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宝君

作品数:57 被引量:940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2篇数值模拟
  • 22篇值模拟
  • 13篇滴谱
  • 12篇雨滴谱
  • 12篇降水
  • 9篇数值模拟研究
  • 8篇对流云
  • 7篇冰雹
  • 6篇微物理
  • 5篇增雨
  • 5篇人工增雨
  • 5篇物理过程
  • 5篇龙卷
  • 5篇防雹
  • 4篇东北冷涡
  • 4篇云微物理
  • 4篇云微物理过程
  • 4篇树轮
  • 4篇同位素
  • 4篇微物理过程

机构

  • 44篇南京大学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南京气象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局沈...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云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安徽省人工影...
  • 2篇吉林省人工影...
  • 2篇山西省人工降...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解放军信息工...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河南省人工影...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 1篇江西省人工影...

作者

  • 57篇陈宝君
  • 6篇李子华
  • 5篇宋金杰
  • 5篇濮培民
  • 4篇宫福久
  • 4篇王元
  • 4篇周德平
  • 4篇银燕
  • 4篇郑凯琳
  • 3篇耿素江
  • 3篇王吉宏
  • 3篇郭学良
  • 3篇明杰
  • 3篇钱君龙
  • 3篇肖辉
  • 2篇杨俊梅
  • 2篇赵坤
  • 2篇黄玉生
  • 2篇舒守娟
  • 2篇王国祥

