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茹

作品数:12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7篇颈动脉
  • 5篇血管
  • 4篇血流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4篇超声
  • 3篇颈部
  • 3篇颈部血管
  • 3篇彩超
  • 2篇动脉超声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彩超
  • 2篇血管超声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机构

  • 11篇连云港市第一...

作者

  • 11篇杨茹
  • 8篇王明玉
  • 4篇周玲
  • 4篇籍牛
  • 4篇周芯羽
  • 3篇李洪娥
  • 3篇董青
  • 1篇徐丙超
  • 1篇王蓓
  • 1篇朱学涛
  • 1篇徐蓓
  • 1篇朱永刚
  • 1篇胡萍
  • 1篇李娇娇
  • 1篇周晓梅

传媒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医疗装备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与血流参数在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评估中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与血流参数在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90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纳入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将患者分入完全闭塞组(狭窄程度100%)、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99%)、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69%)、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另将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纳入健康组。比较狭窄组中不同狭窄程度组别的超声定量参数,以及狭窄组和健康组的超声血流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和血流参数对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的评估价值。结果 狭窄组90例患者中,完全闭塞9例,重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37例,轻度狭窄24例。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斑块体积、斑块厚度增加,灰阶中位数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血流速度低于健康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体积、斑块厚度、灰阶中位数、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是影响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斑块体积、斑块厚度、灰阶中位数、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预测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8、0.978、0.899、0.831、0.919、0.989(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和血流参数是影响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的指标。
王明玉杨茹董青王举萍周芯羽
关键词:颈动脉颈动脉狭窄
通脉颗粒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通脉颗粒联合长春西汀片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口服长春西汀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给予通脉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5%、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颗粒联合长春西汀片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杨茹王明玉徐丙超李娇娇
关键词:通脉颗粒脑梗死恢复期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血液流变学
TCD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患者和脑卒中筛查人员各42例,分别行颈部血管超声和TCD检查。结果:(1)脑梗死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和TCD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卒中筛查组(P<0.01)。(2)脑梗死组颈部血管超声和TCD检查均异常的比率明显高于脑卒中筛查组(P<0.01)。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是脑卒中筛查的有效手段,及早干预检查异常者,对于避免病情加重,及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王明玉杨茹胡萍李洪娥
关键词:脑梗死颈部血管超声TCD
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对照组患者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试验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方式,对两种方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经颅多普勒超声合颈动脉超声诊断方式的敏感度为97.24%、特异度为7.12%、阳性预测值为97.04%,阴性预测值为100%,与对照组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各具优势,两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茹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
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方法选取3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成内膜正常组(n=96)、内膜增厚组(n=139)及颈动脉斑块组(n=86),检测3组血脂、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收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人口学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颈动脉病变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d)SBP、dDBP、夜间(n)SBP、n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dSBPV、dDBPV、nSBPV和nDB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平均值为(1.14±0.22)mm,IMT分别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呈正相关(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指标间不存在共线性关系,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和24 h DBPV是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应用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的颈动脉病变,且血压变异性可参与颈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造成靶器官损伤,而IMT是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血管损害的有效标志物,对预防、预测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王明玉杨茹董青周玲周芯羽
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高血压颈动脉病变血压变异性
TCD监测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经颅射绝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颅内血流动力学对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恶化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22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43)、中度狭窄组(n=47)、重度狭窄组(n=32),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Pearson分析其与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程度分为神经功能恶化组(n=55)和神经功能未恶化组(n=67),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危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一步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神经功能恶化的诊断效能。结果轻、中、重度狭窄组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平均血流速度(MV)水平均较对照组偏低,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较对照组偏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狭窄组PSV、MV、EDV水平较轻、中度狭窄组显著偏低,PI及RI水平显著偏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V、EDV及MV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41,0.763,0.822,均P<0.05),PI及RI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133,-0.375,均P<0.05)。神经功能恶化组平均年龄、入院GCS评分、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长等临床指标均明显高于神经功能未恶化组(P<0.05);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神经功能恶化组收缩期血流速度(FVs)、PI显著高于神经功能未恶化组,FVd、平均流速(FVm)明显低于神经功能未恶化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FVs、舒张期血流速度(FVd)、PI均是影响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Vs、FVd、FVm及PI对预测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3、0.834、0.33
杨茹王明玉任孝林董青籍牛周芯羽
关键词:TCD监测颅内血流动力学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神经功能恶化
高压氧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电刺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T)患者的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76例ACT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研究组采用HBO联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及椎动脉(VA)舒张期末流速(Vd)、阻力指数(RI)、收缩峰流速(Vs)、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等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变化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CA与VA的Vs、Vd、Vm值均显著上升、PI及RI值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研究组有效率(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1.05%;χ~2=4.07,P=0.03)。结论 ACT患者采用HBO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区脑部血流循环,促进脑部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徐蓓王蓓朱永刚杨茹朱学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高压氧电刺激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彩超检查指标与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2022年
目的 探讨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数量和狭窄程度与脑白质病变(WML)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3例WML患者作为WML组,73例非WML患者作为非WML组,采取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I的WML程度评分,分析颈动脉病变各指标与WML程度量表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的关联性,探索颈动脉病变与WML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 WML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数量总分和狭窄程度总分高于非WML组(1.97±0.83 mm vs 0.87±0.12 mm,6±3.28分vs 4±1.96分,4.83±1.17分vs 2.89±1.05分,P<0.05);WML组患者MoCA量表评分高于非WML组(18±6.82分vs 10±5.67分,P<0.01)。对WML组患者颈动脉彩超指标与WML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WML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828,P=0.020)、狭窄程度(r=0.897,P=0.010)和WML程度评分相关;而斑块的数量和WML程度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对WML组患者颈动脉彩超指标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WML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793,P=0.020)、狭窄程度(r=-0.873,P=0.010)和MoCA量表评分相关,而斑块的数量和MoCA评分不相关(P>0.05)。WML组患者MoCA量表评分与WML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837,P<0.01)。结论 颈部血管彩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血管狭窄程度与WML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WML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负相关,颈动脉彩超对于临床诊断和预测WML和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任孝林周晓梅杨茹周芯羽
关键词:颈动脉彩超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改变
经颅多普勒屏气试验联合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ω-3脂肪酸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屏气试验联合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ω-3脂肪酸(PUFA)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均采用添加ω-3PUFA的免疫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治疗,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4分为临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有效组、无效组。对两组患者行经颅多普勒屏气试验,检测两组患者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频谱形态,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获取颈动脉斑块易损、狭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上述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2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接受ω-3PUFA营养制剂治疗后,有效98例(81.67%),无效22例(18.33%)。有效组屏气指数(BHI)、平均流速(Vm)上升率显著高于无效组,同时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无效组,CD8+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形态、颈动脉狭窄率、高血压、高血脂均是影响ω-3脂肪酸治疗效率的影响因素(P<0.05)。随访1年后,两组复发例数,死亡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屏气试验联合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ω-3脂肪酸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致死率、复发率。
王明玉杨茹籍牛周玲李洪娥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Ω-3脂肪酸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探讨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208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分为直分叉、直弯分叉、弯分叉。结果显示208例患者中颈动脉直弯分叉占46.16%(192/416),其次为弯分叉27.88%(116/416)、直分叉25.96%(108/416)。直分叉、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左侧,直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左侧(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中PSV、EDV、阻力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心脏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分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直弯分叉与弯分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颈动脉分叉类型能够对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王明玉杨茹籍牛李洪娥周玲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