的累积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异时性双乳癌的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同时性双乳癌。
张晟张霄蓓郝晓甍张瑾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