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青
- 作品数:26 被引量:294H指数:11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功能充气式骨盆、髋关节创伤急救固定器在骨盆骨折损伤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2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自制多功能充气式骨盆、髋关节创伤急救固定器(简称固定器)在骨盆骨折损伤控制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通过专业仪器对固定器进行压力测试和质量检验以评估其生物力学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骨盆骨折130例患者的资料,男68例,女62例;年龄14-93岁,平均(45.5±17.2)岁。按Tile分型:A1型24例,A2型49例,A3型2例,B1型2例,B2型18例,B3型1例,C1型28例,C2型2例,C3型4例。根据是否按照损伤控制骨科理论使用固定器救治分为固定器组(61例)和对照组(6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术中输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质量(Matta标准)和远期疗效(Cole评分)。结果压力测试显示该固定器对骨盆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质量检验显示其材料符合国家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盆骨折Tile分型及术前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固定器组死亡1例(1.6%),对照组死亡8例(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79,P=0.026)。两组存活病例均获得随访,同定器组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0个月;对照组18~30个月,平均21.9个月。固定器组中14例进行术中输血,输血量200~1500ml,平均628.6ml;对照组中14例进行术中输血,输血量200-4000ml,平均1707.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0,P=0.020)。固定器组和对照组早期发生严重并发症分别为10例(16.4%)和22例(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7,P=0.041)。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固定器组优31例、良19例,优良率82.0%;对照组优19例、良23例,优良率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67,P=0.008)。固定器组和对照组的远期疗效Cole评分分别为(27.2±4.0)分和(25.1±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7,P=0.015)。结论在损
- 章银灿潘旭伟陈之青顾晓民王卫民娄国强凌华英楼秋英张瑛王荣干文韬严世贵
-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器急救
- 后环TSRH结合前环外固定架或重建钢板固定治疗Tile B型、C型骨盆骨折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后环TSRH结合前环外固定架或重建钢板固定治疗Tyle B型、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环TSRH结合前环外固定架或钢板固定治疗Tyle B型、C型骨盆骨折患者59例,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7个月,术中后环TSRH手术出血在30~100ml,平均56ml,所有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半年骨折完全愈合,随访无骨折再移位、内固定失败及无骨盆畸形、双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1.5%。结论后环 TSRH结合前环外固定架或钢板固定是治疗大部分Tyle B型、C型骨盆骨折良好的方法,后环TSRH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
- 陈之青谢金兔李坚
- 关键词:骨盆骨折内固定
- 踝关节骨折合并Wagstaffe Ⅲ型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WagstaffeⅢ型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笔者自2009-01—2016-01诊治10例合并WagstaffeⅢ型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依据后踝骨折与否采用前外侧或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骨折后以钢板固定,复位WagstaffeⅢ型骨块后以空心钉固定或粗丝线缝合,采用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复位后以空心钉固定,如WagstaffeⅢ型骨折块无法坚强内固定则加用石膏外固定4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0~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后X线片示踝关节均骨性愈合,关节间隙正常。愈合时间15~28周,平均16.7周。末次随访时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平均93.5(83~99)分;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 WagstaffeⅢ型骨折较为少见,容易漏诊,准确复位及个体化内、外固定结合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 谢亚明林蒙陈之青谢国盛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与腰椎曲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4
- 2005年
-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变化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33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MRI片输入电脑,在MRI正中失状面的T2WI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椎间隙的角度以及腰椎曲度。结果:(1) 椎间隙高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椎间隙角度以及腰椎曲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椎间隙的角度和腰椎曲度呈正相关, (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以及腰椎曲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 兰俊陈其昕翟晓军陈之青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变腰椎曲度
- Newdeal螺钉对足舟骨SangeorzanⅡ型和Ⅲ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Newdeal螺钉对足舟骨SangeorzanⅡ型和Ⅲ型骨折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应用Newdeal螺钉治疗粉碎性足舟骨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6-42岁,平均37.5岁;按Sangeor...
