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霞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大豆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电泳
  • 1篇豆种
  • 1篇疫霉
  • 1篇疫霉根腐病
  • 1篇油菜
  • 1篇油菜素内酯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改良
  • 1篇实验种群
  • 1篇双向电泳
  • 1篇桃金娘科
  • 1篇突变体
  • 1篇种群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温度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华南热带农业...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作者

  • 5篇陈丽霞
  • 4篇邱丽娟
  • 4篇李英慧
  • 3篇关荣霞
  • 3篇常汝镇
  • 3篇刘章雄
  • 2篇郝再彬
  • 2篇郑服丛
  • 2篇任朝阳
  • 1篇袁翠平
  • 1篇周国安
  • 1篇王金陵
  • 1篇辛哓云
  • 1篇杨春明
  • 1篇刘奎
  • 1篇周波
  • 1篇景玉良
  • 1篇董志敏
  • 1篇张孟臣
  • 1篇李向华

传媒

  • 1篇大豆科学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全国作物生物...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DNA改组技术在植物改良中的利用前景
<正> DNA改组(DNAshuffling)是一种全新的在分子水平上人工定向进化技术。它是通过体外DNA同源重组来模拟自然界的重组过程,在目的基因内部制造突变,具有针对性强、一次实验能创造和生产大量优质的靶基因突变子等...
陈丽霞李英慧袁翠萍邱丽娟
文献传递
国外大豆种质的引进、研究与利用
邱丽娟常汝镇孙建英杨春明刘忠堂张孟臣景玉良王金陵刘章雄关荣霞辛哓云袁翠平董志敏李英慧李向华吴永美郭娟娟朱晓丽周波宁惠霞吕祝章周国安陈丽霞
该项目根据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需求,共引进国内缺少的种质资源2300份。从形态生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引进材料进行了鉴定评价,向全国30多个育种单位提供了优异种质万余份次。国内育种单位利用引进的63份种质,已培育出...
关键词:
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
温度对莲雾毒蛾实验种群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莲雾毒蛾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莲雾毒蛾各虫态的存活状况,并就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产卵量和种群趋势指数等指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莲雾毒蛾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83℃,有效积温为810.48日度;该虫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产卵量与温度的关系均能较好的拟合抛物曲线,其回归关系分别为:SE=-7.7966+0.7612X-0.0164X2;SL=-0.0067X2+0.3053X-3.0686和E=-6.7819X2+310.66X-3197.2。
刘奎彭正强符悦冠何书海蔡鹰陈丽霞
关键词:温度实验种群桃金娘科
油菜素内酯(BR)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以抗、感疫霉根腐病的2个品种和一对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为材料,研究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防御反应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目的是明确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效果,鉴定矮秆突变体的抗性。酶活测定表明,接种使大豆叶片的POD和PAL活性显著增强,说明病原物诱导使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加BR接种处理(B^+P^+)比加BR不接种处理(B^+P^-)的POD和PAL活性有一定的增强,表明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有一定的抗性效果;挑战接种鉴定表明,东农42属于感病,而东泽11属于中间类型,施加BR后对这两个品种的抗性均有增强作用。
陈丽霞李英慧郑服丛任朝阳关荣霞刘章雄郝再彬常汝镇邱丽娟
关键词:油菜素内酯酶活性大豆疫霉根腐病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大豆矮秆突变体相关蛋白被引量:10
2007年
矮秆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以大豆野生型东农42和矮秆突变体东泽11为材料,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双向电泳技术,在蛋白质水平对两个材料的差异蛋白质进行筛选,目的是鉴定与矮秆突变体相关的蛋白,为基因克隆提供依据。通过对酚(Phenol)法与TCA/丙酮沉淀法二种提取方法、100μg和200μg两种加样量、考马斯亮蓝染色和银染两种染色方法的比较,发现用丙酮沉淀法提取叶片可溶性总蛋白、加样量为200μg进行电泳,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的效果较好,从而建立了大豆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优化体系。用该体系对野生型与突变体叶片全蛋白的差异分析,鉴定出9个蛋白差异点,其中6个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
陈丽霞李英慧任朝阳关荣霞刘章雄郑服丛郝再彬常汝镇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矮秆双向电泳蛋白质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