传媒

  • 13篇气象科学
  • 9篇大气科学
  • 2篇湖泊科学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辽宁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第十三次全国...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2011年全...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江源地区对流云吸湿性催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二维分档对流云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的云凝结核(CCN)背景下三江源地区对流云及其降水的发展,以及吸湿剂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对流云以冰相过程为主,霰粒子在降水发展过程中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初始CCN数浓度增加使降水延迟、降水量减少;催化效果在初始CCN数浓度较高的环境下更好;在云发展的早期,于云底上升气流区播撒吸湿剂,能够获得较好的降水增加效果;对催化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粗粒子,小粒子对催化起到负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催化方案下对该地区作吸湿性催化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增雨效果。
杨宗甄陈宝君银燕
关键词:云凝结核对流云
南京“03.7”大暴雨中云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利用三维全弹性、双参数化对流云模式和南京站探空资料,对南京“03.7”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着重分析产生这次大暴雨的云物理机制。模拟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属于积雨云降水,其中云雨碰并是最主要的成雨过程,贡献率达到74%,其次是霰/雹融化,占 22%,说明此次降水以暖雨过程为主。通过暖雨过程对比试验表明,虽然冰相过程对雨水的贡献较小,但加入冰相过程能使模拟结果更接近云的实际情况。
陈宝君吴海英曾明剑
关键词:梅雨锋暴雨云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
一次大冰雹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8
2019年
利用可模拟冰雹尺度的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研究了2014年7月16日北京一次大冰雹的形成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地面降雹最大尺度为7 cm,对流有效位能为1785.3 J·kg^-1,具有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条件。数值模拟的冰雹云顶高度达13 km,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模拟的最大上升气流达30 m·s^-1。由于风切变较大,冰雹云出现明显倾斜垂直结构,使冰雹云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大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具有明显特点,冰雹云中-35~^-10℃层存在含量达12~16 g·kg^-1的高过冷雨水累积区,冰雹胚胎主要通过受到冰晶接触扰动的过冷雨滴冻结产生,其产生率量级达10-2 g·kg^-1·s^-1,冰雹增长过程主要依靠雹胚撞冻过冷云水,其增长率的量级与冰雹胚胎产生率的量级一致。
郭欣郭欣郭学良陈宝君何晖马新成田平
人工增雨降温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流云个例试验被引量:18
2006年
为减轻夏季用电负荷,2004年我国许多省市实施了碘化银催化增雨降温作业。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强对流云(冰雹云)催化降温的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实施碘化银催化后,地面降雨量增加、降雹量减少、地面温度降低。催化使得云中冰晶、霰和雨水的含量增加,造成云雨蒸发、霰的融化(蒸发)及冰晶升华量增加,从而使空气温度降低。
陈宝君宋娟
关键词:对流云碘化银
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日降水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为评估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日的人工催化消减雨作业效果,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当日的云降水过程和催化作业开展数值模拟。本文系第一部分工作。首先对常用的八种云微物理方案的降水模拟效果进行评估,进一步选取Thompson和Milbrandt-Yau两个微物理方案对此次降水过程的云系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采用Thompson和Milbrandt-Yau两个方案模拟的云系结构和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机制是一致的。开幕式当天影响奥体场馆的降水由弱的积层混合云系产生,降水过程以冰相微物理过程为主。雪的融化是雨水的主要源项,Thompson方案中雪的融化对雨水的贡献率为72%,Milbrandt-Yau方案为60%,蒸发则是雨水的主要汇项,Thompson方案中蒸发对雨水的消耗率达94%,Milbrandt-Yau方案为95.6%。
查思佳张慧娇李逍潇花少烽陈宝君
关键词:积层混合云WRF模式
播撒碘化银实施雹云催化的数值试验——个例研究被引量:22
2003年
在三维冰雹云模式基础上 ,采用湿热泡扰动方式激发对流云 ,对 1 998年 7月2 1日发生在河南北部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做催化试验。结果表明 ,该例雹云具有含水量累积区 ,对累积区中心播撒碘化银能够减雹、增雨 ;而在此中心之下较低的高度作业 ,或播撒时间选取不当 ,则有可能增加冰雹。
周毓荃陈宝君肖辉黄毅梅李子华
关键词:碘化银人工防雹
一次北上台风降水微结构演变特征被引量:18
1997年
本文利用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在沈阳夏季测得的一次台风过程降水资料,分析了台风雨滴谱的谱型、微结构参量及其演变特征。
宫福久李子华陈宝君李艳伟
关键词:台风雨滴谱降水
利用PMS的GBPP-100型雨滴谱仪观测资料确定Z-R关系被引量:43
2009年
根据地面雨滴谱确立雷达反射率因子Z和雨强R之间的关系需要大量的观测资料。本文利用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在沈阳、哈尔滨和河南观测的雨滴谱资料做形变误差订正后,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三地的Z-R关系,并按照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降水分类,确定了三种降水类型的Z-R关系。结果表明,Z=ARb形式能够很好地描述以上的Z-R关系,对降水类型分类得到的Z-R关系代表性更好。系数A、b以层状云最小,积层混合云次之,积雨云最大。A值随着雨滴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数密度增大而减小,b值则随着数密度和雨滴尺度的共同增大而增大。
冯雷陈宝君
关键词:雨滴谱Z-R关系最小二乘法
基于再分析资料的我国龙卷发生环境和通用龙卷指标
通过对2004-2009年间华东10个典型龙卷、华南8个典型龙卷事件的平均天气背景和环境场特征分析,找出在中国适合发生龙卷的参数条件。结合国内外已有参数,对2004-2009年间121个龙卷个例及726个非龙卷平均态进行...
王霁吟陈宝君宋金杰王元
关键词:龙卷潜势预报再分析资料
树轮α-纤维素δ^(13)C角分布及其气候含义被引量:9
2002年
利用从中国天目山和庐山采集的 4株树轮样 ,分析了树轮沿不同方位δ1 3C的变化特点 ,讨论了角分布的成因。结果表明 ,树轮在不同方位上的木质α 纤维素δ1 3C值不同 ,而且各方位上δ1 3C的差异与分析期间历年平均值的年际差异在量级上大致相当。对各方位δ1 3C作方差分析表明 ,各方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δ1 3C的角分布具有独立意义。对其中一棵柳杉树轮δ1 3C角分布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方位的δ1 3C值与年、季节和月降水及温度相关 ,从而使树轮可记录信息分辨率提高、信息量增大。用树轮δ1
陈宝君钱君龙濮培民柯善哲黄耀生柯晓康
关键词:树轮Α-纤维素气候要素碳同位素碳13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