- 蔡俊顾晓民陈之青
- 关键词:足舟骨内固定
- 文献传递
- 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5月收治4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双柱骨折34例(外侧柱及后内侧柱24,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10例),三柱骨折7例(外侧柱、内侧柱及后柱);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Ⅰ型、Ⅱ型均为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同时损伤),V型20例,Ⅵ型11例.对双柱骨折采用双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对三柱骨折采用三切口入路三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2~21个月(平均15.1个月)随访.术后3~4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无明显膝内、外翻畸形,随访无骨折再移位及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后内侧切口出现2cm长切口裂开,细菌培养阴性,考虑为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皮肤坏死情况发生.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屈123.3°±7.5°,伸1.7°±0.8°,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85.1±4.9分. 结论 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涉及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良好的方法,能使骨折得到良好的暴露、复位及稳固的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满意,切口并发症少.
- 陈之青谢金兔李坚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双钢板
- PCCP和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研究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比较经皮加压钢板(PCCP)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2012年采用PCCP及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3例,PCCP组44例,DHS组49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大小、术后伤口疼痛情况,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有无内固定失败、髋内翻畸形、股骨头切割等髋部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1个月,平均15.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48h疼痛VAS评分PCCP组均少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半年2组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均未见内固定失败、髋内翻畸形、股骨头切割等髋部并发症;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和PCCP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靠的内固定方法,PCCP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较短,术后疼痛轻的优点。
- 陈之青谢金兔李坚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
- 3D打印技术在创伤骨科领域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3D打印技术又被称作快速成型技术,是以数字资料为基础,根据熔融沉积制造、光固化立体成型术等各种不同的成型方式,以光敏树脂、丝状塑料、粉末状金属等具有黏合性的原材料,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制备实物的新兴技术。3D打印技术可迅速、准确地将计算机中的数字资料转化为实物模型,具有精准打印、个性化制作、制作时间短等优点。现对3D打印技术在创伤骨科领域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潘旭伟华仲森陈之青
- 关键词:熔融沉积制造创伤骨科快速成型技术光敏树脂
-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血清β-CTx、P1NP的水平及意义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60例作为腰椎骨折组(实验组),绝经后骨质疏松无骨折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髋部骨密度(BMD)、腰椎BMD和血清β-CTx、P1NP水平。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髋部BMD和腰椎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β-CTx、P1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β-CTx阈值为467.68 pg/ml时,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23、0.86、0.67;P1NP阈值为29.34 ng/ml时,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51、0.89、0.43;β-CTx和P1NP联合检测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91、0.94、0.83。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血清β-CTx、P1NP水平升高,β-CT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诊断价值高于P1NP,两者联合检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诊断价值高于两者单独检测。
- 华仲森陈之青
- 关键词:绝经后腰椎骨折
- 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被引量:20
- 2004年
- 目的 :研究下腰椎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以及它在腰椎间盘退变时的变化规律。方法 :12 9例研究对象依据椎间盘退变情况分成 3组 :对照组 2 7例 ,共 5 4个椎间盘 (L4,5、L5S1椎间盘各 2 7个 ) ;腰椎间盘退变 10 2例 ,共 15 8个椎间盘 (L4,5椎间盘 84个 ,L5S1椎间盘 74个 ) ,按退变程度分为 2组 :腰椎间盘轻度退变组 ,共 99个椎间盘 (L4,5椎间盘 5 3个 ,L5S1椎间盘 4 6个 ) ;腰椎间盘重度退变组 ,共 5 9个椎间盘 (L4,5椎间盘 31个 ,L5S1椎间盘 2 8个 )。所有病例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检查 ,将X线片及MR图像输入计算机。在MRI正中矢状面T2加权像上测量终板凹陷角 ,并观察退变椎间盘相邻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 ;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相对前高、后高和矢状径。结果 :①终板凹陷角在男女两性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终板的凹陷角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增大 ,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③退变椎间盘的上下位椎体的相对前高、后高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 ,而相对矢状径逐渐增大 ,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④椎间盘轻度、重度退变组的相邻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率分别为 2 4 %和 4 4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腰椎间盘退变时 ,?
- 陈之青陈其昕李方财楼才俊
- 关键词:椎体终板腰椎间盘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