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权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石笋
  • 4篇季风
  • 3篇石笋记录
  • 2篇亚洲季风
  • 2篇年纹层
  • 2篇青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证据
  • 1篇地球化学指标
  • 1篇东亚季风
  • 1篇氧同位素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同位素
  • 1篇突变事件
  • 1篇暖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突变
  • 1篇全新世

机构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京旅游职业...

作者

  • 6篇王权
  • 5篇汪永进
  • 3篇刘殿兵
  • 2篇赵侃
  • 1篇张振球
  • 1篇邵庆丰
  • 1篇邓朝
  • 1篇程海
  • 1篇崔英方
  • 1篇黄伟
  • 1篇崔英方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湖北神农架年纹层石笋记录的YD与8.2ka事件转型模式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青天洞两支年纹层石笋QT16和QT40高分辨率δ18O序列,重建了Younger Dryas(YD)和8.2 ka期间季风突变细节过程。结果显示,亚洲季风强度在YD和8.2 ka事件内部并不稳定。在年层时标控制下,季风强度在YD早期最弱,随后缓慢上升,其间叠加三次百年尺度次级振荡;在8.2 ka期间,季风强度整体较弱,内部出现一次持续40 a左右的强季风事件,曲线形态类似"W"结构。运用"方差法"和"RAMPFIT"法分析显示,在两事件开始,季风衰减均表现出缓慢特征(转型时间占据事件整体历时的40%~50%),但在结束期间季风迅速增强,相似变化模式得到了同区其他石笋记录的支持。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对比发现,尽管高、低纬气候在两事件结束时段变化特征基本类似,但在两事件开始,亚洲季风衰减过程却显著长于北高纬气温变化。与低纬记录对比显示,热带水文变化在两事件开始阶段均表现出与亚洲季风基本一致的演化趋势,表明亚洲季风的突变过程可能具有鲜明的低纬特色。这些细节差异若得到更多高分辨率地质记录验证,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亚洲季风对突变事件的响应方式及其动力学机制。
王权刘殿兵汪永进邓朝
关键词:亚洲季风
Asian monsoon variability during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6 evidenced by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 records from a Hulu Cave stalagmite in easternChina
王权汪永进
DO3事件的湖北神农架高分辨率年纹层石笋记录被引量:21
2017年
基于湖北神农架青天洞一支年纹层石笋(编号:QT15)高分辨 δ^18O序列,重建了29.4-27.4ka B.P.亚洲夏季风演化历史。QT15石笋 δ^18O在约27.9ka B.P.和28.7ka B.P.显著偏负,指示亚洲夏季风增强事件,分别对应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DO3事件和DO4事件。基于年层和高分辨率 δ^18O记录分析,石笋QT15记录的DO3事件具有3个阶段演化过程:第一阶段(28.04-28.01ka B.P.),亚洲夏季风在约30a内突然增强,对应于格陵兰地区该事件开始时的突然增温,揭示了北半球高、低纬突变气候事件的内在机制联系;第二阶段(28.01-27.91ka B.P.),亚洲夏季风呈现持续增强趋势,与格陵兰地区逐渐降温趋势相反,表明亚洲夏季风与格陵兰温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第三阶段(27.91-27.74ka B.P.),亚洲夏季风强度和格陵兰地区温度均显著降低,指示DO3事件结束。DO3事件确立后的季风持续缓慢增强与大西洋Cariaco海盆岩芯反射率记录基本一致,但明显不同于对应的格陵兰缓慢降温趋势。由此推断,在北半球突变事件诱发后,亚洲夏季风持续增强与赤道辐合带(ITCZ)北移以及越赤道气流增强高度耦合,与对应的格陵兰温度变化机制不同。
王权汪永进刘殿兵赵侃邵庆丰程海黄伟
末次冰消期以来石笋记录的典型季风突变事件对比研究
本文基于青天洞的两支石笋QT16、QT40以及董哥洞的一支石笋DX1的高分辨率δ18O序列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典型季风突变事件细节过程.运用数理方法分析了YD事件、8.2 ka事件和小冰期等弱季风事件的转型过程,发现石笋...
王权
关键词:亚洲季风气候突变石笋
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季风降水时空模式及其机制被引量:4
2019年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中世纪暖期(950-1250 A.D.)和现代暖期(20世纪增温)存在具有高可信度.气象观测结果显示20世纪中期以来的显著增温时期,中国降水变化呈现典型的"南涝北旱"两极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与中世纪暖期代用指标重建降水所揭示的"南干北湿"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一差异的动力学机制亦不明确.继承大气降水氧同位素(δ18O)的中国石笋δ18O记录是描述水循环演变历史信息的理想天然示踪剂.本文将北京石花洞(中国北方)和贵州董哥洞(中国南方)石笋δ18O记录进行对比,基于δ18O-降水-大气环流信号之间的机理联系,解析中世纪和现代暖期大气降水时空模式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中世纪暖期石花洞石笋δ18O值显著负偏,指示亚洲夏季风增强,雨带北移,印度洋远源水汽输送增加,而南方洞穴石笋δ18O值相对正偏,指示降水减少或者蒸发加强,局地环流降水增加.在中世纪暖期,洞穴记录对比结果呈现与其他指标重建结果一致的"南干北湿"模式. 20世纪增温时期,石花洞与董哥洞石笋记录均显示δ18O值正偏过程,指示夏季风减弱,雨带南移,北方降水减少;南方降水则由近源水汽输送所控制.研究结果暗示中世纪暖期亚洲夏季风增强可能是气候自然变率的结果,而现代暖期季风减弱则可能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温异常有关.
崔英方崔英方赵侃王权王权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氧同位素降水水汽输送
中全新世东亚季风年至10年际气候变率:湖北青天洞5.56~4.84ka B.P.石笋年层厚度与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21
2014年
中全新世年至10年际东亚季风气候变率及其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变率贡献。本文基于湖北青天洞一支石笋的铀系年龄、年纹层计数、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测量结果,建立了中全新世5.57~4.84ka 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3~4年的东亚季风气候和洞穴地点环境演变序列。石笋年纹层由冬季亮色薄层和夏季暗色厚层组成,对应冬、夏季节层的δ^(18)O和δ^(13)C正负漂移与现今冬夏降水和岩溶环境同位素值变化基本吻合。然而,元素比值(Mg/Ca和Sr/Ca)揭示了冬夏季风降水与岩溶作用的复杂响应过程。在10年际尺度上,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了3次间隔200年左右的弱季风事件,分别发生于5.56~5.50ka B.P.,5.26~5.20ka B.P.和5.01~4.94ka B.P.,每个事件大约持续60年,反映了太阳活动周期控制季风强度变化的频率。Mg/Ca和Sr/Ca比值与季风强弱变化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其功率谱具有200年和40年左右周期,说明东亚季风气候和岩溶环境过程之间既有共同的控制因素又有不同的演化机理。
张振球刘殿兵汪永进王权
关键词:中全新世地球化学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