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 2016年
-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自 2009年11 月至2011 年5月在我院应用椎间孔镜治疗的 25 例随访资料完整的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随访13个月,比较术前、术后即刻、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VAS 及Oswestry(2.0版本)评分,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并探讨处置对策.结果25例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VAS 和Oswestr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o.01).常见术中并发症包括:a)硬膜撕裂1例;b)神经根挫伤1例;c)异物进入椎管1例;d)导针断裂1例.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a)股四头肌麻痹;b)椎间隙或椎管感染;c)马尾神经损伤;d)术后水肿反应.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对于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广、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但可能发生并发症,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和谨慎的术中操作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陈海峰王健胡勇马荣王鹏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并发症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与人工骨混合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14年
- 背景: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骨缺损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回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还仅限于实验研究。目的:评价临床上应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与人工骨混合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SchatzkerⅡ~Ⅴ型)36例。随机分成:A组(17例)采用自体PRP与人工骨复合物填充骨缺损;B组(19例)采用自体髂骨填充。所有患者于术后1.5、3、6、12个月复查植骨部位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时间,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Hss评分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情况,NRS分级法对疼痛进行量化评分,配对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6个月。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评分(不包括供骨区)明显低于B组(P〈0.05),而Rasmussen评分、HSS评分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PRP与人工骨混合物填充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较传统自体髂骨填充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避免供骨区并发症,修复效果理想,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 陈海峰王健胡勇王鹏单绍银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人工骨胫骨平台骨折骨缺损
- 下腰椎融合术后路单、双侧椎弓根固定的有限元比较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建立正常人L4~5节段椎间盘切除后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对两者在不同运动载荷下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正常人L4~5节段CT扫描获取断层图像,然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人体L4~5三维模型,再通过Ansys软件前处理功能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椎间盘切除后单侧(A)、双侧(B)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Cage融合模型,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屈曲和左/右旋转载荷,比较分析椎体及植入物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及应力峰值。结果各种工况下,A组在固定侧侧屈时椎体间位移及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最大,在后伸时椎体应力峰值最大。B组在后伸时椎体间位移峰值最大,在旋转时螺钉及椎体应力峰值最大。在后伸和固定侧侧屈工况下A组椎体间位移峰值、螺钉及椎体应力峰值较B组相差最大。结论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融合术后在固定侧侧屈及后伸工况下发生不稳及螺钉松动、断钉的潜在风险最大。单侧固定融合术后的病人在椎间骨融合前应特别减少后伸及固定侧侧屈动作,以降低风险。
- 王鹏王健胡勇陈海峰焦培峰张美超
- 关键词:腰椎单侧固定有限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