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军 作品数:6 被引量:61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15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7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灌肠治疗,治疗8周后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7.01%,对照组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向桢 安运锋 曹立军 贺学强 李霞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 对照治疗观察 急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硬化-套扎术同步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58例 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硬化-套扎术同步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确诊为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急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硬化-套扎术同步序贯治疗并随访6 mo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1次急诊内镜下成功止血急诊止血成功率为100%(58/58).平均随访6mo,早期再出血率为1.7%(1/58),近期再出血率为1.7%(1/58);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缓解显效率为70.7%(41/58),有效率为22.4%(13/58)总有效率为93.1%(54/58);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缓解显效率为74.1%(43/58),有效率为17.2%(10/58),总有效率为91.4%(53/58);G O V1型患者静脉曲张程度缓解总有效率95.8%(23/24),G O V2型患者静脉曲张程度缓解总有效率82.2%(30/34),比较GOV1型和G O V2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缓解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不明显,4 wk后再次给予曲张静脉硬化术,2例肝癌患者1 mo内再次出现消化系出血并死于肝性脑病.术后出现短期的进食时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感、低热、术后6 mo内可观察到多种形态的排胶形式,未见异位栓塞及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急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硬化-套扎术同步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急诊止血率高、曲张静脉消失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曹立军 贺学强 张清勇 沈林艳 唐婷 熊红 熊君关键词:急诊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 胶囊内镜联合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联合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行CE检查及部分联合DBE检查OGI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5例OGIB患者的病因明确诊断率为96.5%(82/85),以血管病变、小肠肿瘤、肠黏膜糜烂及溃疡性病变最常见,分别为23.5%(20/85)、21.2%(18/85)、24.7%(21/85);行CE和DBE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8.2%(75/85)和95.1%(39/41),DBE检查病因诊断率(92.7%,38/41)显著高于CE检查(51.8%,4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和DBE检查发现血管肿瘤病变及憩室分别为21.2%(18/85)、1.2%(1/85)和48.8%(20/41)、14.6%(6/41),DBE检查对血管肿瘤病变及憩室病因的诊断率高于CE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GIB患者中CE检查对血管病变、小肠肿瘤、憩室病因诊断低于DBE检查;CE与DBE联合应用能提高OGIB疾病的病因诊断率。 曹立军 贺学强 张清勇 熊红 唐婷 金泽关键词:胶囊内镜 双气囊小肠镜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肝吸虫感染诱发胆管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5年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肝胆管的复殖吸虫,人感染肝吸虫后会引发一系列的肝胆管系统疾病,肝吸虫感染高发地区胆管癌的患病率明显偏高。肝吸虫是胆管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生物致癌因素,其虫体的排泄分泌产物及长期机械刺激诱发胆管持续的炎症状态,胆管细胞基因表达失衡,进而导致胆管癌变。本文就近年来肝吸虫感染诱发胆管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一综述。 曹立军 贺学强 姜海行关键词:肝吸虫 胆管细胞癌 胶囊内镜序贯联合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小肠出血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序贯联合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检查对小肠出血疾病(small intestine bleeding,SIB)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行CE检查及部分序贯联合DBE检查SI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SIB患者病因明确诊断率为96.2%(102/106),以肠黏膜糜烂、溃疡性病变25.5%(27/106)、血管病变24.5%(26/106)、小肠肿瘤、隆起病变23.6%(25/106)最常见;行CE和DBE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9.6%(95/106)、96.2%(50/52),病因诊断率分别为50.9%(54/106)、92.3%(48/52),DBE检查病因诊断率显著高于CE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和DBE检查发现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分别为22.6%(24/106)、0.9%(1/106)和51.9%(27/52)、15.4%(8/52),DBE对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病因的诊断率高于CE,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肠出血患者中CE检查对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的病因诊断低于DBE检查;CE序贯联合DBE检查应用能提高小肠出血疾病的病变检出率及病因诊断率。 曹立军 贺学强 熊红 张清勇 唐婷 沈林艳关键词:胶囊内镜 双气囊小肠镜 小肠出血 超声内镜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内镜检查(EUS)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价值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8例活动期UC患者,分别记录治疗前活动期及治疗后缓解期内镜下肠壁炎症程度分级(Baron分级)、EUS下肠壁炎症累及深度(Tsuga分型)、测量肠壁全层厚度及黏膜下层厚度,对比分析活动期和缓解期EUS影像学变化与UC病变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68例UC患者活动期内镜下肠壁Baron分级Ⅳ级66.18%(45/68)、Ⅲ级22.06%(15/68)、Ⅱ级11.76%(8/68),Ⅰ级和0级患者均为0%,缓解期内镜下UC肠壁Baron分级Ⅳ级2.94%(2/68)、Ⅲ级5.88%(4/68)、Ⅱ级16.18%(11/68)、Ⅰ级48.53%(33/68)、0级26.47%(18/68)。活动期和缓解期内镜下UC肠壁Baron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EUS下Tsuga分型Ⅳb型10.29%(7/68)、Ⅳa型35.29%(24/68)、Ⅲb型27.94%(19/68)、Ⅲa型16.18%(11/68)、Ⅱ型7.35%(5/68)、Ⅰ型2.94%(2/68),分型较高的Ⅲ—Ⅳ型患者集中在内镜下Baron分级为Ⅳ级患者中;缓解期EUS下Tsuga分型分别为Ⅲb型7.35%(5/68)、Ⅲa型10.29%(7/68)、Ⅱ型30.88%(21/68)、Ⅰ型51.47%(35/68)、Ⅳb型0、Ⅳa型0,分型较低的Ⅰ—Ⅱ型患者集中在内镜下Baron分级为Ⅰ级和0级患者中。比较活动期和缓解期EUS下肠壁炎症累及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EUS下S层回声结构正常,MP-S层间清晰光滑,有97.06%(66/68)患者活动期管壁不同程度增厚,其中79.41%(54/68)患者表现为SM层明显增厚;测得活动期UC的肠壁全层总厚度为(7.21±0.72)mm、黏膜下层厚度为(4.65±0.44)mm,缓解期肠壁全层总厚度为(4.93±0.53)mm、黏膜下层厚度为(2.81±0.3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US通过观察肠壁各层次结构的变化,测量肠壁全层厚度及黏膜下层厚度,有助于评估UC的活动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曹立军 贺学强 李祖鹏 黄应文 王丽娟 熊红 莫春荣 周先宝关键词:超声内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