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病
  • 2篇选择素
  • 2篇血小板
  • 2篇冠心病
  • 2篇冠心病患者
  • 2篇P选择素
  • 2篇CD62P
  • 2篇病患
  • 1篇蛋白
  • 1篇血小板活化
  • 1篇血小板膜
  • 1篇血小板膜糖蛋...
  • 1篇糖蛋白
  • 1篇细胞
  • 1篇流式细胞
  • 1篇流式细胞术
  • 1篇膜糖蛋白
  • 1篇活化
  • 1篇个体化
  • 1篇个体化治疗

机构

  • 2篇广东省梅州市...
  • 1篇梅州市人民医...

作者

  • 3篇曾俍铭
  • 2篇蔡裕福
  • 2篇刘广交
  • 2篇赖必发
  • 1篇张自正
  • 1篇李存仁
  • 1篇饶新辉
  • 1篇杨敏
  • 1篇李平
  • 1篇刘汉云
  • 1篇王晓阳
  • 1篇陈刚
  • 1篇温晓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分子诊断技术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前瞻性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分子诊断技术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肺癌需要临床化疗患者360例,根据分子诊断技术检测结果选用敏感化疗药物进行药物个体化治疗,作为试验组,另随机选取同期180例患者不进行个体化检测仅进行常规化疗,作为对照组,分别评估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并记录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子诊断技术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有利于提高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陈刚饶新辉王晓阳温晓曾俍铭张自正刘汉云
关键词:肺癌个体化分子诊断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GPⅡbⅢa(PAC-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GPⅡbⅢa(PAC-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健康人员6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以及GPⅡbⅢa(PAC-1)指标,分析冠心病患者出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比较而言,血小板膜PAC-1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intensity,MFI)明显增高。结论: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GPⅡbⅢa(PAC-1)的变化在有无冠心病人群之中存在显著差异,对其进行检测能够在临床上识别同时预测易损斑块,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冠心病恶化进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病残率以及病死率。
蔡裕福曾俍铭刘广交赖必发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
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GPⅡb/Ⅲa、CD62P状态的变化及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GPⅡb/Ⅲa(PAC-1)、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35例正常对照者(D组)及114例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时期PAC-1、CD62P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患者PAC-1、CD62P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组治疗后,各时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急性心肌梗死组(C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对比:B、C组PAC-1、CD62P的表达均较A组高(P<0.05),而B、C组之间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A、B、C)组PCI术后的CD62P、PAC-1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24 h下降至术前水平,和术前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明显增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小板表面蛋白PAC-1,CD62P的表达进一步的升高,两者的表达可作为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敏感指标,在冠心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蔡裕福李平李存仁杨敏刘广交曾俍铭赖必发
关键词:冠心病血小板活化流式细胞术P选择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